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琉璃技术》(李全庆刘建业 1987)读书笔记
总体评述:
对中国古建筑琉璃构件最早的系统性研究,包括古代琉璃发展简史、琉璃烧制技术研究、建筑琉璃构件种类、组合安装以及大量琉璃建筑实例评析。
第一章 古代琉璃发展概况
----西周以前: 有意识地烧制琉璃制品;
----西周以后: 东周墓葬、战国楚墓均挖掘大量琉璃制品,多属珍贵工艺品。实物例证:湖南韶山湘乡、长沙、衡阳、常德等地东周墓出土琉璃壁、琉璃珠串等。
----秦汉时期: 琉璃技术快速发展,至西汉中叶前后,琉璃烧制工艺已趋于成熟。
----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使得北朝人民南迁,北方先进技术引入南方宋、齐、梁、陈几代,得以长足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琉璃工艺一方面扩大了使用范围,最瞩目的进步是将琉璃引入建筑装饰中;另一方面是增添了琉璃制品的种类,色彩从单一的黄绿色发展为乳白、草绿、孔雀蓝等多种颜色。 书中明确说明此时琉璃瓦件只用于皇室建筑,且只有黄、绿两种色釉【书中未注明文献或实物例证?】 文献例证: 北齐《魏书》“西域传大月氏”载:“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 北魏《春渚纪闻》载:“ 相州,魏武故都。所筑铜雀台,其瓦初用铅丹杂胡桃油捣治火之,取其不渗,雨过即乾耳。后人於其故基,掘地得之,鑱以为研,虽易得墨而终乏温润,好事者但取其高古也。”
----隋代: 按《隋书· 何稠传》记载,何稠将已“久绝”的琉璃烧制技术传承下来。
----唐代: 继南北朝之后,琉璃技术又一黄金发展时期,一方面成为建筑装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琉璃制品突破珠壁的限制塑造多样艺术造型(马等动物、人物造型),著名的唐三彩。 大量实物例证: 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琉璃筒瓦、板瓦以及绿色琉璃砖;渤海上京遗址出土的绿色琉璃品镶嵌柱础;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绿、黄色板瓦、筒瓦以及鸱尾等;内蒙古乌审旗白城子大队旧府遗址出土的绿色琉璃滴水、瓦当等。
----宋代: 琉璃装饰艺术的大量运用阶段,色彩斑斓、雕刻精细的琉璃贴面砖作为标准构件被大量生产和运用,并编写了这一时期技术经验总结的专著《营造法式》。 实物例证: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北端鸱尾(金代遗构)
----元代: 元朝宫殿大量使用绿色琉璃瓦, 实物例证:北京西郊公主坟元代琉璃窑遗址出土琉璃构件(其中还有数块白色琉璃砖)、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正脊琉璃塔饰、山西芮城永乐宫。
----明清时期: 我国琉璃技艺的精华在此两朝充分展示,大到数吨重的正吻,小到盈存兽件,无不为精湛工艺品。琉璃技艺进步最明显的特征即是其使用范围上,已从宫殿庙宇扩展到各类形体复杂的附属建筑物或纪念性建筑上,清代出现了外表全用琉璃仿木构件组成的无梁殿式琉璃阁、园林建筑——多宝琉璃塔、五彩琉璃牌楼等。 琉璃色彩种类亦是大发展,明代色彩已十分绚丽:黄、绿、青、蓝、黑、白、孔雀蓝、葡萄紫等等,清代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桃红、梅萼红、宝石蓝、翡翠绿、天青、娇黄、紫晶等色彩。 清代还有一突出贡献是将琉璃技术理论化、著述化:《颜山杂记》(琉璃窑老账,记录了从制胚、配釉、烧制等工艺、配比)、《工部工程做法》等。 实物例证:山西大同东街九龙壁(明代)、南京大报恩寺九层琉璃塔(明宣德)、山西五台山台怀镇文殊寺十三级琉璃塔;北京故宫。
第三章 建筑专用琉璃制品
第三节 建筑专用琉璃构件概说
----瓦件施釉: 釉色涂刷位置非常严格,需要涂釉部分一定涂满,不需要涂刷部分一定不能涂(保持粗糙,保证安装闹古、稳定) ----依据釉色的分类: 分单色琉璃和多色琉璃两类,前者指一件制品上仅挂一种颜色,后者指一件制品挂五彩或七彩。 前者多用于建筑屋顶、墙帽,常见为黄、绿、蓝、黑等色,黄色多用于皇宫和重要庙宇,绿色多用于宫廷内一般建筑、沉闷、庙宇和王公府第,黑色常见于庙宇和王公府第,蓝色琉璃预示着天穹,只用于祭祀建筑(如天坛祈年殿、社稷坛墙帽等)。紫色和翡翠色等多用于离宫别馆和皇家园林。 ----装饰做法: 屋顶色彩装饰分为剪边和清一色两种做法。 剪边:是用琉璃瓦做四个边,中间布布瓦或削割瓦,这种作法盛行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此法发展为一种颜色的琉璃镶边且以另一种颜色的琉璃瓦作心,形成五彩缤纷的“花剪边”。 清一色:是明清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