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还只是孩子
六月中旬的夏天已热烈如火,催促着室外的人快点行进到空调屋里享受清凉。办公室里,门窗紧闭,既是阻挡烈阳,也是防止凉爽逃窜。同事们情绪高涨地畅聊着学校即将举行的庆七一文艺活动,你一言,我一语,氛围很热闹。突然,一阵尖啸的喊叫声从室外穿透关闭着的门窗传了进来,我们本有的热闹却被这阵喊叫声给压了下去。
推开窗户,滚滚热浪袭来,在耀眼的烈阳下,我们看到一位老师正在歇斯底里地吵着班里的学生,有的学生抬手想要遮挡头顶的阳光,这个动作更激怒了旁边的老师,听到老师吼叫到:“你们热,我就不热吗?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你们还能干成什么事?”老师戴着遮阳帽,气冲冲地从队伍前端走向尾端,高声斥责贬损,午后的校园不再寂静。这位老师的班承担了这次文艺活动的一个节目,她想着利用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抓紧排练下,但是学生表现的懒洋洋的,遂就激怒了老师。一顿狂批之后,老师带着班级队伍继续向操场行去,但是,两个明显惊慌失措的男生被留在了原地,留在了午后的烈阳下。因这两个事件中的“严重分子”被强制留下后,班级队伍变得秩序井然,在小班长的口号引领下,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离开了,走向依然炎热的操场。
即使是为了节目的高质量,为了锻炼学生不怕苦,不怕热的品质,这样厉声训斥,这样无视炎暑,真的合适吗?他们可是八九岁的二年级的孩子啊!那声声暴怒的喊叫声真的把这些学生吓坏了,暴力教育见效了,学生们不再喊苦怕热了,但是这种暴力性的压制不但极大地磨损非常珍贵的师爱形象,也势必会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恐惧”的种子,尤其是那两个被遗留在阳光下的学生。老师有可能忘了,他们还只是个孩子。小学教育需要温柔,需要爱,当然强制手段也不能彻底摒弃,但要用之有度,用之合理。
看着窗外的那两个学生,我想起了我班的小赵同学。四年前,我成为一民人民教师,并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班中学生参差不齐,难免有些在学习上或习惯上让我犯难的学生。小赵就是其中一个,他上课好动,作业经常空白,课间惹事吵闹的纷争里总有他的身影。他成了我这个新手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最大考验,接连引惹起几件“重大”事件后,小赵成了我的“眼中钉”,面对小赵的种种“违规违纪”,在多次教育劝说无果的情况我,我拿起了最好用的工具——暴力。先是语言威胁恐吓,“你如果再这样,我就让你爸妈把你领走。”“你如果再这样,放学后留校,睡觉也不能回家。”纵使这样,在一节美术课上,他的彩色颜料又“不知怎的”泼染在了他邻座两名同学的校服上,在受害者委屈的哭诉声中,我愤怒地拿起桌上的尺子,啪啪几声打在了他的手心上。暴力教育后,小赵在教室里的确安稳了很多,但是我发现在他的眼神里分明闪烁着对我的恐惧与不信任。我的课上他不再举手发言,课间当其他同学都在跟我玩闹说笑时,他却远远观望,我知道这一切的隔阂都源于那次粗鲁的暴力教育。后来得知,小赵属于“隔代养”的孩子,爸妈长期不在家,孩子成长过程中长期缺乏爱,缺乏关注,所以他在学校里就各种挑事,目的就是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他害怕自己在这学校这个集体里被再次忽视。那时,我本可以深入地了解背后的真正原因,但是失去理智的情绪失控致使我选择了最偷懒的暴力教育方式,因为我忘记了,他还只是一个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在校园里并不少见。有次,我参加某校的观课活动,走到教室里看到学生各个抱臂坐端,纹丝不动,像一座座没有生命的小雕塑,本该充满活力的小学教室里却倍感压力弥漫,死气沉沉。整节课,无论校外做课老师怎么调动课堂氛围,学生始终“礼敬如宾”,教室里如一潭秋水,静悄悄地没有了活力。课下了解到,还有几个同学因为课堂上爱说话、爱动,被班主任老师留在了办公室里,能参与听课的学生都是在老师严厉教育下稳得住的学生。可以想象,这些学生定是受到了诸如“不能乱说话”“谁表现不好就来办公室”这样话语的教育,学生不再是听课学知识,而是想着如何做才能不被班主任留在办公室里。过度强调纪律,过度严厉,真的会泯灭孩童天真可爱的品性。
我是班主任,时常要处理班中各种调皮蛋乱、违纪犯规的学生,我一直在想,戒尺有必要进教室吗?有的强烈呼吁要把戒尺还给教师,把戒尺请到教室里,法律上赋予教师惩戒权。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写道:“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还有网友写道:“面对班中熊孩子,教育惩戒必不可少。”这些年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教育惩戒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很好地成为助力教师削去某些难管学生身上“疑难杂症”的有效工具,但它也赤裸裸地扮演着灭杀孩子童真、自信,带来学习恐慌焦虑的角色。这是一杆秤,用之无度致使偏斜,就可能给学生年幼的心灵埋下隐患,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世的,选择的教育方式应处着眼于孩子长期的发展。
我始终忘不了那一幕,即使过去两年,学生悲悯乞求的眼神始终留存在我的记忆力。上午体育大课间,本播放做操音乐的校园广播突发失灵,操场上的学生遇到这样新奇的事后就纪律涣散起来,组织课间操的体育老师极力想尽快维持好学生纪律,在高声喊叫几声无果后,这位体育老师就愤怒地走进一个班方阵中,众目睽睽之下将一个正在与同伴说话的二年级小孩一把提起来,半托半拽地把学生拉出了学生队伍,罚其站在主席台旁。这招“杀鸡儆猴”着实有效,所有学生都安静了下来,再看那位被拽出队伍的学生,两个小手在打颤,脸颊通红,眼中弥漫着泪水,面对着全校上千名师生的关注,8岁的他着实害怕极了。他看向刚才拽他出来的体育老师,满是乞悯。这样的惩戒真的合适吗?他有错,他说话乱纪了,但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教育需要温柔,需要爱,这一拽需要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来缝合孩子被惊吓过度的心灵。
犹记得二十几年前自己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一个场景。学校购来一台投影机,说要开设一门相关的课。投影机对我们农村学校真是太新奇了,盼望着,盼望着,终于轮到我们班去上这节使用投影仪的课了。可想而知,同学们跟我一样激动兴奋,当观看到从这台机器发出的光束中,映出漂亮的各种图画时,同学们连连惊叹尖叫。但是,这位放投影的老师却恼羞成怒,拎起讲台上的一本书,“呼”的一声就飞到了我头上,一阵眩晕后听到他的抱怨,“说让你们小点声,小点声,都聋了吗?”他还让我马上离开这个教室,我被迫在同学们的目光中起身离开了,我带走的除了我的学具,还有对这位老师的憎恶以及对这台投影机的憎恶。从那以后,这门投影课我基本没再去过,对这位老师不公、残酷的做法,至今我都没能完全释怀。
站在讲台上,请用一双温暖又温柔的眼睛观看台下这群幼苗般的孩童,他们给予了老师信任,愿与老师分享他们的童真童趣。面对可爱的他们,请收起教育的冷酷,我相信,他们犯的错,一定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
情绪稳定对我们教育者至关重要,日常班级管理事务、学生学习情况等难免使得我们心力憔悴,困苦难言,如若我们的情绪轻易就被那些“熊孩子”“烦心事”给点燃,学生与自己都会被这场“心火”波及,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得不偿失。其次,我们应该换个视野看问题,时常将自己当成是班中那些违纪犯错的孩子,站在他们的角度再审看这些问题,有时你会发现某些我们认为的非常重大、严肃事件的起因竟是那么的童真,万不可以成人视角想当然的为他们设定某些能力界限,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
当他们离开这所校园走向另一所校园的时,带走的应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应是某些还未愈合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