Faro生日!今天没有攻略干货,只有小作文一篇~

今天没有攻略,只有小作文一篇!
今天是Faro的纪念日!而且马上也要到学姐自己做留学满六周年的日子了,趁着在23届申请期正式开始之前,回顾下初心,写写这几年的小感触。
学姐“好命”,学西语的时间比较早,2011年就已经步入社会开始工作。那时候的西语市场还不像现在这样饱和,工作可以说遍地都是。想出国?各类国企外派抢着要你;想在国内常驻?外贸行业,全职翻译都可以选择;更不用说那时旅游行业还十分景气,大学时我们就很流行考取导游资格证,更有很多同学拿着导游证靠兼职就能养活自己;如果想找到一份签正式合同,甚至是提供北京户口的工作也并不算难,学姐正式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了北京的某央企,同事都是来自北大,北外的研究生,作为第一份正式工作,可以算是很不错的平台了。
因为一心想着外派,后来还是找了份翻译的工作。外派需要你同时做很多工作,负责不同的事务,有一项就是教中国同事西语,教当地员工中文。在这样的机会下我又接触到了“教育”行业。
积累了些教学经验,后面就开始远程兼职带学生,西语零起点入门,DELE, SIELE考级,课业辅导等等;时间长了,认识的学生多了,就有人咨询是否可以帮忙修改申请学校的文书,辅助申请工作。
就这样,慢慢地开始了解留学申请,一年又一年,从兼职做到了全职;从帮小忙看材料做到个人工作室,再到后来因为要拿到一些学校的官方授权,不得不注册了公司,走上了一条自己本不想走的路——因为之前很讨厌“中介”这个标签,也很害怕别人称自己为中介。
所以在转型过程中,经历了很长一段纠结痛苦的时光。
“您好,请问您是个人还是公司?”
这个问题是以前我最怕回答的问题。
注册公司前我很骄傲的说我们是团队工作室;有了公司后,听到这句话就很想带着营业执照跑路。
感觉回复公司就要和“黑心中介”这个刻板印象划上等号。但回复“个人”又不太符合事实——在正式注册公司之前我们已经是个拥有几个人的小团队了,有外籍老师专职负责申请和文书,也有中国同事负责对接和沟通。但我们自己曾经也都是DIY申请的研究生或博士,深知留学这事有时还得靠自己,找中介是否管事儿还是得看自己的需求和情况。
所以“中介”这个词确实在转型初期让我抗拒了好久。
在大多数申请者看来,自己和中介本就不是一个战线上的人,时时充满矛盾。可我自己并不这样觉得,我们在同一条船上,一起划桨,往一个终点驶去。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能帮大家申请到尽量好的学校或专业。拿到offer不仅仅意味着有学上,更是对一个人实力的认可,也是一张可以拥有一段新人生的门票。
好在这几年过去,申请的情况喜人,历届同学们也给了很多好评,看到他们从申请,到读书,到顺利毕业,再到回国就业,甚至结婚生子。
好厉害呀!原来我们小小的一份工作,确实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
责任重大,不能怠慢!
从业这几年里,经历了很多,有压力,有焦虑,凌晨三四点下班是常事儿,等offer和签证时失眠掉头发也是常事儿,一到每年年底开始被申请进度压迫的毫无心思过年过节也是常事儿;但更多的是喜悦和成就感。
比如学生顺利拿到准备好久的面试结果,或是收到了不止一个offer的时候,或是一年后结束答辩给我们发个消息说自己终于结束可以回国的时候;也可能是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不知道某个东西哪里买,不知道出国要带什么想听听我们的意见等等等等。
每一个重要又具体的留学时刻都能有我们的参与!谢谢同学们的信任和依赖!感谢有认真负责不像西班牙人的西班牙同事们,关键时刻都很给力,不曾掉过链子;也感谢有个人经历十分精彩的同事,愿意把自己对待选择专业,制定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心得无私地分享给学生们。
从一个人变成两个人,两个人变成五个人,五个人变成十个人;从兼职变成工作室,又变成公司;特别是2020年我们还增加了葡萄牙市场,丰富了公司的业务,也为很多选择英授专业的同学们带来了更多选择。恍如昨日,一点一点,像是小鸟往自己的家里慢慢添置满了过冬的食物和树枝。
在写下这篇之前,我想的是要尽情吐槽这几年的压力和困难,但写着写着,脑子里回想起来的都是那些幸福和骄傲的时刻。 我想,“个人工作室”的身份永远都会是自己的初心。良心,负责,细心,为学生的未来考虑,不能变的麻木和迟钝,这是我们和“公司”最大的区别。
感谢“初代”同学们的信任,让我们能接触到如此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工作。
以后也一定会顺顺利利,把好运带给每一位同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