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闹矛盾后
高考毕业前夕,曾在未来是不是要做一名法官的选择上纠结许久,考研选专业时,探听到某某名校法学硕士超低分数线时,内心也曾犹豫徘徊,种种原因,我的求学路与法学没有产生交集,又种种原因,目前我却时常扮演着评判是非的“法官”角色。小学班主任,一个错综复杂的词汇,既要充当预案设计员,还得是一名公平正义的能及时灭火的消防员。
(一)
可能是近期春暖花开的暖意激发了学生大脑多巴胺的分泌,躁动过激,争吵乃至动手的行为明显增多。课间,从三楼教室下到一楼办公室,刚端起水杯,第一口水还没送到喉咙,小硕与小易红着脸、瞪着眼、握着拳已到了办公桌前,后面还跟着一群“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个头瘦小的小易委屈地说:“老师他踢我腿,还不让我过。”说完后,两颗小泪珠已从眼眶里打转出来。小硕明显有点慌张,说话有点磕巴,“老师,是他先踢我的。”两分钟时间不到,一件“老死不愿再往来”的学生矛盾事件就发生了。进一步了解求证后,事件已明了,小硕是小易的组长,下课铃响后,小硕看小易有一处重要的课堂笔记没有完成,就让他补完后再出去玩,小易玩耍心切,不把组长话放心里,一个要出去玩,一个不让出去玩,最后就演变成了“上脚踢”的暴力行为。学生矛盾事件的重点是查明原委,更重要的是采取合理的方式让事件双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中受到教育。
小硕与小易的矛盾事件不属于霸凌欺辱,因此我选择导向重归于好的温和方式。听完他俩以及旁观见证者的叙说后,我清空“吃瓜观众”,让他俩冷静三分钟,这三分种里要思考一个问题,我错哪了?“思错”能让学生跳出受委屈的小墙角,这是我班的一个惯例,不管任何矛盾,事件双方要在指责对方后诚实地“思错”。这三分钟一定是曲折波动的三分钟,先得说服自己将委屈搁置到后面,然后强制自己稳定好情绪,思考自己不对的地方。如果三分钟后没有说出自己的“错”,他们会毫无疑问地将得到另一个三分钟,直到思出错为止。三分钟惯例一直是我处理学生矛盾事件首要秉持的原则,不吵不批,就是三分钟三分钟地让事件双方站在对方角度思考整个事件。这次,小硕与小易在思索三分钟后,都能诚恳地讲出自己的错,一个说自己“不知好人心,枉费了组长的关切,”一个说自己“太冲动,没有做好组员的榜样,”但是他们坚持不愿继续做同桌,看来心中的症结还没有彻底消除。
我搁置了他们的请求,我让他们回去后每人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自我诊断书”,不是检讨书。“自我诊断书”既是对他们发生激烈矛盾事件破坏班级和谐氛围的一个惩处,它还承担着另一个大的功效——深度认识自己。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两个自己,一个向善,一个向恶,发生矛盾冲突前,两个你一定也经历了一番挣扎较量,最后向恶的占得上风,导致矛盾冲突;当老师教育后,心中的两个你一定也会又有争论,若向善的应了,教育成功,若向恶的赢了,教育失败。
“自我诊断书”就选取事件发生前与老师批评教育后两个节点,写一写当时心中的两个自己的对话。小硕的“自我诊断书”有这么一段:
小善硕:我不让他出去,是为他好,笔记应该及时完成。
小恶硕:管他干嘛,他自己都不在意,他不学习不管你的事。
小善硕:我是小组长,我应该尽到提醒督促的责任。
小恶硕:还真把自己当成官了,我刚听到他说你多管闲事。
小善硕:没事的,为了他好,吃点亏也没啥。
小恶硕:你看,他不但骂你,还用脚踢你了,不能忍。
当我把他俩的“自我诊断书”让对方读了后,他俩偷瞄着对方并笑着,再也没提要“分道扬镳”。
(二)
班里小茹是一个脾气暴躁、极度敏感、学习后进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更加剧了她的敏感,总觉得周围一切都是有意在针对她,嘲笑她。点她回答问题答不出时,若别的同学好意提醒她答案,她会冷言回怼“用你管”;发下试卷,同桌总会好奇地相互探看下对方的分数,但若有同学看了她的分数,她会毫不顾忌是否有老师,直接吼叫对方;值日生打扫卫生时,若蹭掉了她的书或文具,她也会像一座小火山一样,瞬间爆发。这般敏感、狭隘的性情致使她成为班级各种矛盾事件的相关者,为此,对她也进行过多次恩威并施、奖惩协助的教育开导,“思错三分钟”与“自我诊断书”这种温和的方式更是治标不治本,隔断时间她就跳出来重新成为班级的“小焦点”。
由于数学作业没完成,这天下午放学,小茹被数学老师留到班里补作业。看着同学一个个背起书包离开教室,想必她内心早已热浪翻滚,恰巧这时卫生委员放学例行检查卫生时发现她脚下有几片废纸,就主动弯腰捡了起来,不巧的是卫生委员的书包不小心把小茹放在书桌上的水杯蹭掉了地上,这个摔地上的水杯成为了怒火的引信,抱怨、委屈、泪水全都倾倒在了卫生委员身上。小茹悲愤地说着:“你们总是嘲笑我,总是看不起我,总觉得我不好。”卫生委员恰巧也是一个急脾气、高嗓门的人,明明做了好事,哪能被这般对待,两个人就针尖对麦芒地激烈争吵起来。
当我出现的时候,两人都在抹眼泪。小茹心痛地抚摸着杯盖摔坏的水杯,卫生委员则用手使劲搓着手中的扫把。首先,每人各自陈述事情经过,当一人诉说的时候,对方不允许打断。这个环节中不允许撒谎,不允许夸大情节。然后进行“思错三分钟”环节,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客观叙说自己在事件过程中的错,只允许说错,不找任何借口。照往常,经过这两个环节,学生也基本能认识到自己的错。但是这次从小茹气嘟嘟的语气中,分明还藏有很多的不甘与不服。
水杯放置在书桌上本来就违背了“水杯应该放置在水杯架上”的班级规定,但是为了缓释她的委屈,我答应送她一个新水杯。眼前事件可以暂告一段落,但是小茹心底的“秘密”还是没有探寻到。
之前跟她妈妈聊天,也有意提醒她多注意小茹易怒、冲动的行为,这次我决定再深入地跟她妈妈聊一次。这一次交流还真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小茹上面有两个姐姐,她是家里的三闺女,她的出生彻底破灭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盼望着儿子的希望,出生后的三闺女成为了家里的“多余”。衣服、玩具捡姐姐的“二手”,家长的额嘘寒问暖到她这都已经不怎么“热”了,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的小茹就极度计较别人的关注,性情偏执易怒。归根结底,这孩子缺少爱,欠缺真正的陪伴。
解铃还需系铃人,首要的是将家真正变成一个有温度,有爱的地方。我悉数了小茹在学校的种种表现,让她妈妈了解这种不健康行为的危害,小茹妈妈吃惊又担忧的眼神中分明也填装着对小茹的爱。由妈妈的改变开始,逐步改变家庭其他成员对待小茹的态度。孩子要的可能不是新衣服、新玩具,孩子最需要的是爸妈不偏袒的爱。在班里,我也一改之前想矫治她行为的方式方法,变为理解、包容,多给她关注,让其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虽然现在小茹还是那个“人缘”不好的同学,但是我分明发现她脸上的笑容比之前多了很多。
(三)
其实很多学生“矛盾事件”并没有深刻的诱发内因,也并不涉及欺辱霸凌,只是鸡毛蒜皮或是相互挑逗后引发的短暂不和谐,这样的事件并不需要上纲上线地矫治教育。路队行驶中,小鹏不小心将前面小豪的鞋踩掉了,引起周围一阵哄笑,小豪遂冲动地踩了小鹏一脚。同桌相互批改作业时,由于小花“过于严格”,将小茜本认为挨边对的答案画了个叉号,小茜气不过,遂在小花的作业本上不负责地画叉号。这两起矛盾事件是孩子不成熟天性使然,虽然也存在品质问题,但完全可以将处理时的严肃轻松化,让事件双方不是在传统的“受批判”的氛围中受到教育。
看着小豪与小鹏两人的鞋面相互被印上了两个大脚印,我说道:“今天老师不批评你们,也不用写‘自我诊断书’,只需要在放学前将对方被踩脏的鞋处理干净就可以回家了。”接下来两人在相互换鞋、擦鞋、用胶带粘鞋等一系列操作中,两人的矛盾隔阂早已丢在了脑后,还嘻嘻哈哈地打趣对方。他们最恼恨的是自己当时为什么下脚那么使劲,致使鞋上的脚印那么清晰明显。小花与小茜互画对方作业本后,面对着满目疮痍的作业本,我只好无奈地让她们帮对方把作业重新抄一遍,作业抄完了,再让她俩互改一遍,她俩早已在这个过程中为彼时自己的冲动后悔不已。
学生矛盾发生后,首先做的是要多角度了解实情,然后根据事件的性质及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慈相济、奖惩搭配。让事件双方尽快平息情绪,了解自己的错误。既要教育当下,还应预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