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最美“珍珠少女”,用光线描摹永恒:维米尔诞辰390周年

维米尔可能是艺术史上最矛盾的画家之一。
他画的珍珠耳环少女,几乎是艺术史上唯一能与蒙娜丽莎抗衡的画中女人。
然而作为一位艺术家,维米尔本人却好像在历史上隐形了。



后世找不到维米尔作为学徒的记载。他也没有留下任何书信。他从未画过正式的自画像。甚至就连他留下的作品是否都是“真迹”,直到今天仍然存有争议。
他是伦勃朗的同胞,却不是伦勃朗那样的明星。维米尔只是17世纪荷兰以绘画谋生的众多画家中的一位。他几乎一生都没有离开过一个名叫代尔夫特的小城镇。他在生前没有得到自己时代的赏识,也没有取得经济上的成功。在43岁就因贫困和劳累过早地辞世,更让他的创作数量远低于职业画家的基准线:目前已知的维米尔作品仅有35幅。



维米尔也是一位不断被发现的画家。他的作品被毕沙罗识别为“印象派的”;法国文豪普鲁斯特是他的“迷弟”;他的画作《音乐课》被收藏在英国白金汉宫,昔日没有女王准许,任何人都不得接近;他还间接导致了有史以来最轰动的艺术品伪造丑闻之一。
维米尔在后世的流行文化中更是被频繁援引和致敬。从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法国电影,到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在生前没有受到眷顾的维米尔,在这个时代已经被定义为天才和明星。
用光绘画的艺术家
维米尔的画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光。
他的画不像他的荷兰同胞伦勃朗,有种直入灵魂的戏剧性,给每幅肖像赋予史诗般的品质。
他的艺术无论是与他所生活的华丽的巴洛克时代、还是随后盛行的浪漫主义艺术理想都格格不入。
维米尔似乎只满足于做一个谦逊、安静和内省的生活艺术家。但这不能阻挡他的画作通过平凡、日常的画中场景渗出源源不断的诗意。
有时,他的作品并不像画,而是像发着柔光的电影银幕。即使在这些画作完成超过三百年后,维米尔笔下的普通人仍然笼罩在宁静安详的光线中,传递给他们的观众一种永恒的氛围。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约1665年)维米尔 绘


《女主人和女佣》(1667年)维米尔 绘
奇妙的是,当艺术史学者通过X射线检视维米尔的画,发现他们根本找不到画的草稿,在油彩下面也找不到线条。这些画作就好像是用光直接画成的。
只要将维米尔和他的同时代艺术家放在一起,就能立刻发现明显的不同。维米尔画出了只有相机镜头才能捕捉到的效果。在他的画中,光线明暗的变化几乎逼真到了与现实相等的程度,远远超越了人的肉眼所能察觉的范围。

彼得·德·霍赫 vs维米尔
首先捕捉到这种维米尔画中独有的品质的,是卡米尔·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在1882年11月一封写给儿子卢希恩的信中,这位印象派的先驱、毕生始终如一的印象派画家说道:“让我如何向你描述伦勃朗、哈尔斯画的肖像和维米尔画的代尔夫特风景呢?这些杰作与印象主义太相近了!”
根据印象主义者的理念,我们看到的色彩并不是物体固有的颜色,而是物体在光线下改变了的一种表象。在19世纪,这种色彩理论让法国艺术界重新发现了维米尔的美学特征:
“在维米尔那里,描绘的不再是人造光;光是自然的、明确的;”

《持天平的女人》(1662-1665年 )维米尔 绘

《写信的女人与女佣》(1670-1671年)维米尔 绘
维米尔的存世画作之所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色彩。他在色彩上的研究和运用极度考究,堪称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这种艺术处理手法超越了他自己的时代所能理解和接纳的范围,直到19世纪现代艺术兴起,人们才发现,“维米尔在色彩上的和谐还应该归功于光的精确度。”
这种对光与色的极致运用打动了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第一次在海牙见到《代尔夫特风景》时,我意识到自己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画作。”

《代尔夫特风景》(约1660-1661年)维米尔 绘
在他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记述了这位举世无双的荷兰画家如何影响了他的写作:
“他最后一次站在维米尔的画前,在他的记忆里,那幅画更加光彩夺目,甚至与他所熟悉的任何事都不同。多谢那位批评家的文章,他第一次辨认出那些着蓝色衣服的小尺寸人物,甚而看见了沙滩上的玫瑰色调,他最后又发现了微小黄色墙壁上的昂贵材料。他头晕目眩;他凝神关注,像个孩子凝视他要捕捉的黃色蝴蝶——在那昂贵的一个小墙角上:‘那就是我应该怎样去写’他反省‘我以前书中写得太冰冷太生硬了,我应该用更多的色彩,应该使我的语言更精炼更讲究,像这处珍贵的小黄墙角一样。’(……)”
维米尔用光线、阴影和色彩,一笔笔构筑画面的质感。无论是临窗专心读信的女人,女仆面前桌上的食物,少女目光闪烁的眼神,女子手中的天平,在颈部阴影里若隐若现的珍珠耳环……流转的光线构成了维米尔所有画作的宗旨。对于维米尔,光就是气场,就是真实。
黄金时代,天才崛起
今天的代尔夫特看上去和其他荷兰小城并无太多不同,都风光旖旎,安静而低调,古老的街道和运河上弥漫着城市独有的生活节奏。
可如果你是在17世纪来到这里,会深刻地感受到一股别开生面的全球化痕迹:它是大航海时代的商贸繁荣特有的产物,肌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荷兰 代尔夫特
荷兰在16世纪摆脱西班牙统治、赢得政治独立,为它此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17世纪,随着航海贸易的繁荣和东印度公司的建立,荷兰的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片狭小国土,终于迎来了它在欧洲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艺术上,这个时代更是为荷兰汇聚了大把人才。画风生动诙谐的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对荷兰世俗画产生重要影响的赫拉德·特·博尔赫(Gerard Ter Borch),以及荷兰的国宝级画家伦勃朗,他们的创作都出产于这个时代的浸润。
维米尔正是这一画家群体中的一员。维米尔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的一个小业主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丝绸织布工和艺术品商人,后来也成为旅馆老板。这让维米尔从小就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画家和艺术品。
维米尔早期的学徒生涯目前还是一个谜,可以确定的是他在21岁时就加入了当地的画家公会,并两次做过工会领导人,从而为他在当地画坛积累了一定的声誉。

《小街》(约1658年)维米尔 绘
此时的代尔夫特正和荷兰其他城市一样,处于中产阶级崛起、皈依新教、反制天主教廷及贵族统治的进程中。反映到艺术上,这一时期的荷兰绘画摆脱了贵族和教会的控制,画面内容过滤掉宗教色彩,以静物、风景和风俗为最主要题材。这些画作的顾客也不是富有和权倾一时的艺术赞助人,而是当时新兴的市民阶层;他们买下这些画不是为了炫耀财富或美化自己的形象,而是用来美化自己的住宅或办公场所。
被归纳为“荷兰小画派”的绘画流派,就这样日渐成熟,成为17世纪荷兰艺术最好的写照。
在维米尔的作品中,“荷兰小画派”的应运而生,以及荷兰黄金时代的缩影,全部都包藏在画面的细节里,有迹可循:

《持水壶的女人》(1660-1662年)维米尔 绘



《画室》(约1666-1668年)维米尔 绘

《天文学家》(1668年)维米尔 绘
在他的画作中,没有头衔的平民与市民阶层,成为画面的中心人物;
地图、地球仪、星盘、舶来品等带有符号意味的物品,暗示了当时荷兰“以海为生”的贸易生命线;
他反复描绘牛奶与面包、花瓶与地毯、刺绣与信件等等日常平凡之物,与伦勃朗笔下强烈的戏剧性场面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对比;
他多次使用天青石粉末——这曾是最昂贵的颜料,只被用于涂画宗教画中的圣母,却被维米尔用来给女仆的裙子、少女的头巾、房间里的桌布与织毯染色;

用天青石粉末制成的颜料曾经极为昂贵


维米尔从不吝惜在画中使用天青石颜料
他的创作还暗合着一个科学与技术大踏步前进的时代。当维米尔画着厨房中倒牛奶的女仆时,荷兰眼镜制造商汉斯·李普希(Hans Lippershey)获得了第一台望远镜的专利;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正在记录土星的环和卫星……与此相呼应的是维米尔对暗箱技术的使用。通过简单的光学投影设备,让维米尔得以最精确地还原他的模特和画室中的一切细节。




专注于描摹平凡的日常生活物品,昭示了一个国家最强烈的民族自信,以及对现世生活最大的满足、眷恋与热爱;
将原本用于圣母的昂贵颜料涂抹日常物品与衣裙,粉碎了颜色代表的神圣象征,将宗教信仰对艺术主题和内容的束缚解绑;对人与现世生活的尊重,彻底完胜宗教对后世与彼岸的颂扬;
暗箱技术和透镜在创作过程中的运用,揭示了科学技术与艺术非但不是两条平行线,实则珠联璧合;
在那个“追求理想化”、“崇尚表现”的艺术时代,维米尔用他的天才创造了一种杰出。
如果没有荷兰的黄金时代,艺术史上就会失去一种风格。那种风格,叫“维米尔”。
超越日常,进入内心
同样是以光影取胜的艺术家,如果说卡拉瓦乔的画作立即唤醒了观众对上帝的敬畏,伦勃朗的画作将观众扔进永不宁息的命运的漩涡,维米尔的画作则需要他的观众屏息凝神,并准备好随时停下来,深入到画面的细节中。
这种观感是与他的画面相辅相成的。维米尔是一位非常客观的艺术家。无论是屋内陈设还是城市风景,维米尔只描绘他所看到的。钢琴上的装饰图案、地毯的编织纹路、挂在墙上具有象征意味的地图、女人的裙摆和发饰、弹琴、倒牛奶、读信……所有出现在维米尔画中的人与物、神态与动作都是真实的,并且绘制得一丝不苟。
但维米尔在复制这些生活图景的同时,也刻画了一个隐藏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读信的蓝衣女人》(约1663年)维米尔 绘
在《读信的蓝衣女人》中,她专注的样子暗示她可能在读一封情书;但她身后的地图又提示我们,她正在阅读的可能是关于一场战争的新闻。但最重要的是她正在阅读的行为本身。对于她来说,整个世界的存在都好像化作了那张信纸上的文字。她不知道把我们吸引住的颜色和场景的细节。她也忘记了自己正在被维米尔注视。她置身另一个世界,一个只有自己和心灵的地方。


《倒牛奶的女仆》(1657–1658年)维米尔 绘
在《倒牛奶的女仆》中,女仆正在倒牛奶的过程似乎只是一个瞬间的行为,却又像一个永恒的动作。画面左侧格子窗透进的光线温和而宁静,洒满整个房间,也温柔地笼罩在女仆的脸上。她有力的双臂稳稳托举住赤褐色的罐子,罐中的牛奶仿佛永远也倒不完。这个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却多了一份永恒的意味,仿佛是在告诉我们:生活的神圣不在别处,就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在内心的宁静里。


《缝纫女工》(1669-1670年)维米尔 绘
维米尔的画从来无关史诗与宏伟。他画整洁的音乐教室、安静的房间、写信的女主人、女人手中的水壶、晨光……
这些画面场景简单,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却有股让时间滞留的力量。它们将观众吸入一个全神贯注的时刻,与画中人分享同一种专注与安静。
维米尔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他不仅敏感地观察各个阶层的普通人,还教导我们如何观看生活。通过引领我们进入内省,他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揭示了生命的内在力量。他的作品超前于他的时代,也让三百年后的我们深深为之共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BOOKS
好/书/推/荐
READING
📖
《Vermeer and the Masters of Genre Painting》
维米尔与流派绘画大师

1650年至1675年间荷兰黄金时代的风俗画,跻身西欧艺术的最高巅峰之列。正如本书所展示的,这些作品的精湛技艺部分归功于不同城市的众多一流画家之间充满活力的艺术竞争。他们从彼此的画作中汲取灵感,然后试图在技术实力和审美情趣上超越对方。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 年)是这些日常生活画家中最著名的。尽管他经常被描绘成一个孤立工作的神秘人物,但本书的文章表明,维米尔的绘画主题、构图和人物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荷兰其他城市艺术家的作品。本书以180幅精美的插图,突出了维米尔及其同时代人之间的比较和竞争关系。
📖
《Vermeer: The Complete Works》
维米尔:作品全集

这本书汇集了维米尔完整的作品目录,将横跨欧洲、美国画廊里最珍贵的作品,将维米尔画作里平静而又引人入胜的场景,最大限度地呈现在这本书中。从写作到音乐制作再到在厨房烹调,许多细节都强调了这位艺术家的卓越能力,他的作品不仅能够见证荷兰黄金时代的趋势和改变,还可以用一个瞬间的姿态、表情或外观来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 fin -
Let's Make A Rendez-vous
SKP RENDEZ-VOUS
北京SKP店
朝阳区大望桥 北京SKP 4F
010-85952539/85952579
北京SKP-S店
朝阳区建国路86号SKP-S 2F
010-87955088
西安SKP店
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 西安SKP 9-10F
029-83699072
西安SKP-S店
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 西安SKP 4F



© 本文版权归 SKPRendezvou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小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11-06 19: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