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常在——懷念陳原先生 | 《讀書雜誌(第五期)》
編按: 陳原(1918–2004)先生是著名語言學家、編輯出版家,歷任三聯書店編輯室主任、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兼總經理、中國社科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等職。 著有《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扎記》、《陳原語言學論著》、《書林漫步》、《社會語言學》、《記胡愈之》、《變革中的東方》等。曾主持「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趙元任全集》等大型出版項目。 本期《讀書雜誌》,香港資深出版前輩甘玉貞深情憶述陳原先生與香港的淵源,以及她與陳原先生的忘年之交。質樸的文字間,真情流淌,令人動容。以下節選甘文部份內容以饗讀者,讓我們一同懷念可敬、可親、可愛的陳原先生。
01
看《讀書》雜誌,想起陳原先生,他是《讀書》雜誌創辦人之一。早在1947年,他在上海生活書店工作時,與陳翰伯等合編《讀書與出版》月報,到1948年秋被迫停刊。1955年《讀書月報》在北京創刊,他參與編輯工作,至1960年又停刊。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陳原和陳翰伯、史枚、范用等籌備復辦雜誌,1979年4月以《讀書》之名復刊,並由陳原擔任主編。雜誌的宗旨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提倡讀書之風、思考之風、探討之風和平等待人之風」,定位為「以書為中心的文化思想評論刊物」。
陳原先生大半輩子都生活在北方,但與香港頗有淵源,曾經多次到香港。他是廣東新會人,1938年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加入廣州新知書店工作,後來又輾轉做過桂林新知書店、桂林實學書局、上海生活書店的編輯。1948年春局勢緊張,上海生活書店遭查封,他在秋天奉命南下香港。1948年10月26日,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在香港合併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至1949年3月,國內解放局勢大致已定,這三家書店的大批骨幹成員也離港前往北京。陳原先生回到內地,輾轉在上海、北京主持多間出版社的工作,包括三聯書店和商務印書館。1984年調任國家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至1990年卸下繁重的語委主任兼黨組書記職務,就到了香港做研究工作,一住半年。後來他曾多次到港,最後一次是2001年7月在香港書展做演講。該年9月他突然中風,後一直臥牀不起,直至2004年10月去世。
02
我跟陳原老相交是因商務印書館而起。我在1989年進入香港商務印書館編輯部,主要負責中學語文教科書的出版。1990年,陳老到了香港中文大學當訪問研究員。他是語言學家,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當時已年過七十,仍擔任北京商務印書館的顧問,活力充沛。當時我負責的中國語文教科書要做宣傳,上級提議請陳老做一次演講,向中學老師講語言教學問題。我和另一位同事兼同學關秀琼負責跟陳老商議講題的設定,並陪伴他來往中文大學和會場。
陳老在商務印書館是大人物,我只是個剛入行的小腳色,誠惶誠恐地到中大文化研究所找他,想不到他是個風趣幽默的長者,完全沒有架子。因為我和秀琼是中文大學的畢業生,陳老倒興致勃勃地問我們很多關於中大的問題,我們也帶他逛校園。他對那次演講很認真,希望講一些切合香港老師興趣的內容,更要去搜集資料。他要求我們帶他去看周星馳的電影,希望了解香港人的「無厘頭」語言,接待陳老成了我們兩人的「優差」。他從日常遇到的香港人和事中找出很多有趣的語言現象,把講題定為「語言的馬賽克」。
陳老總是小心觀察事物,又能以幽默的手法解釋語言現象。記得他說最欣賞香港的地鐵,又乾淨又有效率,但不明白為甚麼地鐵常呼籲人去「買地拖」,是不是為了保持清潔?原來那是地鐵列車到站時的廣播:「小心車門mind the door」,中英文連着說,發音又不清楚,聽起來像「小心車門買地拖」。他又拿我們的上司陳萬雄先生的港式普通話作為例子,說他們有次在北京開會,時值冬季,但室內有暖氣,陳先生感到悶熱,就向與會者說:「你們動不動?不動我就開槍!」嚇得各人不知是要回答還是要移動。其實他是想說:「你們凍不凍?不凍我就開窗。」那次演講很成功,老師們的反應很好,歡笑聲不斷。自此以後,我們兩個小輩跟陳老談得投契,成了忘年交。他在中大逗留了六個月,我們探訪了他幾次,常被他的幽默言談逗笑得人仰馬翻。

過了兩年,陳老接受聯合出版集團的邀請,帶着夫人余荻再來香港,待了半年,住在北角書局街僑輝大廈的集團宿舍。宿舍所在是商務印書館印刷廠的舊址,「書局街」就是以商務印書館命名的。陳老在解放前來過香港工作,就住在附近。我和已離開商務的秀琼常跑去探訪他們,每星期一次。當時我們跟朋友正在辦一份同仁式文學雜誌《素葉文學》,陳老知道後很鼓勵我們,還給我們講他以前創辦《讀書》雜誌和後來與一群年輕編輯工作的軼事。
陳老很健談,每次都給我們講些在內地和香港的有趣見聞。我最記得他說的兩件事。
第一件是去郵局寄東西。北角碼頭附近的北角邨內有所郵局,陳老去寄東西回北京,職員詳細地告訴他怎樣填表,怎樣包裝,又有紙盒供應。陳老說實在太感動了,真正讓他感到何謂「為人民服務」。那年代在北京,郵局也是衙門,你去寄東西,就是麻煩了服務同志,除了要看臉色,還給來回支使,半天也辦不好事情。
第二件是「去放風」。北角的居住環境不算好,樓宇舊,空氣差,陳老說給在北京的兒女寫信,形容在香港的住處,是「上不見天,下不見地」,他就常和夫人到北角碼頭「放風」。「放風」是內地說法,指讓囚犯到監倉外能看到天空的地方透透氣。宿舍的沙發和牀都太軟,陳老說常有「陷在棉花堆裏死掉」的恐懼,他就喜歡到街上走,找到不少生活樂趣。他說最喜歡與夫人坐電車,從總站坐到總站,看香港街上的人文風景,又便宜,又穩定,兼且趣味十足。又有一次他跑到樓下看對面錦屏街的警匪大戰,向到訪的我們描述得眉飛色舞。那次事件很轟動,匪徒有大批軍火,新聞報告說是極度危險的,陳老卻很慶幸自己趁了這趟熱鬧。陳老總能在日常小事中尋找樂趣,甚至令人討厭的麻煩事,他也可以用反諷手法描述成一樁趣事。
陳老和夫人都長得圓圓胖胖的,常帶着微笑,給人很親切的感覺。他們很恩愛,到甚麼地方都是挽着手。看着他倆胖胖的身影,我常想起「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陳老大概很享受這種暫時脫離北京人和事,與夫人自由安排時間的日子,但夫人卻想家,想孫子,常希望快點回家,宿舍裏貼滿了小孫子給他們寄來的畫稿。後來聽陳老的助手柳鳳運大姐說,才知道陳老以前因為工作太忙,雖然他常常出國,卻從沒有機會與夫人一起出國旅行。那年一起到香港是他們的第一次,遺憾的也是最後一次。
03
陳夫人在1993年7月中去世,消息很突然。她是在夜裏睡覺時腦溢血,早上發現已救不了。我在一個多月後離開了商務印書館,在空檔中到北京看望陳老。陳老沒有再到商務印書館位於王府井的辦公樓,我冒昧地摸到他在前門大街的家。我看到的陳老,與之前的開朗老頑童判若兩人。他坐在廳中大椅子裏,動也不動,話也不願說,只在流淚。他女兒說他每天只坐在那裏哭,甚麼都不做,飯也不願吃。陳老和夫人是小學同學,後來一起參加革命,一起在新知書店工作,又一起從事世界語的推動。相伴六十多年,在毫無先兆下忽然永別,陳老怎麼接受得了。

他在九月下旬給我寄來信件,有這麼一段:「你來看我,就等於看到她;她常常提起每個星期四你們兩人來看我們,帶了鮮花,一同出去晚餐的日子,多麼愉快啊。講實在的,我們兩人在港住了約半年,就是跟你們來往。帶着那麼多生的氣息,使兩個步入黃昏的老人,感到無限的歡慰,也感到無限的希望。她怱怱地去了—我會很快跟她去的,因為失去了她,就等於失去了我的右手和我一半大腦,再活下去,我就變成一堆垃圾了。」這個打擊對陳老來說太大了,他消沉了一段頗長的時間。不過他在信中仍請我給他寄《明報月刊》,還關心着世事。陳老在十月中的來信就談了對《明報月刊》中刊載文章的看法,也開始說一點笑了,並表示自己在「十月開始好轉,然而心地仍不平衡,也許再過些時間可以更好些」。
一年之後,陳老為老伴找到個長眠的好地方,在西山福田陵園。1994年8月他給我寄來墓地的照片,到9月又寄了一次,有他自己在墓前留影。陳老為他夫人立的墓碑很樸素,直立的石碑沒有花紋,文字也很少,只有他夫人斗大的名字和生卒年份:「余荻 彩秀 1916-1993」,似是陳老自己的筆跡。前面一個小石台,大概是讓人放祭品的,刻着三個大字「春常在」,看來是陳老自己的心思。他大概想說,這裏埋了他最愛的人,他的春天也常在這裏了。
那年冬天,我再到北京看望陳老,雖然之前下過大雪,天氣嚴寒,他還是願意帶我去看看夫人的墓。那時福田陵園的規模很小,沒甚麼建築,只有一片小小的墳地,幾排整齊的墓碑。前幾天下過大雪,小石台上面鋪滿了白雪,陳老特意把石台上的雪清除,露出「春常在」三個大字。在滿地皚皚白雪的環境中,他又要與愛妻的「春常在」長眠處合照。

大概這時陳老可以放下傷痛了,往後幾年,他又再活躍起來,到世界不同地方開會,又規劃出版了不少書籍,精力充沛。陳老的晚年可說是他最有成就、產量最豐的階段。他在「文革」前是文化部的出版局副局長,在「文革」中受到重點打擊,1972年才從牛棚調回北京,在商務印書館工作。
到1978年改革開放,可以有更大的發揮,此時他已年過六十了,但仍展現驚人的魄力,主持了很多大型出版項目,自己也完成了不少語言學的著作,還有不少報紙雜誌文章的結集。陳老曾說過,他自己最喜歡的,卻是幾本談音樂的譯著:柴科夫斯基與梅克夫人的通信集《我的音樂生活》、羅曼.羅蘭的《柏遼玆》和《貝多芬》,還有在香港初版發行的《記胡愈之》。那幾年,他有新書出版就給我寄,我也把香港的雜誌、港版書和音樂唱片寄給他。我每次收到郵包,包裝紙上書寫的地址都是陳老自己的手筆,下面還工整寫上「北京王府井大街36號商務印書館著作室陳緘」。他後來說,館裏其他人打包寄書的技術都及不上他,他就自己動手了。

本文節選自《讀書雜誌(第五期)》,作者甘玉貞,原文標題為:<春常在——懷念陳原先生>,段落有所調整。
作者簡介:
甘玉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畢業,並獲得中大教育學院教育文憑、北京語言大學教育碩士。長期從事編輯出版工作,曾主持多套中、小學教材和大型古籍數據庫的編輯出版。工餘參與文學雜誌和叢書的出版,並曾為《星島日報》撰寫語文學習專欄「EMB學習範文精讀」。 更多內容,詳見原書:

雙十一滿減: 《预售 读书杂志 第5期 港台原版 香港三联书店》【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jd.com)
《讀書雜誌(第五期)》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50914
2022年10月
《讀書雜誌》是由香港三聯書店創辦的一本文化季刊,內容由“文化焦點”“書人書事”“名家專欄”“共讀雙城”“出版人語”“書評”“閱讀前線”等欄目構成。
本期“文化焦點”主題為元宇宙與文藝創作,香港青年作家米哈為讀者梳理元宇宙與文藝創作的十個關鍵詞,並採訪涉獵元宇宙創作的三位新銳藝術家,分享元宇宙時代的創作心得以及對未來的思考。
“書人書事”本期致敬越南史、華僑史專家陳荊和先生,歷史學家牟潤孫先生,語言學家、出版家陳原先生和澳門南音說唱家吳詠梅博士。
“名家專欄”由雷鼎鳴、孫海玉、林沛理、馬華靈、蔡思行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和文化人撰文,分享各自的閱讀心得與對社會、人生的思考。
本期“共讀雙城”,設計師韓湛寧帶我們認識深圳本土研究和寫作者南兆旭先生。
“出版人語”,出版前輩李昕先生憶述陳樂民資中筠兩位先生與三聯的深厚書緣;港三聯資深編輯梁偉基與大家分享現今在香港做學術出版的心得。
本期“書評”為讀者朋友評介四本文史新書。
“閱讀前線”推介30本新近出版的好書,涵蓋香港、台灣、中國內地以及外文新書。
往期:

雙十一滿減: 《预售读书杂志 第4期 港台原版 香港三联书店》【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jd.com)
《讀書雜誌(第四期)》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50372
2022年7月
電子書購買鏈接: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_8V6EAAAQBAJ
第二期

雙十一滿減: 《预售读书杂志 第二期 港台原版 香港三联书店》【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jd.com)
《讀書雜誌(第二期)》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620449321
2022年1月
電子書購買鏈接: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E8%AE%80%E6%9B%B8%E9%9B%9C%E8%AA%8C?id=MTJaEAAAQBAJ
創刊號

雙十一滿減: 《读书杂志 创刊号 Reading Magazine 港版 香港三联书店 李焯芬金耀基陈万雄推荐》【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jd.com)
《讀書雜誌(創刊號)》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620448874
2021年10月
電子書購買鏈接:
—延伸閱讀—
◆讀書雜誌|楊振寧的百歲人生:記一位偉大科學家的心路歷程(節選)
◆讀書雜誌 | 香港文化名家趙廣超:我與故宮共度的無數個晨昏
雙十一囤書季火熱進行中
香港三聯7大門類、百餘種好書盡在
京東、天貓、當當中華商務圖書店鋪,
全年&全網最低,不止五折!
打開各平台搜索或複製網址:
京東: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https://mall.jd.com/view_search-191977-5490228-99-1-20-1.html 天貓:中华商务图书专营店https://zhswts.tmall.com/p/rd320070.htm?spm=a1z10.4-b-s.w5003-21750229354.1.28fe2991KxoDx9&scene=taobao_shop 當當: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http://shop.dangdang.com/13536/list.html?key=%C8%FD%C1%AA%CA%E9%B5%EA 🙋每個店鋪都有香港三聯書店專頁哦~
還有更多寶藏書單,詳情請戳▼
還可以在這裡追蹤我們:
今日頭條:@香港三聯
小紅書:@三聯Joint Publishing
微博:@三聯書店香港
公眾號:@三聯書店香港
B站:@香港三聯書店
Facebook:@三聯書店 Joint Publishing
Instagram:@jpbooks.plus
-
CHUNGHWA.H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11-02 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