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胁迫下承诺的事,能背信弃义吗
2022-11-7 思维观察员 第411篇 【观察思维 | 记录思考】

01.
人和人最大的区别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这也导致了每个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不同。
遇到问题时,集思广益,或许能找到更为合适的对策。
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当质子(人质),听到老爹挂了,就向齐王说要回楚国去奔丧,顺便继承个王位。 齐王不准许,说:你得给我割五百里地,我才让你回去。否则,你就回不去。
齐王趁人之危,在这里做了一个条件推理:
只有给齐国割地,才让你回去 你想回去 ------------ 你就得(答应)给齐国割地
作为一方诸侯的太子、将来的国君,首要目的就是守卫疆土,怎么还没上位就要割地呢?
太子做不了决定,回复齐王,自己要去问问老师慎子。慎子的建议——
您就答应齐王的割地要求吧。 土地是为了安身的,因为不舍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是不合道义的。 现在答应割让土地对您有利。
太子老师的观点很明确:答应割地,先回家。
慎子有一套权衡利弊的逻辑:
要么不答应,困在齐国 要么答应了,能回楚国 不答应,或答应 ---------- 困在齐国,或回到楚国
很明显,先答应齐王,回楚国后再说,接了班,当了董事长什么都好说。
于是,太子照做,回到了楚国继承了王位。
02.
随后,齐国派人到楚国要地了。
楚王询问慎子咋办?慎子提议,先听听其他大臣的看法。
接着,楚王逐一召见大臣——
上柱国子良说:得给!您一诺千金,答应了却不给,是不守信,这对将来和其他诸侯结盟有影响。给了之后,再打就成。 大将昭常说:不能给!一旦割了地,就减少了我们的战斗力,这样楚国的“万乘之国”就名不副实了,不能给,请让我来守卫那片土地。 大臣景鲤说:不能给!但不能单靠我们一国独守,请让我去西边的秦国寻求救援。
三位大臣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且给出了各自的理由。
但是,这可难住了做决策的楚王,到底选哪个呢?——也正是“要一个对策”的思维惯性框住了他:
面对问题只要一个对策 要么先给后打,保持信誉 要么坚守不给,独自守卫 要么制衡不给,借力打力 给,或不给 ------------ 保信誉,或守卫
结果慎子给的建议是:都采用!
这跳出了楚王的固有思维,被他给整懵了,不明白老师是什么意思。
03.
慎子接着做了解释,也是他的具体建议——
先派上柱国子良到齐国去进献土地; 次日,封昭常为大司马,派他去守卫那片土地; 第三天,派景鲤去秦国寻求救援。
真是物尽其用,只要提建议的大臣,都有遵照他们各自的建议去执行。
于是,子良到齐国让齐王去接收那片土地。
齐国派人接收时,却发现昭常带着士兵及全城百姓拒绝他们接手,哪怕干架。
齐王问子良说:你来献地,但昭常却守着不给,这是咋回事?
齐王很是迷惑,按照正常逻辑:
既然楚国给土地,我接收就成 子良(代表楚国)给了土地 ------------ 我派人去接收就成
但是,当我去接收时:昭常(代表楚国)却不给我。
于是就有了这一组矛盾:
楚国给土地vs楚国不给土地
到底是给,还是不给呢?
04.
面对齐王的迷惑,子良也是不解。
子良说:我是受命献地的,昭常守着不给,这是他违抗王命。大王您去打他吧。
子良也是干脆,逻辑清晰:
楚王给你地了,则地是你的了 你的地被占了,你就得打回来 现在昭常占了你的地 ------------ 那你得打昭常,把地抢回来
齐王听了子良的话,觉得有道理,于是发动大军准备去攻打昭常。
还没等军队到达那块地的边界,秦国派了五十万大军逼近了齐国西边边境,说:
你们扣押楚国太子不让他回国,这是不仁之举;又想抢楚国的土地,这是不义之举。 现在,如果你们收兵,这事就算了;否则,我们就要教训一下这不仁不义的行为。
齐王听后怂了,撤回了大军,并请求子良回去与楚国讲和;又派人去秦国解除祸患。
这样,楚国没费一兵一卒,就保全了土地。
可见,面对棘手的问题,集思广益是最好的决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