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 yourself自我成长课程记录
叙事风格:污染式 对最初的困境耿耿于怀,总是把遇到的各种麻烦和痛苦都归咎于此,否定自身的能动性,像个宿命论者,觉得生活就是一步错,步步错的痛苦过程。
“你不是问题本身”——帮助你区分作为讲述者的自己与故事主角的自己,你会发现问题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你不是问题本身。回到当时的时间、地点,在脑海中会议当时的场景。观察当时的你,以及所发生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尝试发现自己所作的努力,他人给自己的帮助,以及你在这些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
“最好的可能自我”——叙述一个挽救式的故事,想象你未来某一天的生活,现象所有的事情都变得如你所愿,你努力工作,并取得了成就,实现了一些人生目标。写下你所想象的未来,重点写下你是如何做到的。然后找到证据支持你所讲述的新的人生故事。
是什么让你能够成为那个最好的可能自我,这个新的故事如何体现了你的价值观或者人生目标?根据这个价值观和目标,你觉得什么才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等等。
内在资源:在婴幼儿时期被接纳负面情绪。内在资源不足表现在失去信心,感到莫名的恐慌和无助,即使把每一项工作都做的很到位,但还是担忧自己被嫌弃;逃避现实,遇到困境总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觉得自己不可能解决;过度理想化,如果觉得外部世界是好的就容易产生极端美好的评价,反之对别人、对世界都失去兴趣。
自我觉察——觉察是一切改变的基础,而对于内在资源来说,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性对位置的事物产生恐惧,所以当下意识逃避这些痛苦情绪时,我们反而越来越不了解它,当然也就没有办法和它共处,会越来越害怕。下一次,当你又下意识逃避、否定现实或情绪爆发之前,试着在心里默念“不要逃避”、“不要发脾气”来给自己一个提醒。或者通过写成长日记来帮助自己梳理和表达内在世界。
阅读文学作品——优质的虚构类文学可能描绘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在资源,或是展现出主人公修复自己内在资源的过程。书中的文字可以示范如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应用在日记中,让自己理清楚那些“没来由”情绪。
寻找“足够好”的课题的帮助——认识一些内在资源丰富的、愿意帮助我们的人,在和他们的关系中重新获得内在资源。
自我分化:一种人总是能够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和家人、伴侣的关系也很拎得清;另一种人对自己想要什么总是很迷茫,即便有一闪而过的想法,也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很难坚持自我,活得不明白。
重新找回自己的感受——与家人或伴侣相处时,试着分辨你感受到的情绪,是他的感受还是我的感受。试着具体化自己的感受,比如当你觉得不舒服,试着体会和分辨这是内疚,失望,还是尴尬
学会辨识情感和理智——在争执或情绪激烈的情境中,问自己是我的情绪还是理智在起作用,回顾一下自己过去所做的一些重大选择和决定,看看自己更多忠于情感还是理智,以及他们分别给你带来了怎样的体验。你就会更明确自己到底应该坚持哪方面的自我。
自我接纳:尽管你与众不同或者是有缺陷的,当你依然认可你自己。自我接纳可以降低我们生活中的痛苦感,当与别人比较时,你不会因为某方面的劣势,而产生“比不上”的痛苦。因为你明白即使自己有缺点,你也依然有独特的价值。你还会感觉到更加自由。你会对自己更满意,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也不会害怕别人看到真实的自己,更不会为了维持别人心中美好的形象而试图掩盖自己。
难以自我接纳的人群——之一没有得到父母认可的人。
善于自我接纳的人的想法——接纳自己的所有情绪,包括不好的情绪,刚知道自己的情绪后,进一步认识自己喜欢什么;我接受自身存在的问题,但不代表我放弃改变的可能,或者去适应;如果做错了,不为自己找借口,要弄明白具体的原因,了解当时自己的内心活动,以及你为什么那样做;我或许向往完美,但不应可以追求,明白完成大于完美,也会及时给自己鼓励打气。
换一种评估方式——学习用整体的目光去认识一个人,而不是凭着他在某个特定情境中的某个表现做评判。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短处,把你不喜欢的特质或表现列下来,试着找到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长处。
接触更多不同的人——试着找某些方面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做朋友,培养开放的心态。世界是多样的,人不止有一种生活的方法。
问自己正确的问题:多问描述性的问题——但你对某类特质或表现感到困惑时,多问描述性问题,如它给你带来的感受。
接纳自己不够好的部分:用“足够好”的标准替代不切实际的“完美标准”——睡觉前可以对着镜子说你今天辛苦啦,你做的已经够好啦~
自尊水平:在情绪方面,低自尊者常常会感觉到羞耻,羞耻是一种因为对自己评价很低而产生的情绪,与之一起出现的还有焦虑,比如马上要做一个从没做过的新任务,出现我会不会搞砸等想法;在认知方面,低自尊者会冒出觉得自己很蠢、无能、很丑等负面认知,总觉得别人的看法比自己的好,认为随大流是一种比较安全的生活方式;行为上,低自尊者会不断寻求外界的认可,做很多事情让别人认同自己,但是外界的认可并不能彻底解决我们的低自尊,反而会让我们陷入这种不断寻求认可的循环里面。
情绪:区分事实和感受——低自尊者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会习惯性地把外界地信息和对方所有地行为都从悲观地视角解读,做出负面地情绪表现,比如别人回你信息慢了,可能回想自己是不是被讨厌了;高自尊的人则会以事实为依据来积极得解释外界信息,相对客观,不参杂自身情绪的因素。所以你可以尝试把注意力集中在事实本身,而不是过度揣测自己或他人的情绪感受。
认知:打破负面预期——低自尊的人常常将预期混淆为现实,为负面结果的可能性焦虑不已。高估坏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高估问题的严重性、低估个人应对最坏情况的能力、低估外界的支持。用负面焦虑预期验证记录纸
行为:行动实验——验证负面预期是错误的最好方法是行动。让你获得具体的经历,这些经历和你过去的负面预期不同,从而让你产生并支持你的新观点,也许情况没有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