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更聪明?
我是陶先先。
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更新,因为比较忙。
也因为其实职场的规律就那么多,总讲来讲去,消耗自己,也PUA别人。
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感受到自己能力的进步,但不一定能获得岗位的提升。
毕竟,职场,本身就是充满了运气和玄学。
有机会,有贵人,就可乘势而上;
没机会,不在圈子里,就需要蛰伏等待。
司马懿装疯卖傻赚曹爽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司马懿在年少时,为了不去附庸曹操,装病7年不下床的故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如司马懿有大才大志者,为了自己的目标,都能/需忍耐7年不(能)下床。
我们在职场,那点风雨,又何须垂头顿足、长吁短叹呢?
很多公号,为了吸引打开、转发、停留时间,将干货留在最后,或者绕来绕去浪费大家时间。
我喜欢开门见山,短平快,
我有输出的价值,您有收获的喜悦,好像有那么一点点帮助,就好。
毕竟,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事情,要慢慢做,像我们养孩子,像我们学会去认识自己。
急事缓做、静水深流。
今天聊一聊如何让孩子更聪明。
很多宝妈宝爸从怀孕开始,就开始吃各种补品。有的孩子很小时候,就开始给孩子喂养补品,特别是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鱼肝油、深海鱼油等等。
我没有给宝妈吃、也没有给孩子吃。
一是因为不敢乱相信,二是没有那么宽裕的口袋。
为了宽慰自己,我查找了很多资料,绝大多数资料都表明,科学认为:人的智力有80%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也就是说,早在孩子出生之前,他的智力水平就已经基本定型了。
那为什么我们感觉到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不聪明?甚至感觉自己的孩子有段时间聪明、有段时间又不聪明呢?
我之前也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的时候感觉还挺聪明的,有的时候感觉不是很灵活,甚至傻傻的、呆若木鸡的。
随着自己的研究深入、随着孩子长大交流越来越准确,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看到的不聪明,事实是:在他当时的情境下,他自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者知道了但不知道怎样表达、简单会表达但不知道怎样才是准确的表达。
这就好比,我把最新款的iphone14给到了年幼的娃手中,无论他再聪明,他也不知道如何使用。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孩子聪明不聪明,只是他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展现。
同时科学表明,我们的大脑是用的越多,经验和智慧也就越多,反应也更快,通俗讲就越聪明。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有意义的信息输入,并通过鼓励孩子表达,把这些联系强化起来,就能让孩子多动脑、爱动脑。孩子受到鼓励,更加喜欢主动动脑,这就形成了正循环。
具体怎样去做呢?
一是提供有意义的输入,就是将我们认识的世界告诉孩子。我们有时候会说:“有见识的父母,孩子更聪明。“其实是这些父母更早更全面地将自己认识论传递给了孩子,孩子在大脑中结合实际重新进行了二次加工,提前构建了一些认识。
二是加强事物之间的联系。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讲,世界上不关联的东西都是关联的。
我们如果只注重提供输入,而不注重帮助孩子建立联系的话,孩子很可能学习东西像狗熊掰玉米一样,一边学、一边忘,让我们把新的输入和旧的信息联系起来,才能让孩子的学习越来越有趣。
比如,我们可以从孩子日常所见的做核酸,联系到露出口腔和牙齿,联系到刷牙,联系到长大以后的职业;可以联系到大白,可以联系到英文white,联系到不同种类人类的肤色;可以从棉签联系到火柴、联系到安全用电用火等等。
将输入孩子的单个事物逐步地、更加频繁地联系起来,孩子就能越早越深刻地构建对生活的认识。
三是要有耐心。一棵树的成长需要十年,孩子的成长就像蜗牛爬行一样需要慢慢前行。
我们不能期望传递给孩子的东西马上见效,就如很多家长抱怨的那样:都一年级了还坐不住,扭来扭去的。但恰恰,一年级,他扭来扭去是非常正常的,我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消灭,更何况这些成长正常的反应也避免不了。
耐心也体现在很小的事情中:当孩子在慢慢掰着指头数数、慢慢表达,词不达意,磕磕巴巴的时候,哪怕我们知道了孩子想要说什么,我们也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孩子自己说完。
等孩子说完之后,我们再跟他重复一遍来确认他想表达的内容。这个重复,它不仅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关注、被重视的,更重要的是,孩子还会通过模仿父母的用词和逻辑,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组织,进一步进行动脑用脑。
如果做到了以上三个方面,坚持下来,您的孩子也一定会给您惊喜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