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店招
几年前,经常能在各大新闻网站上看到这样的报道,起因均是某地开展市容整治提升工程,却没想到整治完后整条商业街的店招全变成了统一的黑底白字,时人讥讽为“殡仪馆风”、“殡葬一条街”。 为什么地方、时间都各有差异,但有关部门的“审美”却如此统一?本人七八年前曾被借调某办,参与了本地的市政提升项目,就遇上了一模一样的问题,了解各种情由。如今本人早已回单位,领导也退休了,故此尝试讲一下其中的逻辑。 首先介绍一下街巷整治提升工程的内容。主要是对整治的道路进行重新铺设,管线入地,绿化规划种植,沿街建筑涂料见新,店招门头改造,照明亮化等。这其中,店招店牌在日常的居民出行(领导视察)中抬头即见,是改造工作中的一项“门面”,因而受到各级重视。而作为商家,为求店招显眼,一定会将店招往大里做,颜色也往往选择鲜艳高亮、红橙黄绿的,以求先声夺人。也有一些“老字号”店招,年久失修,不光破旧,也存在安全隐患。针对此情况,通行的做法一般是统一改造(毕竟不是明代,不能修个黄册还让人自个儿掏钱)。 既然是公家出资进行的统一改造,自然店招的样式尺寸都得按公家要求来。大红大紫的城乡结合部风格绝对不行,改造后的店招一定得提升档次。对于如何将店招做得高端有档次,负责人倒也没有拍脑袋(毕竟不是专业的),而是完备地做了一些工作。 第一步是外出考察,吸收世界知名品牌设计经验。于是众人来到各高端商业广场打卡,拍了无数照片。 第二步是开专题研讨会,会上滚动播放各种店招图片,一边讨论各种高端店招的设计特点,渐渐归纳出几点:样式简约,文字少,多采用低饱和度颜色。 第三步,设计方拿出总体方案。毕竟ZF项目,总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中标的当然都是一些大型设计院。这些设计院对建筑设计是一把好手,广告店招却不太对路。不过既然甲方要求,又是总体方案,于是根据研讨会精神,定了黑白灰的总基调。 第四步,设计方案出来,报领导处审核。由于方案是建筑整体的平面图(CAD转的平面彩图,非3D渲染图),店招展示在上面只是一小长条,看起来和整个建筑黑瓦、白墙、灰蓝色窗户、灰墙裙,都是冷色调。配上一条黑底白字的店招,也没什么不和谐的。这个时候你要设计一个红绿的鲜艳东西在图上,反而很扎眼。经过一系列修改后,遂通过方案,之后报规等流程就不提了。 到了第五步,准备要现场施工的时候,发现出问题了。设计图上看起来还行的店招,实际做上去就显得不怎么和谐,不怎么吉利。你想啊,黑色底,白色隶书、楷书的文字,附近的绿化里面还有几盆菊花,这画风……有些店家看到就怒了,当场就要动手。 我私下里也做过分析,为什么几乎和高端商业广场里的店面是同样的风格,怎么做在街头就不合适了呢?想来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知名品牌店招元素往往是一个商标(比如啃一口的苹果)或几个英文字母(比如丝芙兰)构成的。这些简单元素和纯黑底搭配,不会像黑底汉字那样让人有联想。二是高级店招往往材质不同。人家用的是钢琴式镜面底,或是亚克力表面,或是底面有暗金云纹,或文字做成金属背光,或周围有亮银边勾勒……总之材料看起来很高级,同时存在一些亮眼细节。而统一做的店招呢?清一色铝塑板底加发光字,没办法,审计卡着钱呢,你说这样式能好看么。再说张氏大饼店、金沙小卖部等街头小店,做镜面金属字店招……五菱宏光插一奔驰的标,那也不合适啊。三是效果图毕竟不是实景,沿街一长排的店面,偶尔一个黑白灰的还能接受,你统一的一排全是这样,连个高低错落都没有,可不就是殡葬一条街了么。 说到这里(废话),各地出现相同殡葬风格店招的原因也浮出水面了。即籍由对原有店招风格(大,高饱和度)的反对,对标参考了相似的对象(高端商业街),遵循着相近的工作流程,从而造就了同样的结果。 说回我们这个项目,后来负责人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从善如流不再强推统一样式。而是统一做好店招底板,各店招还按原样,缩放后做在底板上。这样既更换了骨架消除安全隐患,也限定店招高度尺寸,不使其超标。这样整体效果看起来不错,商家也能接受。 然而,若是遇上商家反对声比较弱,负责人脑门一根筋硬干的,就会变成殡仪馆风格,然后登上媒体出丑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