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喆:音乐切片式的自我展示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所认为的陶喆的代表作是什么呢?也许是《今天你要嫁给我》,也许根本不好回答上来——许多听众并不知道这首歌曲是陶喆创作的。就现在来看,他早已经过气了,更没有像千禧年的一众巨星(she、周杰伦等)一样成为时代的符号,成为前人后生了解那个年代精神生活的窗口。与这些符号化的巨星不同,你能够在“1993-2005呆玩百佳唱片”名单里看到蓝黄黑红色的四张专辑,进而了解到这么一位其貌不扬的音乐人。

为什么他单单留下了作品,没能成为时代的符号呢?我想原因在于他不够妥协,不够平衡的自我展示。陶喆非常执着于自我展示,不管是放飞自我的布鲁斯唱腔,私人小众不顾市场的曲风偏好,精致考究到偏执的编曲(你说你非得做这么复杂干啥呢),还是人格上普信男猥琐邪恶的想法,都搬上作品让读者品鉴,甚至在《David Tao》同名专辑中直接把家人、女友的通话记录做了采样,这属实是会劝退不少人的。最火最有影响力的歌,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朗朗上口便于模仿的(注意:这里没有说朗朗上口的歌、火的歌就不好,更没有拉踩其他作品的意思)。当你的作品打上了浓厚的个人印记,变得私人化、不易模仿,就会牺牲掉传唱度,进而丧失掉影响力。但恰恰是这样的自我展示,构成了陶喆作品独一无二的魅力,也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的东西。
1. 内敛忧郁的蓝色陶喆
陶喆有着敏锐多情的一面。这给人的印象便是忧郁的蓝色,而恰恰他的这一面在《David Tao》蓝色专辑中是体现得最典型的。蓝色模式之下,陶喆唱的多是一些当代RNB歌曲,他会打开水雾般的唱腔共鸣,夹带一点点气声,运用阴郁的和弦旋律以及克制、点缀式的转音来完成情感的表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飞机场的十点半》《普通朋友》和《沙滩》。
除去上文所述的陶喆的经典的忧郁演绎之外,《飞机场》的亮点还有多层编排的和声,以及其和主旋律的呼应:比如副歌唱到“是不是拥有以后就会开始要失去”时,和声没有选择一味地跟从主旋律拔高两个调一板一眼地跟着唱,而是处理成了不断下行的呜咽,将悲伤的情绪放大,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而《普通朋友》则是通过弗拉门戈式的吉他引人入胜,浅吟低唱。
《沙滩》配器以沙锤、钢琴、低音贝斯为主,缀以一点点的弦乐器和吉他,可以用“极简”来形容;编曲上,这首歌比市场上大多数歌曲的“主歌+副歌+主歌+副歌+桥段+副歌”结构简单地多,仅仅采用了“主+副+主”的做法。可这首歌的编排却完全不简单,层层递进,从最开始的环境描写,到第二段主歌谈论主观感受,直到“才发现你早已经放弃我”开始加重鼓点,直到“Only blue”达到情绪的制高点,最后伤心离去,只留下海天的淡蓝色。词与曲、节奏融为一体,仿佛天生一对。是一首非常隽永、高级的歌曲。其实与这首歌相似的还有《太平盛世》专辑里收录的《她的歌》,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陶氏抒情曲,但为了防止篇幅臃肿,在此不做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蓝色的陶喆并不仅仅是一个自怨自艾的自身情绪的表达者,他对身边的其他形象也有着柔和的观察和共情。代表作是《望春风》和《二十二》。《望春风》采用阿卡贝拉将这首闽南民歌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其实这是有意为之,因为这首歌曲的内核正是对传统思想的颠覆,形式上自然也要做到位,他告诉女孩子们:“谁说女人心难猜,欠个人来爱,花开当折直需摘,青春最可爱”。《二十二》则是以吉他为主要配器,着重刻画了“二十二岁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孩子”这一形象。旋律走向清新,配器干净明快,就像大学校园里的绿树和阳光。难能可贵的是,他写这首歌曲已经三十多岁了,却没有自以为是的傲慢和爹味说教,仅仅只有观察、祝愿和真诚的“只有你知道什么是你的幸福”。
“忧郁的蓝色”是陶喆最为纯净的一面,也是他受众最多的一面。不管是郁闷还是治愈,你都能够体会到。我常想的就是,如果他按照商品包装的逻辑,一直往这个方向发展,他说不定能成为下一个张信哲,变得更加符号化,并且收获更多的女粉丝(划掉)。
2. 肆意张扬的黄色陶喆
如果你认为陶喆就是一个敏感忧郁、共情力强的小天使boy,那你就完全是被他骗了!!!他从来不吝于展示自己玩心重、戏谑的一面。在这一面,他甚至会有些放荡,以至于遭到将歌曲与人品(人设)挂钩的部分观众的唾弃。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一部分是他最有想象力、音乐性最强、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分。你可以在这里听到雷鬼的节奏、二十一世纪初的house舞曲、老派美式布鲁斯、戏曲元素和当代RNB的结合。唱腔上,他丢掉了深情的水雾共鸣,而常用粗粝原生态布鲁斯唱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黑嗓”,并且惯用布鲁斯音阶,以及狂放的毫无克制的疯狂转音——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混世魔王。这些表现最为典型的就是黄色封面专辑《I’m OK》,曲风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可以用“满汉全席”来形容。
在这一部分,我首先想提的是《多谢你》。这是一首布鲁斯风格的音乐,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厌倦了家中妻子的管束,并阴阳怪气地说到:“多谢你babe”。这首歌使用“黑嗓”来演唱,和词曲相结合,想来是致敬了灵魂歌王Ray Charles的名作《Hit the road, Jack》。粗粝家常的布鲁斯风格充满了市井的趣味,就像在菜市场看热闹一样。
其次是专辑《黑色柳丁》中的《My Anata》。熟悉日语的听众看到这个歌名估计困惑不解,难道这是一首日系深情结婚曲?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中文日文混搭、抓马夸张的日本演歌曲风、还有拉丁舞曲的节奏和旋律走向,随后却又在副歌转化为摇滚乐的编曲风格,甚至会让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不过蛮好玩的,不是吗?另外,这首歌开头的电话采样,以及贯穿整个主歌的电波音色处理,也丰富了听感的层次。其实,这不仅仅是一首好玩的歌曲,往深了挖掘,他所表达的其实就是“嬉笑怒骂”。虽说是陶喆一个男生唱的,但作品刻画的是一个卑微贤惠的日本妇女形象,期盼夫君的电话却落空,一遍遍地重复着“你爱不爱我”和“我会为你受罪减肥”,直到最后,哪怕“有一天你会看见我爬出电视机(贞子)”,“我都不会怪你。”很显然,陶喆用戏谑的唱腔唱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明了他对其消极以及“恨铁不成钢”的评价。
最后是来自于《太平盛世》的《Susan说》。这是一个关于轮回转世的故事。为什么将“苏三”改成“Susan”,并不仅仅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强调,这是一个古今辉映的故事,此“Susan”和彼“苏三”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前世今生的关系。Susan参透了前世的记忆,并以一个当代人的视角来看待《玉堂春》,向自己的前世、自己前世的情人发出疑问。我非常喜欢这首歌的一点是,它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时代的、不矫揉造作的新的创作,而不仅仅是“你看我们的古人多么厉害”,“咱们中国实在是太厉害啦”。
那么具体来看,《Susan说》对原来的故事展开了合理的延伸,深入刻画了主人公柔软的内心世界,让这个故事更加动人。原作里,苏三为了王景隆散尽家财,并在被栽赃嫁祸的岁月里不得与郎君相见。虽然结局是美好的,但谁能体会在黎明到来之前,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是怎样忍受黑暗的呢?《Susan说》的歌词是这样描绘的:“不在乎爱情里伤痛难免,一个人却一个世界。你是否也想我动摇过几回?是否爱本来善变。”虽然我为了你我的情意心甘情愿,但你和我毕竟是两个人,你是不是也还挂念着我呢?是不是这只是一场幻觉而已?一个刚强之中敏感脆弱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传递到听众耳朵里的是穿越时空的悲伤不安以及人文关怀。
从编曲来看,笛子、古筝、小提琴拨弦(而没有运弓)、吉他、低音贝斯构成了整个曲目,低音贝斯充斥低音区,吉他中音区担任主心骨,筝和笛子在高音区发挥空间,整个曲目层次丰富,元素之间相互配合,简单而和谐。另外,京剧唱段和说唱的结合也着实让人大跌眼镜,由于部分京剧爱好者对此不屑一顾,我对京剧也不了解,所以对这一部分的编排不做评价,只能说我很喜欢。
黄色部分的陶喆实在是相当精彩的,而我着实也没有能力胆敢“分析点评”,故只能说说我自身体会以及拾人牙慧的东西,算是做个简单的介绍,或是抛砖引玉。
3. 草根而愤怒的黑色陶喆
从陶喆成长的年代、从小接触的音乐来看,这也许是陶喆最为本真的一面,代表专辑有《黑色柳丁》、《太平盛世》和《69乐章》。尤其是《69乐章》,把“69”都直接作为专辑名贴咱脸上了,就是想要告诉你:“我陶喆是一个摇滚乐迷!”
这里补充一下,“69”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意思,而是“1969年”的意思。六十年代是摇滚的年代,这一时期的摇滚,已经褪去了猫王时代肤浅艳俗的标签,而是随着“披头士”、“滚石乐队”、鲍勃迪伦等一众璀璨的明星一起,进化为了当时青年对抗成人世界、讴歌理想主义,反对霸权战争的精神图腾。而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这一时代最耀眼的注脚。数万名的嬉皮士聚集在伍德斯托克,这么多人聚集的场合,却并没有发生混乱和冲突,取之而代的是欣赏摇滚乐,发出和平理想主义的呐喊。
虽然这样的“盛况”是天真脆弱的,摇滚的六十年代也早已落幕,但其讴歌反抗、和平、理想的理念,却随着音乐深深植入到了每一个真正摇滚乐迷的心中,代代相传。陶喆也不例外,在他黑色部分的作品中,坚持贯彻着摇滚的精神。你能在这部分的作品里,听到陶喆褪去高高在上的明星身份,以一个草根青年人的形象,抒发愤怒,展望美好。
我在这一部分想提到的是一首冷门歌曲,来自于《69乐章》的《乱七∞糟》。实际上,这首歌与专辑的开篇曲《愿主怜悯》是合并在一起的,《愿主怜悯》吟诵祷告词,而随之而来的《乱七∞糟》走向另一个极端,赤裸裸地撕下平和的面具,并找来了唱诗班,大唱“我的妈呀请你放过我”,编排了一首福音摇滚(从表现效果来看,就好像用哭丧的调来唱生日歌),用排山倒海、有些无厘头却又自嘲摆烂的质问,让愤怒、讽刺的意味直接拉满。另外,在副歌部分越来越爆裂的电吉他也是抒发情绪的点睛之笔。
另一首是《太平盛世》的开篇曲《鬼》。这也是一首有intro的歌曲,听到intro,听众心里就投入到了阴森的氛围之中,下一首没有前奏的《鬼》听起来也不会那么突兀。《鬼》这样一首歌曲描述的是他人即地狱的四面楚歌式的处境。主歌音量极小,几乎是耳语式的,只能隐隐约约听到,而到副歌则配器全开,“先抑后扬”,情绪张力很大。此曲压缩了和声的分量,仅仅在“它在你左边”“他在你右边”这样的唱段中“呼呼呼呼”一下,扮演鬼怪的角色,蛮好玩的。
有人说,陶喆的才华在RNB,也就是蓝色的那一部分。其实有一定的道理,黑色部分的陶喆对于他自己来说,对于其他的摇滚音乐人来说,都不是最出彩的。不过了解这一部分的陶喆,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的观念,当我们再次去听他的其他作品时,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到他的温暖、理想化、和对他人和自由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