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面条012 海鲜汤粉
2020年,《隐秘的角落》一剧,让湛江在全国出了名,也让湛江美食从此不再隐秘。
2022年10月10日,《湛江日报》登载了“央视七次寻访湛江美食”,湛江,已走向“舌尖上的中国”之名篇。央视记者邱濂如是说:“湛江,是广东最低调的‘王者’”。未曾想,这位低调的王者,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过半球电器和三星汽车这样名震全国的品牌。后来,大概是由于湛江地处大陆最南端,港口、铁路建设以及招商引资没有跟上,一时半会落后于人。而今天的湛江,已有动车、高铁,机场也搬迁扩建,也有了宝钢、巴斯夫、中科炼化等知名企业地入驻,相信在市委“三大三化”的路径部署之下,很快便会有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欣欣向荣之格局。
无论经济如何腾飞,食物都是了解一个城市的线索,而任何美食地图,都隐藏着一个地区的秘密。在湛江,吃,不仅仅是严肃隆重属于餐厅的文化,街头巷尾隐藏着的小吃也不胜枚举。在赤坎老城大众路上的“水井头油条”就曾上过《中国国家地理》(湛江),这本人民币48元的杂志,当年一上市我可是一口气买下了5本,送给心系“湛江”的亲朋,这份自信来源于封面题词:岭南古郡文化之名城。
“水井头油条”这家店在一个提供生活用水的古井边,位于民主路与和平路之间,中国国货公司旧址旁(中国国货公司是广州湾时期著名的商号),水井头的早餐,除了油条,还有“海鲜捞粉”和“海鲜汤粉”与之齐名。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湛江)杂志2017时期的早餐店老板,不知何故已搬迁至赤坎游泳场旁的大榕树边,店面扩大了,食客排队的阵势依然不减当年。
今天古井边的“马三姐海鲜捞粉店”,也就是登上《三联生活周刊》杂志“隐秘的美食”所写的这家店,此店已非当年的彼店,但这又何妨,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取井台做餐桌,众人围水井而坐的氛围,才是灵魂之所在。再说了,在湛江,食材多以保持本味的烹调方式,只要食材够新鲜,而且只是简单的做法,厨师手艺上的差别并不大,没有所谓的什么烹饪秘笈。如若真有手工上的那点差异,你我一般的味蕾怕是也品尝不出来。
今天,我和老公也赶到古井边,排队买了一份招牌的“海鲜捞粉”和“海鲜汤粉”,做好之后由店家雇用的阿姨端上来。米粉之上,堆叠着让一个本地食客的我都惊诧不已的豪华配料:虾、花甲、沙螺、蚝仔、泥丁、鱿鱼,铺满碗面的小海鲜,不是太大,但却小得恰到好处。
一道菜就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啊!只见围井而坐的众人中,有四位男子,对着面前的捞份和古井合了个影,就撤到街对面的店铺里了,不知是为了给排队的其他人礼让位置?还是受不了湛江这热带气候的高温?再环顾四周,为了这碗“网红粉”,花了小姐姐们的妆容,湿了大妈们的丝巾,看上去也在所不惜。旁边还有一个年轻帅哥对着面前的“粉”,拿着专业相机一个劲地猛拍,而我比他还更胜一筹,我还从家里带出来两本书作为拍摄的背景,无疑为这碗“海鲜汤粉”加了调味。
《隐秘的角落》剧照还在墙上,今天巧了,剧照的近旁就坐着一位几乎神似的小妹妹,感动之余拿起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生活中总有某个瞬间,带给你治愈和美好!
发达的交通网络和电商物流,让各地美味的流动不再是障碍。话虽如此,但海产品经过长途运输后鲜度会折损,曾记得,公司总经理在一次商务接待如是说:在湛江吃是“海鲜”,去到您那吃就是“海味”了,其幽默和真诚让一行人欢笑不止。末了,欢迎您来湛江吃海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