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丁元英关于佛教的论述浅析
《天道》丁元英主张不要佛教外衣只要内核,大师一句话就给解了。 《天道》中有一段关于佛教的论述如下: 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 这段话该如何理解。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需要理解,佛法,证一,究竟。现对这三个词做一下解释。 佛法。 什么是佛法? 佛法首先是方法,方法就是工具,对这个工具可以提出三个问题。 这个工具是谁发明的? 这个工具长什么样? 这个工具有什么用? 先捡最好的回答,这个工具是佛发明的,紧接着又会产生一个问题,佛是什么,是人?是物?非人?非物?这个不好回答,这个如果知道了,就都知道了,这个如果知道了,仅仅是知道了字面上的游戏而已,所以这个答案就只能到这了,直接不行,那就间接吧,看看佛的工具长什么样,从佛的工具中认识佛,间接的去认识。那这个工具到底长什么样呢? 佛法有很多种,这里只说一种法,佛法的根本法,别名真经。 看丁元英是怎么说的:“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 丁元英这段话也没有讲到这个工具到底长什么样,只是告诉你怎样得到这个工具,只有得到了这个工具,自然就知道这个工具长什么样了,只有得到这个工具就会涅槃,什么是涅槃,就是明因果,明因果就会涅槃,涅槃了,就会明了佛的境界,到了佛的境界,这个工具是谁发明的,结果自然也就知道了。所以问题的核心就是怎么样得到这个工具,得到这个工具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有两条路,一个是修,一个是悟。 修的逻辑依据在上篇文章讲过了,悟的过程在上上上篇文章也讲过了,这里再提一下,修和悟到最后都能得到究竟法门。 这个究竟法门就是不断否定的辩证法。 这里着重说一下“修”,因为本篇讨论的主题是“佛教”。 佛教主要是走“修”这条路的。 “修”是必须先有信。没有这个信,进不了这个门,即使进了,也是假和尚,即是真的,必须有这个信,但这个信是迷信,因为是无明之信。等修到家了,自然就会破迷破念,破生破灭,进而明因果,得辩证究竟法门。 为什么丁元英说究竟法门不可修,这个不可修的“修”指什么? 这个“修”是没修到家的“修”,没有修到家的修只能是心行不合一,只能是“戒”。 “戒”之后是“定”,“定”是什么? 进了法门之后是什么? 进了法门之后就是证。 证什么? 证一。 证我物同一。 证到一就达到“定”。 如何证? 以逻辑去证,以身心去证,以小宇宙去证大宇宙,这个必须有大无畏的精神才可去证。 “一”之后是什么? 是“无”?是“万有”?是“当下”?这些词都不究竟。哪个词究竟?下面这个词究竟。 究竟。 究到无穷,竟得不得之得,由“定”而“慧”。 以上对佛法,证一,究竟做了个解释,理解之后就会明白什么是佛教。 佛教的本质是实践的,这是它真理的一面,佛教在它推广上首先是以一套理论方法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为了方便世人去入门,如此在客观上,就给世人一个入门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 给一个理由让人去信,这样的理由就成了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去信佛,让人迷信。 为了这个目标去修,让人的命运形态格式化,宿了人的命。 为了这个目标就会我执,执什么,执这个果位,这个果位就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这个执就是执这个太极之位。 但是这个理由其实是假的,要变成真的就是要破除这个假的,这个方法就是以假度真,这个方法就是佛教的方法,这个方法构成了佛教的外衣。这个外衣让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属性,这样的佛教外衣裹住了佛教的内核,障蔽了佛教的本质,障蔽了佛法。 如何破除这个外衣? 看丁元英是怎么讲的:“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大师听了之后思考良久,说了一句话:“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 丁元英和了一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