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故事集》选摘
作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一、《旅客》:你所看到的人,并不会因你看到而存在;他存在着,是因为他在看着你。
——有点意思,儿时的恐惧只是因为自己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既然无法证实,那就不存在;等过了60岁的一次偶然,才发现儿时的恐惧之物居然是年老后的自己的一个镜像,而此时的自己确确实实存在着,但再也无需证明。
二、《绿孩子》:类似都市传说,只是背景放在了大洪水时代,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战争,对自然的破坏,甚至科技的发展,是不是在悄无声息中摧毁了其他未知文明的存在,而在未知文明眼中,我们会不会才是地狱中的恶魔?
三、《罐头》:母亲活着,理所当然地啃老,母亲死了,满怀感动之情继续啃老,最后啃老啃到死,真够透彻的······
四、《接缝》:老年危机,特别是妻子的逝去,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孤独、悲哀、恐惧,所有负面情感一涌而上,最后一切都停止了,只有死亡才是终结。
五、《拜访》:社恐机器人经典场面,谁是真人谁是爱工不重要了,四个“我: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但居然都社恐,难道是因为每个“我”都不是完整的我?神奇的一番景象啊······
六、《真实的故事》:讽刺故事,一个表面光鲜的教授在异国参加研讨会,期间救助摔倒女人,因为一系列误会造成了形象上的事态,从而被各种歧视对待。这个社会尊重灵魂吗?不,这个社会以貌取人,这个社会爱憎分明,对于有身份的人来说,人情味是有的,但对于失魄的人来说,却是冷漠的地狱。教授从天堂跌落地狱,不是对他遭遇的讽刺,是对这个人世间的讽刺。
七、《心脏》:你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永远不会停止,对大多数事情也永远不会明白,所有经历着的困扰都只会在死亡的瞬间停止,但你也并不知道自己生命的终点在何时,所以该吃吃,该喝喝,学会享受,不要自讨没趣。
八、《变形中心》:在某些条件下,人和动物其实没有什么差别。这个世界上,只有一部分能活出人样,更多的人一生和痛苦悲伤相伴,对于这些人而言,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变形手术,他会希望变成哪种动物呢?
九、《万圣山》:还不错的短篇悬疑,细思极恐的实验,圣徒实验。
十、《人类的节日年历》:看完通篇,总觉得故事是不是发生在印度,人类会对虚无缥缈的事情如此着迷,真是奇葩。但细想,宗教的核心在于信奉某个事物,然后围绕这个事物可以衍生创造庞大复杂的体系,但这个被信奉的事物本身只是一个概念,甚至是被精巧包装过的,那么围绕它所形成的一切是否也都是虚假的?人类文明其实是不是就是自我欺骗下的谎言?莫诺迪克斯是谁变得不再重要,关键是它只要“存在”,这个体系就不会崩塌,人类寻求灵魂满足的样子此刻显得异常可笑。
结尾演讲《温柔的讲述者》:
1、后来我问起过妈妈这份忧伤——我问过好多次,就为了听到同样的答案——妈妈说,她的忧伤在于,我还没有出生,她就已经想念我了。“可是我都还没来到这个世界,你又怎么想念我呢?”我问妈妈。“那时候我就知道,你会想念你失去的认,也就是说,四年是由于失去”“但这也可能反过来。”妈妈说,“如果你想念某人,说明他已经来了。”
这些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波兰西部乡村的简短对话,我的妈妈和她的小女儿的对话,永远地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给予我一生的力量。它使我的存在超越了凡俗的物质世界,超越了偶然,超越了因果联系,超越了概率定律。它让我的存在超越时间的限制,流连于甜蜜的永恒之中。通过孩童的感官我明白,这世上存在着比我想象的更多的“我”。甚至于,如果我说“我不存在”,这句话里第一个词也是“我在”——这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奇怪的词语。
——从冰冷的物质世界上升到温暖的意识领域,你在世上是否真实存在,并不取决于你的肉体是否还活着,而是是否会有人想念你、在乎你、牵挂你。
2、生活是由事件创造的,但只有当我们能够解读它们,尝试理解并赋予它们意义时,它们才会成为经验。事件是一种事实,经验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其他东西。是经验,而非事件,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素材。经验是一种被解读并留存在记忆中的事实。它还意指我们心中的某种基础的、有意义的深层结构,我们可以在这种结构的基础上,扩展自己的生活并对此仔细研究。我相信,神话就发挥着这样的结构性作用。众所周知,神话从未发生过,但它总在发生着。
——毕竟人类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对真实事件,人可能还会共情去理会,但对于未发生的预言故事,基本都会选择无视。人类永远只能在过去的经验中成长,而不能超脱到从现在,那更别说未来,进行学习。《地球上最后一个男人》就表达了这个理念,如果一个人从古活到今,他会变得非常博学,但无论如何,他不可能比现在的人更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