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豆瓣在互联网平台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管同时使用多少个社交平台软件,豆瓣在我心里都是神奇又不能替代的存在。于是今天突发奇想,来记录一下豆瓣的运营机制是如何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传播生态。
首先,从我个人体验角度来说,豆瓣可以说是一个泯灭或尝试泯灭个人身份而强调集体身份认同的地方。相比于微博和小红书,豆瓣用户们不在意“你是谁”,“我是谁”,而更在意“我们是谁”。特别是在小组讨论中,入组才可以评论,管理员可以随时踢人的机制使得组规像是群体身份的保护伞。当用户作为小组成员在组内发贴,并不是完全代表个人看法,而是遵循着小组生态和特性加入讨论。在楼中发言时,享受的是当下,即时的信息交流,而不将此发言作为自身身份构建的一块砖。换句话说,豆瓣用户们在这里追求对自身的去标签化,除了互联网平台带来的匿名感以外,还有“我的言论不能代表我是谁,我是谁也不能影响我的言论”的想法,这是对自立互联网人设的拒绝。
和豆瓣相反,小红书是一个自我感非常强的地方,点进一个人的主页,你可以通过ta的帖子,关注,头像,来大致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喜好,在脑中大致构建一个人的样子来代表ta。用户同时也积极地参与自我构建的过程,通过差异化自己来塑造自我特性以吸引关注。这也是网络红人,达人想要达到的效果。而反观豆瓣,大量存在的“momo”便是为了同质化自己和他人,在这个统一的皮下掩盖自身身份。同时,豆瓣的个人主页更像是个人空间的自留地,拒绝外界的参观和评头论足。每一个独立的个人使用集体的身份认同在表达,这是豆瓣小组独一无二的生态。
但有趣的是,人们抓耳挠腮想要进入小组获得一个可以披上的皮,其动机却是为了差异化的表达。在微博“控评”“洗广场”的氛围下,厌恶了饭圈同质化表达的人们来到豆瓣寻求一个出路。在这里,用户们不被告知如何表达是正确的,不被限制于表达可被接受的内容,而是想让自己不同的思想也被看到,哪怕只是一百人。
没写完,,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