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11.5
(写在早上,可能是在逃避今天的大块头任务,发完这篇日记马上就去沉浸式干锅,希望今天能完成3000字左右)
最近被计划外的事占去了不少时间,落到手里的事总是以一种近乎强迫症的执念做好。可能真的就是强迫症。
留给自己的时间又变少了,思考research idea的时间也是(但这不是借口!不是!)周四的课上,老师讲到“分析任何事情都要有理论指导”,这样才能发现理论的不足,push自己更深思考。
由于又陷入思考的焦虑,就在播单里安排了大量关于博士生活的单集,这两天听的是两个生物化学在读博士生聊自己进实验室的经历以及生活状况,再一次深刻的感受到社科和理工科的差别,尤其是在思考选题、研究的现实有意义上。社科的人文属性让研究多了一层哲学思想,除了一个课题本身的research question是不是有趣、conclusion是否稳健以外,结论的implication(我愿意把这个词在这个语境下翻译成“言外之意”)往往更加重要,这决定着这篇文章到底是为了CV好看而发的文,还是为了uncover真实世界人的经济行为而发的文——包装成顶刊文总是有路径可循的,对,是“包装”没错。研究方法无异,重要的是topic。理工科的研究进展往往依实验结果来定,材料在那里,谁提取出新物质并证明了活性谁就可以发文,谁用machine learning解决了新问题谁就可以发文,更像是工具属性的探索和开发(欢迎理工科的大佬来指正或argue!),坚持价值中立的判断标准。但社科自带价值判断,某些行为就是有好有坏,经营、投机、套牢、隐瞒、监管、free ride、自由市场、干预、交易、博弈,很难讲哪个能从绝对价值中立的角度客观分析。研究人和研究物总是不太一样的。市面上一些理工科大神们出版的非工具/guide类书籍,往往都会讨论人与xxx学科之间的关系,反而这些在我看来是更有意义的,引申出来的医学人类学、瘟疫历史学、AI伦理、食品安全与人类学、物理与人类发展、数学哲学、进化论与社会演变——人来研究的东西,总要回归人的属性,表达式和符号都是工具。
Since the previous article in Diary is successfully updated conditional on a great bunch of intended typo, I need to reconsider the ideas I'm gonna write down, even if I seldom publish my real thinking in the social media. I treat social media for fun, but as a way to record my everyday experience and maybe some inconsequential thought about phd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