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为匣,收藏悠长黎韵 | 乐东篇(上)
从海口出发,一路沿中线高速公路行进,途经琼乐高速,耗时三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乐东黎族自治县。


车子在高速路上驰行,窗外的景象不待人看清便已飞速掠过。待进入乐东境内之后,远处的山景便多了起来,一层叠着一层的山,云离得很近,有些好似已经落在了山顶,有些又不过只是掩在山间,云层虽厚,但仍不忘给蓝天留了一丝缝隙。


下了高速之后,来到了此行的第一站——乐东县万冲镇友谊村。从下车的地点往前走,经过一段草木丛生的小路,便到达了轮渡口。这里的景致,像极了《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乘坐轮渡每人只需1元,不过眨眼的工夫便可到达对岸。忽然间便有些好奇,在这山水相连的背后,会藏着一个如世外桃源一般的村落吗?

送我们到达对岸之后,船家利落地调转船头,不过一会儿,方才的船只便消失在了视线里。走进友谊村,脑子里果然还是跳出了那几句课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里遍地绿色,高挺的椰子树立在路旁,阳光下树影铺了一路。有几只小狗经过,瞥了我们这些生人一眼就走开了,而那只原本悠哉悠哉的大公鸡,则不动声色地加快了脚步。


柴火的味道捎回了些许儿时的记忆,小时候跟着肥肥回外婆家,正是七八岁的年纪,每天和小伙伴们一道,遛狗逗鸡,好不悠哉。长大之后便少有回去的时间了,困在钢筋森林里,一阶阶地往上走,升学,考试……考试,升学,再不复儿时的快意了。

在遇到一个岔路口后往下走,绿油油的庄稼地便闯进了眼里,一座木质的桥横跨在整片稻田之中,听他们说,桥的这一边住的是黎家人,而另一边,则是苗人聚居的村落。偶尔也会有年轻的男女,傍晚时分忙完了农活,便在桥上相聚。看看,人间也能架起鹊桥。


此时正在日头上,太阳一点儿也不饶人,所幸时常有风拂过,虽仍旧难抵酷热,但在稻田里荡起的“波浪”,却煞是好看。
讲到兴起时,大家央着为我们介绍的苗族书记唱一曲,他爽快应下,下到田埂上唱起了苗歌。一曲毕,欢呼声惊起了几只飞鸟,连灼人的阳光都好似有了晏晏笑意。
结束了友谊村的行程,再次乘着轮渡离开,江面恢复平静,那个倚靠在江边的小村落,再次覆上了面纱,隐进了那山水相连的背后。


吃完午饭到达大安镇王秀芹家附近,已经是中午两点多,阳光有些刺眼,但好在此处草木丰盛,皆有余荫,王秀芹黎族收藏馆便掩映在这一片郁郁葱葱背后。她和丈夫早已换上传统的黎族服饰等在了家门外,见我们来了,便热情招呼我们参观了起来。
二层的小楼前辟出了一片不小的空地,鸡鸭在石榴树下抢食,小楼的一旁便是仓库一般的收藏馆。里头空间很大,整齐地摆放着各种门类的黎族收藏品,从蓑衣到陶罐再到渔网,应有尽有,几乎涵盖了黎族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王秀芹从1986年开始涉足收藏,三十多年间,她走遍了大大小小的村落,只为将这些黎族传统文化的碎片汇集到一处,尽可能地保存起来。最初,王秀芹收藏的物品多是黎族传统的服装和饰品,她始终忘不了高中毕业后回到村子里,看到年轻人们纷纷穿上了各式各样新潮衣服时那种失落感,仿佛一夜间,大家便与“传统”二字渐行渐远。
在这样一切求新的时代浪潮中,她不遗余力地收集老物件便成了一件“怪事”,那些别人眼里不再需要的“破烂”,却被她视若珍宝。因为在她看来,这些被人们抛弃和遗忘的物件,是陪伴他们这一代人长大的印迹,更是祖辈们的根和历史,她不愿让它们就这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唯有尽己所能,筑起这一座小小的收藏馆,将旧时光妥帖存放。


参观结束后,王秀芹让丈夫披好蓑衣戴上斗笠,走到不远处的船型屋前,让我们拍下了一组照片,二人相视一笑时,似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刀耕火种的时代:丈夫外出猎得食物归家,妻子欢喜地出门迎他,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中饱含对自然的敬畏,日子过得安逸又纯粹。那是保存在黎家人记忆中的淳朴,亦是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