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顿的童年创伤
伯顿从小就一脸老气横秋的表情,仿佛一个大人的灵魂住在里面,没有孩子的纯真无邪。他的小学老师在几十年后还对他的眼睛印象深刻,因为那不是孩子的眼睛,“一双机警的大眼睛”,机警,其实就是严重的不安全感,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警惕。

很多接触过伯顿的人都认为,是对抛妻弃子的愧疚和对艾法瘫痪死亡的悲痛,让伯顿的抑郁症恶化了的,他到死都不能原谅自己。而抑郁的开端,却很少有人关注。
他童年时寄人篱下,经常被他姐夫驱逐,甚至在六岁的平安夜被赶出家门,在风雪中流浪到黎明,那个时候他就在不停地想着死亡。他被姐夫的母亲虐打,甚至一次次承受壁炉烙手的酷刑,但他连个可去的地方都没有,天地之大也容不下一个孤儿。
但极度善良的他从不试图报复这两个人,只会自虐,“记事起我就喜欢虐待自己的身体。”他在晚年对记者说他的童年充满了痛苦,因此他更喜欢演国王和王子,“去向梦想中的国度”。
但具体的痛苦他从不说出来,那是因为他爱养大他的姐姐,不想让她为难。但这种痛苦无法发泄,所以在他精神异常开始说疯话的时候,就会翻出来,他会说一些幼稚孩子话,只是说的话都是颠倒错乱的。
61年《纽约时报》的一位专栏女作家这样描绘他的形象: “童年的巨大创伤,让他出现了人格分裂,并且再也没能恢复。他可以看上去成熟冷静,但背地里又时常坐卧不安;他有自毁倾向,却又细心自律,是古典演员的典范。当面临选择做哪一个自己的时候,他又时常会逃避,去做第三个自己,那个迷失的孩子,那个威尔士小男孩儿詹金斯。”
在儿时他就向往死亡,七八岁的时候他就喜欢站在客厅里绘声绘色地对家人们讲述他想象中的地狱画面,有时候还会对他姐姐说他迫不及待想去天堂。也许这时候就已经种下了抑郁的种子了吧,他太敏感太早慧了。 83年时他和泰勒在百老汇演客厅喜剧《私人生活》。伯顿当时被评论家骂,是因为他的悲剧脸,僵硬的肢体,佝偻的身体,已经不再适合喜剧了。其实伯顿在是迁就泰勒,泰勒适合演喜剧,不然伯顿用这大半年时间去演悲剧又能大火一把,何必呢。
年轻时俊美无比的脸,现在被评论家一次次挖苦的“悲剧面具”,说到底还是心中隐藏的痛苦太多了,伤心太多了,相由心生,就被刻画在了脸上。
他也才五十来岁,正是一个严肃男演员的黄金期,却已经行将就木,顶着一张悲剧脸行走于世,是一个肉眼可见的移动悲剧。然而许多人并不同情一个被符号化的酒鬼,媒体常常说这是他在为曾经的过度生活付出代价。
只是还有许多人爱他,他为了不让爱他的人为他担忧,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四处走亲访友,打电话,笑着告诉他们自己现在过得很好,病也快好了,和萨莉的婚姻很幸福。既然诉苦也没办法被挽救,不如索性假装幸福。
早在71年,他就在日记里写,“晚饭前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自杀了,那些喜欢我的人会怎么想。”他非常心软,怕他的悲剧死亡会伤害许许多多爱他的人,所以他又坚持了十三年。
弦断秋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讨好型人格也是有极限的
- 《理查德·伯顿去世,享年58岁》(全文翻译) (1人喜欢)
- 为什么人们爱看殉情 (1人喜欢)
- 《伊丽莎白·泰勒的最后一任丈夫讲述了他们的婚姻》 (5人喜欢)
- 《为什么女人无法抗拒理查德伯顿》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