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4
最近有在看一些小说,看得有些杂,也没啥想法讲究,就是想看看,让自己能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
我个人很喜欢的作家,其实蛮多的,像鲁迅先生 巴金 茅盾 老舍等等很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当然不用说的,那是从读书时课本上就开始知道认识的。后面,自己开始买书,我记得买的第一套外国小说是《福尔摩斯探案集》,攒了很久的零花钱,然后在书店买下了全套,并且看了很多遍,真的很喜欢。我想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对侦探探案冒险悬疑类的文学,种下了很深的种子。
再往后,喜欢看贾平凹的书,《秦腔》《带灯》《暂坐》《高兴》《老生》,都买回来,一口气看完了。期间,还读过杨绛先生的《洗澡》和《我们仨》,还有沈从文的《边城》,钱钟书的《围城》,后两本书其实以前就看过,甚至还在课本上学过,那句“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实在经典难忘。但,随着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少时的读物现在再重温,又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触。好的文学,就是要时不时拿出来重温,带着自己的年龄和独特的阅历,再去重新读过,看看和以前,又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上周看完了莫言的《生死疲劳》和《晚熟的人》,尤《生死疲劳》给我感触颇多。写了一个旧时地主被处决后,轮回6世,从开始的忿忿不平,诸多怨怼,抱怨不公,在之后的6世中慢慢消化且抚平,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其实不算复杂,但莫言那一手精妙绝伦的写作手法,真的令我身临其境,仿佛一个旁观者,跟随着主人公轮回6世,最终回归人道。说到莫言,常常让我想到另外一位作家,余华。是的,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著作都很火,甚至还改编成了电影。那些小说,虽说是小说,但比现实还要真实,令人压抑难过。
上个月,读了白先勇的《树犹如此》,被推荐了一本夏志清的《中国古典小说》,这两天正在阅读中。这是一本偏论文体裁的文学,是作者以研究批评的角度,来写中国四大名著及《金瓶梅》与《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及文学素养,值得仔细一看。
回想读书那会,是真喜欢看课外读物,而且看的也很杂,像杂志《萌芽》《读者》等都是很抢手的,那会大家都是轮流买,买了互相交换着看。还有言情类杂志《许愿树》《花火》等,女孩们最喜欢买了,也是省着零花钱去报刊亭买最新的一版,大家换着看。而悬疑恐怖类,看的最多是蔡骏,那会《荒村公寓》《地狱的第19层》《旋转门》《爱人的头颅》等等等等,简直不要太吸引人,又怕又想看,看完会做各种奇怪的梦。到高中的时候吧,那会开始看《鬼吹灯》,书店里《鬼吹灯》永远都是最畅销最热门的,要等很久才能借到,因为要等上一个人还了才行,而且《鬼吹灯》那几本书书页都是卷着的,翻得很旧很旧了。我已经不记得自己看过几部了,好像很多很多本,但后来才知道正版的,只有那么几部,那我读书时看的其他几部,大概率是盗版了吧。
哦,那会国外还有一部很火的,魔幻类小说《哈利波特》横空出世时,是我爸买回来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给我看的,之后每新出一本,我爸都会买回来给我。所以,《哈利波特》系列,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鼎鼎有名的小说,也是我年少时不可分割的记忆和美好的回忆,我会永远记得爸爸买回来《哈利波特》给我时,我那份激动开心的心情。我可能不会太记得小说的详细内容,但关于那一段的回忆,我却不会忘记。
我想这大概就是阅读的魅力吧,不仅仅是在书中读到了什么内容,还有你拥有它那一刻的回忆,和阅读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