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近代部分)【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趋势,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对当代
中国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教学进度:
第一周:鸦片战争(以鸦片战争的起源和中英交涉为中心)
第二周:太平天国(以洪秀全和曾国藩为中心)
第三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中英交涉为中心)
辛酉政变和晚清政局(以慈禧和奕訢为中心)
第四周:洋务运动(兼评盛宣怀)
第五周:中日甲午战争(兼论李鸿章的外交)
第六周:戊戌变法(以康有为和光绪皇帝为中心)
第七周:义和团运动(以义和团的起源和影响为中心)
第八周:“新政”(以预备立宪和袁世凯的活动为中心)
第九周:从革命小团体到同盟会(以中国革命的起源为中心)
第十周: 五一放假
第十一周:1911年辛亥革命(论共和革命的历史逻辑)
第十二周:讨论书评
第十三周:民国初年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
第十四周: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
第十五周:某些热点问题评述
考试方式:平时作业两次(每次10分),期中写一篇书评(40分),期末,一道材料解析题为闭卷(20分),一道论述题为开卷(30分)。
***************************************************************************************************************
参考书目:以下所列参考书,不要求学生全部阅读。教师在讲课时,将介绍相关的书籍,并 建议或指定阅读某书的相关章节。
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2004年。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刘大年主编《中国近代史稿》,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房德邻《清王朝的覆灭》,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年。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上海三联,1999年。
庄练《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华书局,1988年。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1995年。
杨国桢《林则徐》(二次增订),人民出版社,1995年。
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崔之清等《洪秀全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罗尔纲《太平天国的理想——天朝田亩制度考》,上海商务,1950年。
夏春涛《天国的殒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池子华《曾国藩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三联,1965年。
吴福环《清季总理衙门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年。
徐彻《慈禧大传》,辽海出版社,1994年。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
徐泰来《洋务运动新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年。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戴逸等《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日本]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稿》(修订本),上海社会科学院,2003年。
蔡乐苏等《戊戌变法史述论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廖一中等《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
[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
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茅家琦等《孙中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张正明《晋商兴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
刘建生等《晋商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张海鹏等主编《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安宁、周棉主编《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