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四班课上活跃了很多
四班特别有秩序。上次体测,课代表点名后就整整齐齐排队,不大声喧哗,也无人打闹。体育老师啧啧称赞:看你们班!
我想了想,或许是上节课三班太闹腾的缘故。
“老师,我刚刚跳了一米六七,比上次多了五厘米。”
“老师,这成绩真加入月考吗?”
“老师,你穿这么少不冷吗?”
……
他们嘴中有无穷无尽稀奇的话,都是从前的班级所不曾有过的。
不过这两天,四班课上活跃了很多,尤其姜宇昕,难得的两节课都举手回答了问题。
学习任务是仔细阅读《我的叔叔于勒》,选择你感兴趣的人物进行分析。
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对菲利普夫人的分析上:
她是一个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人。依据是:.当于勒说“我发了财就会回勒阿弗尔,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了”,菲利普夫人对于勒的称呼是“好心的于勒”,但发现于勒成为了一个卖牡蛎的年老水手后,她对于勒的称呼变成了“贼”“、讨饭的”、“流氓”。
菲利普夫人很吝啬。当父亲想请我们吃牡蛎的时候,母亲“迟疑不决”,“怕花钱”,“很不痛快”。当我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时,母亲马上就觉察到了,并且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
这时,姜宇晰把手举了起来:老师,我觉得菲利普夫人没有那么坏。大家请看第二段,“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这样一个贫穷的家庭,她当然要精打细算。第六段还说,“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的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的一部分。”她的家本来就很穷,于勒又将自己丈夫的遗产占用了,她当然会憎恨于勒,所以,当她确认这个卖牡蛎的水手就是于勒的时候,她的嫌弃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说得磕磕绊绊,声音也不太大。我需要前倾身子,侧着耳朵才能听清。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他这学期来第一次举手——实际上,他都经常不来上学。
他说完后,我停顿了一下。那一刻,我是非常感动的。
我说:当姜宇晰发言的时候,有些同学在,但你是否想过,虽然他说得磕磕绊绊,但他在勇敢表达自己,而我们却只是沉默的那个。
接着,开始讨论菲利普。
这时候,姜希伦问了个好问题: “我一直望着我父亲,看见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老水手走去”,这里为什么用“郑重其事”?
其实,这一节课,这样的场景不断出现。大家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又不断有人抛出新的疑惑。
这和前面“毫无疑问,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相呼应。看出父亲的爱慕虚荣。
还有“每到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去散步”,菲利普一家渴望过上上等人的生活。
杜泽文举起了手:老师,我有不同看法。我觉得菲利普一家即使贫穷,他们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他们渴望像富人一样生活不应该被嘲讽。
我不露声色,但内心充满欣喜。
没有好的或坏的答案。敢于表达。敢于批判,敢于独立思考而不是盲从。这是我想要的课堂的模样。
如果写一段读后感,你会围绕哪一个词来写?我问道。
金钱。拥有金钱的于勒和失去金钱的于勒得到的待遇不同。
亲情。若瑟夫对他的叔叔是有亲情的。菲利普夫妇对自己女儿是有亲情的(为了女儿婚事不让女婿知道真相)
宋宗桦说,我选择的关键词是“人性”,在这篇小说里我看到了各种人性。
最后,我说,如果让你续写,你会设计怎样符合人物特点的情节?
菲利普会恳求菲利普夫人,让自己去和于勒相认。一个学生说。
我不这样认为。文中说,“我就知道这个贼不会有出息,早晚回来拖累我们”,菲利普夫人又那么强势,肯定不会让菲利普去相认的。
那么,菲利普会不会自己去看看于勒?我说。
这倒是会。因为菲利普对于勒还是有些亲情的。学生回答。
或许有一天菲利普一家某个人说漏了嘴,让这个女婿知道了于勒变穷了。那个年轻人会和二姐离婚。一个学生说。
更多的学生点头。
这个情节设计,让我也好生佩服。
很好玩的一节课,问题的自然呈现,分享的此起彼伏,真得像一首乐曲,如此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