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凯的万里 ,张译的归途
【写在前面】
Lydia(程程):《万里归途》热度最盛时,我们没有急匆匆发文,因想多思考一阵,说点稍微不一样的。

【王俊凯的万里】
在《万里归途》的彩蛋中,王俊凯饰演的外交官成朗对他爸爸说:“125个人,我们没有枪,带回来了。”
说出这句话时,王俊凯的脸上满是自信与笑容。那个眼神让人欣赏也让人欣慰。

电影内,这是一个新人外交官九死一生、成功完成撤侨任务后,忍不住的愉悦和自豪。
电影外,在片场,表演这段收尾的彩蛋时,我相信,这份笑容对王俊凯自己而言也是由衷的——这也是这位银幕新人完成最后一场戏后,发自心底地为自己感到愉悦和自豪。

一个新人演员注定要接受老生常谈般的质疑。
童年出道的王俊凯,已经在歌手唱跳领域上打拼了十多年,大众渐渐不再质疑他在舞台上的业务能力。但当他开始进军电影圈的时候,公众的各类质疑声音此起彼伏,喜欢他的人都为他捏把汗。

影片中,王俊凯饰演的是25岁的外交官成朗。他善良、正直、勇敢,面对困难艰险的撤侨任务,不会阿拉伯语的他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冲在最前面,而经验丰富的老同事们欣赏他这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气,也对他的经验不足有所担心。
在江湖《万里归途》激光IMAX观影活动映后,导演饶晓志谈到,“王俊凯完成得很好,他本人和成朗有很多相似之处......小凯本人也有他自己的直率和青涩......”

的确,王俊凯和成朗很像——他们都是缺乏经验的新人,需要前辈的支撑和教导;他们都敢于挑战未知的领域,去谱写属于自己的故事,年轻气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本色。
某种意义上,看《万里归途》,见证了成朗在枪林弹雨中的成长,也是在看王俊凯在万千质疑中成事儿。

从《万里归途》的结果来看,成朗和王俊凯都“成”了。
几场与张译的对手戏,他实实在在接住了戏,将成朗身上那份“不合时宜”的诚实和“令人有些讨厌”的“无知无畏”表现了出来,但那双正直清澈的眼眸又令人无法真正反感。
成朗的好戏,有王俊凯自己外表上的加持,也有他思索出的复杂感表演,从而,一词一句之间和张译打得有来有回。

实话实说,《1921》和《断桥》之后,《万里归途》中的王俊凯有着很大的进步。
他学会了“摘去爱豆面对镜头、要时刻保持最帅一面”的肌肉记忆,在IMAX超大银幕上,可以明显感受到,他融入了成朗的灰头土脸和孤勇意气。

看过《万里归途》的观众都会难忘,成朗也是王俊凯的最高光时刻——他站在高处,高举录像机,大吼“穆夫塔”的声音震彻全场,他向民众呼喊“不要畏惧,他不敢向每个人开枪,正义不会被隐藏......”;

他身子微颤,为宗大伟(张译 饰)的安危紧张担忧;他双目通红,眸中盈着泪水,却奋力不让泪水留下。
正是成朗这一刻勇气与智慧的结合,没有存储卡的录像机,号召起了无数手机实时记录真相;

正是王俊凯这一刻的表演,成功点燃了影片的高潮情绪,让观众相信他的爆发力量和对过往标签的打破。
《万里归途》是王俊凯作为演员万里影途的又一步,也让人看到了,他的又一步成长与可能性。

【张译的归途】
如果说《万里归途》代表着,王俊凯在演员长路上把住了方向盘,向前稳进,那么,宗大伟这个角色,让人看到了张译十几年辛苦打拼、跌宕起伏演员生涯的“归途”。

不夸张地说,素来低调的张译是近几年来最火出圈的华语演员,但是,没有人会说,他的“主角”他的“火”是幸运,只会觉得,这是他苦尽甘来应得的。
这几年,中国电影给到了张译机会,张译也没有辜负广大观众的期待。
张译是靠演英雄起来的。
口碑票房双丰收的《红海行动》中,队长杨锐这个角色,是他多年厚积薄发而来的机缘,他以“骨折不下剧组”的态度和投入,出色完成了这个英雄角色。

很喜欢《红海行动》,但这不是我最喜欢的张译电影。
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红海行动》制作精良,家国情感澎湃动人,张译演绎的队长杨锐也极富魅力。
不过,杨锐对张译来说太“简单”了,不够”复杂”,也不够“独特”——《红海行动》的光环在剧情和视效,而不在角色。

抛开张译为人处世,去盛赞他卓越演技和敬业勤恳的文章,已不再少数,甚至说,数不胜数。
在许多作品中,张译用角色完美地诠释了“表演是一门艺术”。
如果把张译的“表演艺术”按角色去做个分类,那我个人最爱他演绎的“平凡人”和“小人物”。
什么是“平凡人”“小人物”?
有着普罗大众的印记,是千千万万人的缩影。
《士兵突击》里,善良温和又义薄云天的班长史今;《亲爱的》里,执着寻子、外刚内柔的父亲;《追凶者也》里,可恨又可怜令人唏嘘的杀手;《八佰》里,贪生怕死但也引人同情理解的逃兵;
《绣春刀II》中的小心逢迎趋附却弃子般被愚弄的陆文昭;《鸡毛飞上天》中聪慧勤恳也一往情深的小青年;《金刚川》里兄弟情深、舍我其谁的抗美援朝战士;

《我和我的祖国》里,为祖国献身、羸弱憔悴、带着口罩只凭一双眼睛就掀起观众心间波澜的科研工作者;《一秒钟》里只为女儿“一秒钟”镜头不顾一切、翻山越岭、历遍风尘的父亲......

在张译走过的漫漫影路中,最打动人心、最拍案叫绝、最弥足珍贵、最彰显他精湛演技和倾情投入的,是他演绎刻画的平凡人的不凡之处,和小人物的熠熠光芒,令广大观众深有同感且共鸣。
也是因为“一路走来”耕耘过的这些角色,他有了更多机遇和可能性,有了今天的功成名就和海阔天空。
《悬崖之上》中的地下党战士张宪臣,机敏老辣,忠贞不屈,让张译一举夺得金鸡百花双料影帝。

难忘他在《悬崖之上》中突破性的表演尝试和一举成功的精准,但更喜欢、更感慨、更快慰的,还是在《万里归途》中看到了张译表演上的“归途”。
还是在江湖《万里归途》激光IMAX观影场的映后,饶晓志导演说,他希望表现出公众眼中“高大上”外交官普通人的一面,他赞扬了张译作为演员聪明且优秀的专业力和理解力——超快速学会阿拉伯语,在和其他演员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也完成了情感表达的递进。

一己之见,外交官宗大伟,是这几年来张译遇到的最契合他、令他“归途”般自然释放的角色——有着平凡底色和烟火气质感的英雄。
难能可贵,《万里归途》呈现了外交官的饱满“职场感”,张译呈现了宗大伟作为一个“职场人”的复杂:
工作多年的世故和圆滑,工作到极致的消沉和倦怠,知道影响不好,但仍自掏腰包地讨好境外工作人员,明哲保身;刻意中东打扮,不让怀孕的妻子知道自己在危险环境中,报喜不报忧......

在领导面前的“服与不服”和一点点“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对同事挚友的“刀子嘴豆腐心”,看似尖酸刻薄的调侃之下,是深情厚谊。
更难能可贵的是,《万里归途》呈现了英雄的无力与脆弱,私心与恐惧,以及最终克服“无力与脆弱”、战胜“私心与恐惧”的孤勇和大义——为挚友,为使命,为家国。

张译饰演的宗大伟辗转海外、出生入死多年,他不是无坚不摧的硬汉,而是清醒地明白:热血不能挡子弹,真不幸遇难了也要尽力护住脸方便未来认尸;他所谋求的非名非利,不过是平安回家,抱着老婆孩子小团圆——他不想再涉险了。
《万里归途》中的张译,不是同为撤侨题材的《红海行动》中那样无所畏惧。

正如所有观众都注意到的,在两场俄罗斯转盘游戏中,宗大伟会害怕,会畏缩。嘴角眉眼抽动、身体发抖、面色沉郁、不时的嗯哼声......这些都是张译精准表演的“杀手锏”,令观众真切感受到他表现出的平凡人、小人物的心境,那样令人揪心且共情。

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戏,是宗大伟和边境官哈桑的“斗智斗勇”的回合。
为了做出合格的临时证件,为了给归国同胞打开回家通道,宗大伟利用无意间发现的好友章宁和哈桑的同窗关系,伪装成哈桑的校友,使出浑身解数和哈桑套近乎,堆笑逢迎,百般顺从,百折不挠。
然而,哈桑早就识破了宗大伟的伪装,识破了他“那些故作花哨的个人表演”,嘲他,笑他。
直到宗大伟如实告知哈桑章宁的不幸遇难,哈桑才正视眼前的宗大伟和他的身份,支持他的工作和他带同胞回国的决心。

这是“言语无法描述其精彩”、只有看过电影才能领略的、一段紧凑跌宕、诙谐又令人心疼的好戏。最精彩之根本,在张译。
在这段戏中,张译表现出了宗大伟丰富的一人多面,自然流露出了多种情绪。
机灵老练,谄媚讨好,受辱愤懑,疲惫无力,痛楚到极致的淡然,严肃决绝后的快慰。
他机灵老练地安排着同胞们“拼凑照片”对付出临时证件,对王俊凯饰演的成朗戏谑道,外国人分不清中国人什么样。

他对哈桑完全低下身段,笑容满面,谄媚讨好;不堪受辱愤懑,疲惫无力时,他摔门而去,可几个踱步掐了下脖子后,又重新换上笑脸,忍辱负重进了哈桑的门。
谈及好友章宁的死讯,他面上是痛楚到极致的淡然,一字一句地缓缓质问哈桑,因为这场战争,章宁无辜被牵连,这场战争和他有什么关系;他严肃决绝地告诉哈桑,他的工作就是要把滞留在战乱中的中国人带回家,这是他的底线。

基于以上千锤百炼的坎坷和折磨,基于张译“没有表演痕迹”的精准情绪流露和完美切换,宗大伟最终完成工作、心愿得偿后的快慰释然笑容,是那样令人感动且共鸣。
在这段戏中,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过往张译演绎小人物的印迹和精髓,看到了他成名后演罢英雄、复又细腻刻画平凡人情绪心理的归途。

许多表演和细节,都萦绕着一丝老影迷更懂的返璞归真的质感。
但归途上也并非一成不变,《万里归途》中,他有着超越以往角色的戏份和复杂性。
外交官宗大伟,是属于张译的绝对主角,是有着平凡底色和烟火气质感的英雄,几番被逼入绝地后绝地逢生,是张译过去演绎小人物的积淀一朝释放的自然从容。

张译曾说,《万里归途》中,成朗是宗大伟年轻的时光,章宁是宗大伟未来的日子。
也许,电影里的两个角色的成长,可以与两位演员的影路有微妙联动。
一个是在崭新的赛道上稳扎稳打向前跑,尚要行万里路;一个是演尽各类角色后,不忘创新,不失初心,常在归途。
无论怎么走,本质上都是一个演员对观众、对自己负责,对电影不辜负。
由此,自也值得更多期待,更多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