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

颜渊第十二㉑-2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我们看看这个慝字。上面一个匿,隐匿的匿,下面是一个心,隐匿起来的心,称之为慝。我们什么样的心需要隐匿起来呢?比如说我们的仁德之心,帮助他人的心,关怀他人的心,需要隐匿起来吗?不需要。所以隐匿起来也就是不好的那些心。比如说怨恨之心、嗔恨之心、害人之心。所以何为修慝?改恶从善,把自己那些恶的不好的心修掉,称之为修慝。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其,是自己。攻,是主动发现、进攻。主动发现自己身上的恶,自己身上的不足,用来修正自己。不去攻击他人身上的不足。这不就是在修正自己那颗不好的心吗?
我们再来思考生活当中,恰恰是相反的。我们看到的多数都是自己的好,看到的都是他人的不好,我们都在攻比人的恶。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觉得身边某一个朋友特别的懒惰,说明我们在这方面是比他勤快的,所以我们看到了他的懒惰。这个时候我们是在看对方的恶,看对方的不足。当我们攻别人之恶就会产生不好的心。
比如在一个企业中我看到同事的不作为,看到同事身上的缺点就会生起不好的心。这个不好的心分很多种,轻则生怨,重则生恨。看到有些人的不足,我们可能不是怨不是恨,但可能是烦恼,也可能是嫉妒,也可能是愤怒,该怎么办?孔夫子给了我们答案,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当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不足,自己的恶,我们在修正自己,我们不会主动地去看他人的问题他人的过错,自然也就不会生起不好的心,所以说非修慝与,这不就是在修正自己那颗不好的心吗。
比如说在生活当中,我们看到孩子不讲卫生这件事情,我们这个时候就要思考了。孩子不讲卫生这是其中一个不好,那孩子身上其他的优点呢?是否他有比我更好的地方呢?我们懂得去看到他优点的时候,就会鼓励他的优点。我们越是鼓励他的优点,就会让他的行为变得更好。这个时候我们整个心念都是阳光的。
我们再举个例子,说我看到同事看到他某一点不足,看到他的恶,就会产生不好的心产生情绪,产生怨恨。但如果我们看到的是对方的优点,说这个同事比我更勤奋,他比我更爱学习,他比我做事情更踏实,他比我更稳重。当我们看到对方这些优点之时,我们就会生起好的心。比如说谦逊的,对他是恭敬的,是虚心学习的,而不是那些不好的心性。
比如和朋友相处也是一样的,我看到的都是朋友身上的优点,而非他的恶,他的不好。说这个朋友其实很仗义,或者说这个朋友其实很风趣,这个朋友很踏实,这个朋友很厚重,这个朋友很博学。当我们看到的是人的优点,美好的地方,我们自己也就内心生起美好,生起那些好的心,这不就是在修慝吗。就是在去除我们身上不好的那些心性。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我们看忿这个字,一个分一个心,分心称之为忿。人一旦分心就会起情绪,一旦情绪起就会迷失自己,迷失自己都是困惑。产生了这种困惑就忘记了自己的身,忘记了自己的位置以及忘记了自己身边的人,会做出伤害自己以及伤害他人的事情。其根源都是因为情绪起,导致迷失自己。
子张问辨惑,孔夫子说: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所以就会困惑,分心就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今天看到一个好的杯子,我想买但又不想买,为何呢?因为它很好看我很喜欢,我既想要,又不想要,觉得它比较贵,又觉得没有必要,但是你不让我要,我又会想起这个杯子,这就叫分心。分心就会产生情绪。
比如说,这个杯子我既想要又不想要,我回到了家里,你看我赚的这么少,老板也不给涨工资。导致我买个杯子都舍不得,你看别人的爱人赚的多,如果我的爱人赚的这么多,我至于买个杯子都会如此的纠结吗?这时候产生了情绪,也就产生了忿,进而可能愤怒,可能导致情绪不高兴产生了烦恼。
所以我们看生活当中,其它的事情也是一样的。在公司当中,我想要升职,升职这个时候可能会产生分心,我既想升职赚的更多,说了算,有话语权。但同时我又想如果升了职需要承担的就会更多,需要做的事情就会更多,这个时候分心就会产生情绪。
那即使我们升了职也可能会产生情绪,比如说我们升职一段时间开始后悔,早知道这么累我就不坐在这个位置上,还不如我过去那么轻松。虽然我赚的少一点,但是比现在自由。我每天在这里加班,员工又这么不好管,有的时候还不听我的。分心就会产生情绪,所以在生活当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只要我们的心是犹疑不定的,我们就会产生分心的状态,就会产生情绪,也就是这个忿。情绪有大有小,愤怒、恐惧、忧患、喜乐甚至有的时候觉得悲伤,这都是情绪。
所以无论因为任何一件事情分心,产色了情绪,谁会受到伤害呢?首先是自己受到伤害,接下来就是我们身边亲近的人会受到伤害。接下来孔夫子讲了,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忘记了自己的身,以及自己身边亲近的人。这不就是惑吗?当一个人起了情绪就会忘记自己,比如说,我们是做部门领导,我们是做母亲(父亲)的,我们是做生意的,我们本来是儒雅的样子,但是起了情绪就忘记了自己的身,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比如说,开始发火,开始发怒,开始悲伤,这都不是自己平时的样子,接下来也忘记了身边亲近的人。忘记了这是我自己的孩子,忘记了这是我的领导开始跟他顶撞,忘记了这是我的爱人开始跟他争吵,忘记了他是我的朋友,说了一些伤害的话,导致朋友渐行渐远。所以这个忿字很可怕,它会让我们的关系变得不好,它会让一件事情的结果走向不好的方向。都是因为我们的情绪起了以后是无法自控的,故而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这不正是困惑之所在吗?那要如何解决困惑呢?
《论语》智者不惑。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困惑的。我们看看困惑从哪里来,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不知道该如何去抉择,没有智慧看清楚其中的道理,故而产生了困惑。比如说当我们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无法抉择之时,我们要懂得《论语》的思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乎?如果是我们自己所求的,又有什么可怨呢?
比如说针对于买杯子这件事情,要不然我就得到这个杯子,即使花一些钱我也舍得,因为这是我之所求。如果我心疼钱,觉得这个杯子没必要,我也不会生怨,因为这是我之所求;我们坐在了领导这个岗位上,虽然要承担很大的压力,但是这是我之所求,又有何怨乎呢?没有怨自然也就没有情绪。
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为什么会产生情绪?情绪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和能力,处理好一件事情,才产生了情绪。比如说一个孩子,我想拿到三米之上的玩具,我的能力和智慧够不到,我不知道怎么能拿到那个玩具,这个时候可能就会产生情绪,比如说哭、闹;那对于一个大人来讲这件事情是不会起情绪的,我想办法去拿到它,找人帮忙或搬来一个梯子,这是我们的智慧和能力范围所能达到的,故而就不会产生情绪。
那再比如说我们坐在一个领导的位置,如果我们的智慧和能力足以办好这件事情,自然也就没有情绪,所以如何才能解决困惑呢?需要智慧。如何才能得到智慧呢?就需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提高自己,崇德也。崇德、修慝、辨惑,三件事情实则又是一件事情。 崇德,不停地提高自己。修慝,不停地修正自己那些不好的心,我们不停地提升自己的德行,修正自身的问题。我们自然也就是在辨惑。
我们再来看这三个词,相辅相成。崇德,有了德行,自然就没有那么多不好的心。没有那么多不好的心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困惑。反过来也是如此,我们没有那么多困惑,自然也就没有那些不好的心,我们的德行自然也就是在提高,也就是崇德也。
我们再回到这句话的主题。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问了孔夫子这三件事情。孔夫子针对这三件事情,给了具体的讲解。而这三件事情实则又回到了一件事情,我们要懂得修身为本,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去修正自身,提高自身,崇德也。不停地提高自己的德性,不停地修正自己那颗不好的心,不停地提升智慧解决我们生活当中的那些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