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戏
最近患上了和豆瓣审核一样的拖延症。这篇文章本该在一周以前完成。
以上都是借口。拖延症永远yyds。
据说习惯忆往昔往往是步入中年的标志之一。一开始我写作会有点回避自己的记忆,现在也作罢。回忆里的自己总是过得足够精彩。毕竟我有东西可回忆。
对我这一代人来说,游戏就是童年记忆之一,我们那个时候玩游戏,刚好赶上小霸王的尾巴,后面出现的电视游戏、电脑游戏、掌机游戏,只是形式改变,那时候媒介的发展大于游戏本身。现在媒介市场被手机垄断以后,游戏的发展才趋于饱和。
很小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自己的赌瘾和游戏瘾大。这点要感谢前人以身示范,使我一直有意识地克制自己。那时候的4399就和现在的抖音一样,短小精悍,你觉得自己不会上瘾的同时,已经身在其中。反倒是初中时期,随着QQ网络建立,CS、地下城与勇士这种网游成为了潮流,为了证明自己不土,偶尔去玩几把(恕我直言,实在无聊)。大家都赶上潮流了,还有更酷的,像魔兽世界这种,玩得越来越“大”。在注册传奇的几年前,我从《少年文艺》上就知道了此游戏的存在,文章既夸张又纪实地叙述了网瘾少年的下场。想想网瘾少年一词在当时的环境,几乎不比有毒瘾好到哪里去,这也是杨某信为何长期能深入人心的原因。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置于很危险的境地。我可以克制赌或者游戏,但若这二者合一,对我的意志力可谓double kill。小时候到处找挑战自己毅力的地方,“暗访”多家黑网吧无果,直到我发现老虎机的存在。至今我还记得那种愉悦的体验。那时候的老虎机还很友好,赔率很低。
那时候的游戏只是消遣。多年以后,游戏于我而言,只是一种情怀。
现在能让我感兴趣的基本都是G5这种剧情解谜类游戏,或者密室逃脱,这两类做得最好的都在国外,时不时被墙,我手机里好几个系列都离开国区了。后来在一些论坛下载童年的Flash小游戏,每年偶尔有一两回心血来潮玩一玩。我今年玩了两回,一周以前是第二回。
关闭游戏以后,我起码有两天以上是在恍惚中度过的。许多Flash游戏短的程度相当于你裤子都没脱就结束了。我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情怀与虚空交织的世界。我开始共情几十年前的那些网瘾少年,以及某位至亲,为何无法自拔。我想用元宇宙的概念来解释是同理的。
游戏会给孤独的人创造一个看似不会孤独的世界,最大程度地令你脱离现实。我发现我在回味那些古早的机器人少女,那时候模拟对话的设定几乎是“yes or no”,真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起现实里的人,游戏里的人起码总是笑嘻嘻,也不用担心何时变脸。即使剧情单薄得让人欲哭无泪。
我用一天的时间玩了数十种Flash小游戏,然后虚空了两三天,你放到现在的网游对比,就能理解到许多宅子脱离游戏之后的虚空程度。无意义。一切都无意义。那种状况和梦境有些类似,你整个人是有点神魂颠倒。你有点分不清游戏和现实的世界。
虽然我很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成为网瘾人,但我不能就此否定游戏的功,放大它的过。我写作的灵感,很多时候也是来源于游戏,你拿一个同类型的游戏和书本对比,就会发现二者可以相互补充,文字逻辑容易线性化,而游戏是非线性化(天赋异禀的摹仿本质),后者不会受到语言的限制。但游戏本身的魅力太大,它容易把更多的人钉死在受众这个身份上,把更少的人变为创造者。你看一本书的背后往往是一个人,他和你说他饿了,但是他不会对你怎样。游戏的背后是一群人,你得小心是你在观赏他们,还是他们在观赏你。
写到这里,觉得标题应该加几个字,“论游戏和写作”。
这里提一嘴我一直没找到的那个NDS的日本闯关游戏。也很短。我记得是三个小伙伴,一个一眼看过去就是主角的红发(?)男孩,一个女孩,一个黄发胖子,益智类的解谜。它对我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一直在找。我不知道我找它来干啥,再玩一遍?
我只记得玩它那个时候的我而已。
随感而发,有很多元素没写,比如贪吃蛇,俄罗斯方块,以及Flash两大神作(米勒山庄与华纳冒险),任天堂等等,不赘述了。
为了证明我尚未完全脱离游戏市场,推荐一下锈湖,以及Steam上的LISA(为了这个故事才下载的Steam),若剧情足够吸引我,我倒是不会小气。但也发现,真正的好游戏没什么钱的味道。
还有最终幻想系列,我没有真正玩过,只是提取了它的剧情线以及配乐。
燕子后来给我推了几款,极乐迪斯科,昭和米国物语等,没入坑,热情不大。
话说回来,为何后面没再继续玩老虎机,就是ZC原因。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此类设备对青少年的危害。后面一直找不到,我只好三下澳门,三次被拦,两次未满18岁无果,一次未满21岁无果。
现在估计没人拦我了。后来在一家游戏厅,用虚拟币的形式回顾老虎机的变形版,第一天赢得满盘,第二天输个精光。
我只记得赢的味道,早就忘了自己输了多少次。

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