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再学习之旅
一早上无所事事的刷手机,这是我最不喜欢的自己的状态,却又一直在与之斗争的路上挣扎着。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一位妈妈为了激励儿子学习,与他立下互赌协议——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妈妈考上人民大学,看谁能完成自己的目标。过程当然是励志的孩子不想学习时看到妈妈都那么努力,自然也就激发出无限潜能了。
且不评论这位妈妈的方法与代价,单单是她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所谓中年再出发,真的不容易。
前几天与一个大学闺蜜聊天。她说读了个翻译课程,为期一年,痛苦的不行。不光是不喜欢,主要是觉得好累,要上课、读资料、写作业。她说,年纪大了,一点想学习的动力都没有,就想每天种种菜园子,安安静静的过过小日子,不想再有什么追求了。
那一刻,我其实是理解她的。
来到国外,身边的朋友都劝我读个书。反正你也闲着,大家都喜欢这么说。有那么一阵,自己确实也很鸡血,到处研究,读哪个学校,读什么专业。但是一想到真的要花个两年时间每天去上课,参加小组讨论,写作业,感觉自己那一口真气刷的一下就泄了。
这样的日子太累了,我真的确定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现在每天轻轻松松的多舒服?想去哪儿去哪儿,想干什么干什么?为什么过完半辈子了还要跟自己过不去?
理性地讲,我知道自己可以应付得来。当年读MBA,全程美国老师英文授课,大厚课本就那么一本一本的读完了,白天还要上班。那时虽然忙碌,倒也没觉得有多苦。
然而二十年之后,面对同样的议题,我却打了退堂鼓,开始严重怀疑自己的能力。为什么?仅仅是因为年龄的缘故吗?
人就是不能太安逸。安逸久了,闲散便成了生活的标配。除非这份闲散能升华成悠然自得,能给你带来一股超凡脱俗的仙气儿。
人确实不能太安逸。安逸久了,懒惰便随行而至,让人无从取舍。
在放弃读个两年的专业的想法后,我转战去研究短期培训课程,专挑自己喜欢的专业,比如烘培。一个48小时的培训课程,如果一周上两个晚上,每次4小时,一个多月就能上完。可是,我却又犹豫了。每周两天要晚上10:15才能下课,回到家都11点了,另外还有一两天晚上要去跳舞,回到家也很晚了。就这样一天天的把孩子扔在家里,不合适吧?
很奇怪为什么会让这种想法拖了后退,我明明知道孩子根本不介意我晚上在不在家。可能根本原因还是觉得这样“繁忙”的日程会让自己太辛苦了。可是真的繁忙吗?明明想学的是自己喜欢的!真的辛苦吗?就一个多月的事!
除了“辛苦”,又觉得这样天天晚上飘在外边的状态实在不像个合格的妈妈。可自己明明又很清楚,高效陪伴看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时间。
我这是怎么了?一面抱怨自己的生活单调得无所事事,一面又没有勇气去做出改变。我的内心里到底装着什么?让我这样的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