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焦虑地睡不着-读研
——我相信,黑暗终将会过去,在这独行地黑夜里,我畏惧,但也在心中一点点燃起希望的火,直到很久以后,我大概会感谢这段日子,感谢它为我带来的光明。
对于我,读研这件事,最大的开心与骄傲大约在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就用尽了。
从第一次见导师开始,就发现了巨大的无所适从,我不懂什么是科研,发自内心的迷茫,然后恶性循环被放养,就让我更加畏惧与不自信。可能和我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有关,我的思维,可以从具体的细节总结为抽象的概念,比如考研这件事,看什么书做什么题什么知识点,真真切切。但是科研不一样,这个概念我一直到了现在研三,才开始有这样一种感觉:奥,原来是这样一件事~而这个感觉的来源,就是我终于在一个领域里入了门而已。
入门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做什么呢?这一切需要一个真实的场景,一个真切的被应用于这个场景的思维或者技术。并且要对这个技术有了解,最好能动动手有个感性认识,不然怎么谈科研?
而这一切,对于一个刚刚花了一年考了政治数学英语和专业课的人而言,确实太过遥远了。所以“跟不上”是个常态,跟不上那些大四就跟着导师做课题的人,跟不上那些已经熟练使用或者起码认识这个领域所使用的工具的人,更是压根,我连读文献都不知道从哪下载,怎么读,读了有什么意义的人。
教育学有一个概念,叫“效能感”,大致就是自己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判,效能感高的人,一般成绩会比较好,而反之,就是那种怎么都学不好的恶性循环的差生。
细细想来,从小到大听老师话长大从来都是优等生的我,在这三年,大约就是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我的自信在暗无天日的科研道路上被消磨殆尽,我想逃避,我想远离,于是躲过了研一,躲过了研二,终于在研三的毕业季,论文压力如泰山压顶一般袭来。
因为我好像真的不太相信自己能有一个这样的未来选项:发表论文。
前几天组内开会,领导提了一个思路被我否了,我觉得虽然有道理但我做不出来,领导和我说:“你不能一上来就相信你自己做不出来,要这样想你肯定就很难做出来了”。突然,我感受到这句话背后的力量,是啊,我是一个独立搞定了装修的人呢,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为什么别的你相信的事情都能做好,就是抗拒并且反复自证你觉得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呢!
所以其实没有那么难,真的没有,解开自己的心魔,会搞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