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凭什么拥有一个节日?
文章摘自《我遇到你》敬一丹
2000 年 11 月 8 日下午。
在台里安排好别人替班录像,我匆匆去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一路默念 :记者节、记者节。
初冬,渐有寒意,而这里好热乎啊!报刊、广播、通讯社、电视台,各路记者云集,人们寒暄着,兴奋着。以前,台上有新闻,台下有记者;此刻,台上台下都是记者。这次不是报道别人的事,而是庆祝记者自己的盛事 :从今天开始,中国记者有了记者节了。
我在讲台前代表中青年记者发言。
我理解,让我代表发言,是因为我来自《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就在前一天,我还在镜头前面对观众,带着这种前沿的感觉走上讲台,这正是记者节需要的。我身边有一个群体,他们是有战斗力有创造力的有使命感的一群记者,怀着新闻理想,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同一面旗帜下,那旗帜上写着:“舆论监督”。在急难险重的采访报道中,他们是上得去、打得赢、信得过的群体。
今天的主角是记者,哪个记者没有故事?
我真想对着记者同行讲讲《焦点访谈》记者的故事。此刻,在第一个记者节,他们依然在忙碌。有的在崎岖山道上奔波,有的在复杂环境中调查,有的在危险境地秘密拍摄,有的在机房昼夜编片。我来这里,只不过是因为脸熟,成了这个群体的代表。我的同事们珍视记者的职业,在“记者”二字前面加上《焦点访谈》,更有了沉甸甸的分量。而百姓对《焦点访谈》记者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期待和感情。

再军采访制作的反映山西交警乱罚款的节目《罚要依法》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观众电话不断,最多时一天接到 500 多个电话和传呼,有支持的,有提供新线索的。在随后进行追踪报道时,看到记者在街头采访,当地百姓放起了鞭炮,为《焦点访谈》记者叫好。
我的同事刘涛、吕少波在采访回京途中遭遇车祸,车起了火,摄像机被烧焦,人受了伤,情况危急,他们从车上逃脱出来,急需去医院。他们满脸血浑身伤,在马路上拦车,过往车辆都没有停下来。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附近的农民来了,听说受伤的是记者,他们围了过来。听说是《焦点访谈》记者,他们就手拉手站在路上,终于拦下了车。这些淳朴的农民上前与司机交涉,甚至说,如果不救《焦点访谈》记者,就把车推下悬崖。终于,记者被送进了医院。我们的记者不曾为自己的伤痛危险流泪,却为这些手拉手相助的农民流了泪。素不相识的路人,只因是记者、是《焦点访谈》记者,就成了相知,这是怎样的信任,怎样的情意!刘涛说,做《焦点访谈》记者,做鬼也光荣。
我没能在记者节的讲台上讲这些故事,毕竟,我不仅仅代表《焦点访谈》。
我被要求代表全国中青年记者发言。中青年记者有什么共同话题呢?我特地与 20 多岁、30 多岁、40 多岁的记者聊了聊,记者采访记者,看看有哪些共识。
作为中青年记者,我们很幸运。老一代记者辛苦一辈子,才有多大的空间?哪里有什么记者节?而现在,媒体空前发展,记者阵容可观,社会需求强劲,职业声望提高,才有了记者自己的节。
更重要的是,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时代 :多变、多样、多元。我们正经历巨大变革,充满生机、矛盾凸显,人在转折中,人在冲突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各种关系都在重新调整定位。这样的多事之秋,给了记者从未有过的空间,处处都是新事物,时时都有新发现。陌生题材、新鲜样式,层出不穷,记者面对着多种可能。我们赶上了!
记者是什么?瞭望者、发现者、监测仪、记录者、无处不在的眼睛、孜孜以求的揭露者……这样的职业形象让人尊敬,比饭碗、生计更能激发起人的激情,在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多半都伴随着理想、热血、崇高、使命这样的词。
在社会三百六十行里,行行都有价值,唯有教师、护士拥有节日,如今,记者也有了自己的节日。这让我扪心自问,记者,何德何能?为什么拥有这样的节日?凭什么接受鲜花掌声?确定这样的节日,这是社会对我们职业的尊重,也是精神奖赏,更是鼓舞鞭策。
自从有了记者节,就有了不同的过法。
我和小崔曾经主持记者节特别节目《记录中国》,一个个优秀记者出现在镜头前,平时采访别人,记者节被采访,分享同行的精彩。对我们自己来说,记者节是个自我提醒的日子,提醒自己 :记住使命了吗?尽职尽责了吗?如何爱护职业声誉的?经常这样问自己,就会自省自重。一句话 :当记者就要有记者的样儿。
记者生活是热运转,也需要冷思考。幸好,有这样一个思考讨论的地方。

作为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我每年参加中国记者节大型公益论坛。一入秋,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教授就召集研究员们讨论,今年记者节的关注点是什么?研究员来自四面八方 :新华社的陆小华、清华大学的尹鸿、中国青年报的陈小川、社会科学院的时统宇、央视的白岩松和吴克宇、中国传媒大学的刘昶、北师大的张同道、教育台的张志君……大家集结在这里,就有了同一个身份 :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
十年来,一年一度,论坛探讨着怎样做记者,怎样做媒体。学界和业界在一起,有差异,有互补,有碰撞,有共识。回首十年聚焦的关键词,也能看出认识的脉络。
那些年,论坛上那些眼睛发亮的年轻听众,那些为论坛奔走忙碌的学生,有的已经成为我们的记者同行,论坛发出的声音,经过媒体传播,被多少人分享?引发了多少思索?
每年记者节,忙忙碌碌中,停下来,想一想,谈一谈。以这样的方式过记者节,成了一个盼头。
11 月 8 日又到了,2014 年的记者节是我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个记者节。记者节,这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我的同事、同行都在忙碌中。没有鲜花、掌声,更多的是思索。2000 年设立记者节时,我并没有料到媒体环境在十几年里有如此巨大的变化,面对世事变幻,身处媒体变局,难免纠结不安。这时,分享论坛的声音,也会让我多一分安心和信心 :
“有所不为,有所不畏,这就是新闻人。”
“对公信力的敬畏,是记者应具备的态度。”
“不管时代怎样变,世界对记者的需求从未改变。”
换发记者证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还换吗?快退休了,将来也用不上了。这个念头一闪就过去了,我还是想要。没有记者证,似乎在职业生涯里就失去了一个念想。
将来,我会为自己欣慰,因为,我是记者。
长江新世纪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再战多哈世乒赛丨回顾巴黎奥运包揽五冠,群星闪耀创乒坛传奇 (2人喜欢)
- 《来,下一位》丨肛肠科医生诊室盲盒实录 (1人喜欢)
- 五月与敬一丹共赴冰城之约丨你我一起走过哈尔滨 (1人喜欢)
- 劳动节特供:熊猫兄弟摸鱼VS奋斗实录 (6人喜欢)
- 《走过》:探寻时间、空间与生命交织的旅程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