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考研笔记分享:西哲史(马哲史部分)56【校订连载中】
主要参考文献
(1)余源培,吴晓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2)吴晓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形态》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试依据上述这段文字,结合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相关论述,具体分析马克思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双重直观”的立场?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为何指出费尔巴哈的立场是纯粹的理论立场。 (11)
文本摘录: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而费尔巴哈对革命、社会、历史的理解则是零星的,与其理论本质无关的。
费尔巴哈把感性世界理解为,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直观,以及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费尔巴哈的“一般人”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而是“德国人”。因此,在对感性世界的直观中,费尔巴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与他的直观与感觉矛盾的东西。这些东西扰乱了他所假定的感性世界的和谐,尤其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为了排除这些矛盾,费尔巴哈不得不求助于某种二重性的直观,一种介于感性的普通直观与可以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费尔巴哈不能理解,其周围的感性世界并非现成的,也并非现成地等待着他的同样现成的直观。感性世界恰恰是全部工业与社会状况的共同历史活动的产物。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也依赖于社会、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如樱桃树就是由商业而来的。
只要基于事物的真实面貌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
费尔巴哈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并获得自己的材料的。”
(思考:问题在于,造成工业用途的纯粹的、古怪的兴趣,在最初恰恰是最远离感性活动的,最无关于工业活动的。马克思在此忽略了因而没有兼顾到科学与技术的差异,对技术的兴趣往往是优先的,科学的解释则是随后而来的,而实际的工业用途更是靠后的。但这一点忽略当然不是不可辩护的。)
动态的自然观:“当人的感性活动停止后,人的存在将会终止,但外部自然界仍会保有它的优先地位,但这一点不适用于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区别,只有当人能通过其实践,而使自己区别于自然界时,才是有意义的。同时,作为单纯抽象物的自然又是一种虚构。
费尔巴哈优于“纯粹的”唯物主义的地方在于,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但是,他只把人看作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仍停留于单纯的理论态度,停留于抽象的人,只在感情范围之内理解“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而没有从人的社会联系、周围世界的生活条件来理解人。因此,除了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之外,费尔巴哈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他没有批判现存的爱的关系。面对感性世界中的穷苦大众,即不和谐的矛盾,费尔巴哈不得不求助于“最高的直观”和观念上的“类的平等化”。因此,当共产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性与条件的地方,费尔巴哈又重新陷入了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时,历史在他之外;而当他要讨论历史时,他不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费尔巴哈那里,唯物主义与历史是完全脱离的。”
历史的起源;唯物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原初历史形态四因素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提出的新历史观(18)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是如何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工理论?(17)
原初的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12)
《德意志意识形态》批评哲学家们“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的发展过程了”。试论述哲学家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12)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中新的历史观(13)
如何理解“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4)
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15)(简答)
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16)(简答)
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中关于两种历史观的对立之思想(16)
世界历史的本性,真理性或现实性,唯在于从本体论上把握思辨逻辑的历史原则,即理性实体的自我活动或否定的辩证法。黑格尔使历史的原理不再依赖于主观的假定或不可认识的神意,而是使之在思辨逻辑中得到了彻底和必然的发挥。因而,他不只是改变了历史的观念,而且整个地重新规范了逻辑的基础。黑格尔历史哲学表现出的深刻历史感,是精神的普遍活动方式,是体系活的灵魂,即辩证逻辑的历史法则。
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黑格尔历史原则的虚妄的一面,已经被马克思指出来了。第一:黑格尔使历史原则得到了有力推进和伟大发展的同时,却使历史牺牲了生活世界的感性内容而令真理归于理性实体或上帝计划。一切事件,唯其从这计划发生,才具备真正的现实性:“凡是不符合这计划的,都是消极的,毫无价值的存在”。这样一来,现实世界的生命便为思辨的逻辑图式所吞没,人的现实生存便为“纯粹思维”的专制所掏空。这种历史不是世俗的、人类的历史,而是神圣的、观念的历史。第二,黑格尔的历史原则在本体论上是精神的自我活动;与此相反,马克思的历史原则乃是基于“对象性的活动”或“人的感性活动”这一本体论立足点的。对于马克思来说,历史原则所要求的不是思辨逻辑的历史,而是现实逻辑的历史。所以马克思说,他的辩证法不仅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只是在马克思把“感性活动”确立为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基础、确立为唯物主义的历史原则时,才为克服黑格尔的历史原则、为新的“历史科学”提供了本体论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历史为原则的唯物主义,由此才能把唯物主义的立场贯彻在历史领域之中。
《哲学的贫困》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所作的一部论战性的著作。
马恩二人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由于种种原因(书报检查以及出版社对受批判对象的同情)而未能出版,由此,《哲学的贫困》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首次问世。《德意志意识形态》已经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境域,而《哲学的贫困》则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阐明资本主义的本质来历,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历史根据与正确方向。《哲学的贫困》针对蒲鲁东的种种论述而展开,批判的是蒲鲁东所依赖的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尽管蒲鲁东对黑格尔的摹仿是不到位的,但关键在于这仍提供给马克思一次,以历史唯物主义,从原则高度上来,批判黑格尔主义的机会。
《哲学的贫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批判蒲鲁东的“工资平等”的社会主义,及其经济学论证,指出这种论证不理解现实经济运动,尚未到达李嘉图经济学理论的水准;第二部分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在批判的同时,精辟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研究人类经济现象的历史科学方向。
简单来说,蒲鲁东要求的“工资平等”的社会主义是一种没有资产阶级的资本社会。而蒲鲁东依仗的“经济学理性”并非从现实历史来理解经济范畴,而是相反。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共同前提,即以范畴的逻辑先在性遮蔽处在历史运动中的现实个人之创生和改变其源初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感性交往(即生产力)。而历史唯物主义恰恰相反,要求从现实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感性交往与社会关系出发来理解世界,理解各种人类活动。
历史科学
“历史科学”与理智主义的经济学的差异在于,其不从范畴层面描述给定的生产关系,而是要描述产生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即描述那些确实在客观上限定着现实个人的生产关系本身,是如何从现实个人的感性交往中必然产生出来的。
《共产党宣言》(考的都一样)
哲综: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材料,涉及消灭私有制。问:马、恩是如何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 (10)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试依据上述这段文字,结合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相关论述,具体阐发其关于“资产阶级掘墓人”的思想,“这些不得不把自己出卖的零星工人”是否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11)
马哲: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10)(15简答)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指出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1简答)
《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分析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和局限性(11)
《共产党宣言》断言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期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简答这些革命作用表现在什么方面。(12简答)
《共产党宣言》对于阶级斗争的论述(13)
宣言中论述的资产阶级是如何锻造出置自身于死地的工具的(20)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政治纲领而问世,其为马恩二人的理论活动与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的结合。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主张,在一定条件下的生产力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每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及其产生的社会结构,是改时代政治历史与精神历史的基础。因此,人类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化。而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的特殊性在于:无产阶级要使自己从资本的奴役之下解放出来,就必须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从而实现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
值得注意的是,在恩格斯单独写就的序言中,在确认基本原理的同时,结合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经验,尤其是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对一些具体结论进行修正。
在《共产党宣言》正文部分,主要讨论了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历史关系、无产者与共产党人之间的本质联系,批判了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思潮的同时,阐明了共产党人在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问题上的原则立场,由此科学地论证了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马恩指出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资产阶级历史也不例外,反而更为突出,其表现为阶级对立的简单化,即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而这又是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结果,从行会经营方式、工场手工业到现代大工业的演变过程,也就是从行会师傅、中间等级到现代资产者的转变过程。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深刻地体现在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关系。而这在所有制上,又表现为,资产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无产者则一无所有。马恩指出,资产阶级在其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
尽管资产阶级对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乃至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从而消除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关系;尽管资产阶级打破了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有力地开拓了世界市场,正在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但是,关键在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它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了。这一点在资产阶级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生产过剩的瘟疫中得到了再清楚不过的确证。由此,马恩通过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矛盾,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马恩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即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生产力,而且它还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即正在组织为阶级的现代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从个别、零星、孤立和地方性的阶级斗争,发展为普遍、联合和全国性的阶级斗争,无产者不仅正在从自在的阶级向自为的阶级发展,而且正在组织成为政党。在当前反对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一切阶级之中,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正因为它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曾经创造过巨大生产力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只有通过暴力才能推翻。资产阶级一方面使工人变成赤贫者,一方面又使工人联合起来,因而,以资本奴役劳动为本质特征的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正在失去其赖以存在的基础。
马恩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关键。由此,马恩阐述了无产阶级与共产党的关系,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马恩指出,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特点在于其普遍性,共产党没有任何不同于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不仅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而且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共产党在实践方面是革命运动最坚决的推动力量,在理论方面又最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与一般结果。因此,无产阶级实现其革命目标,必须依靠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马恩指出,无产阶级最近的目标是使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而夺取政权之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逐步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占有一切生产工具,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以共产主义联合体来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而这正是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因此,这要求当时的共产党人展开反对一切现存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础问题;团结和协调全世界民主政党。总之,共产党人的斗争策略既要服从于党的最近目标,又要符合党的最高纲领,并且是二者的辩证统一。马恩一再强调,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通过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此外,马恩在阐述消灭私有制的同时,还坚决反对在资产阶级围绕财产、自由、个性、家庭等方面对共产党人的责难,指出人们的社会意识会由社会存在、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共产主义的社会意识会与资本主义的社会意识产生根本的决裂。马恩还以阶级斗争学说为基本立场,考察了三类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潮,并揭示了它们的无根基性与非批判性,即封建主义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空想的社会主义。这些社会主义思潮都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历史性,没没有把握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已经现实运动于历史进程之中了。
《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公开问世的同时,也标志着工人运动与共产主义的实际结合,自在的工人运动开始上升为自为的共产主义革命,因此,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杰出的理论文献,而且必然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大的时间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