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你抄在本子上的句子和道理
查看话题 >尝试戒掉“评判”的瘾

刚读完《非暴力沟通》,在关于解决内心矛盾或与他人的矛盾方面,它的观点于我简直就像黑暗森林透出的一束光!!
“可恶的别人,可怜的自己”一直是贯穿我成长过程的心态。很小的时候,爸妈去了外省打工,我先后在姑姑家、大伯家生活,直到高中毕业。那些年,我想尽办法得到他们的认可,想要成为他们的“家人”。是不是很可笑😭,但这就是我十几年的生活状态。
追求认可的过程,也是为自己打分的过程,比如:通过他们的表情,语言分析自己的行为得了几分,当然,通常演变成自我批判:
> 刚从桌上拿了个橘子,她朝我翻了个白眼。“我越界了”
> 他们出去忙农活了,我擅自煮了面想要分担家务,却因为煮糊被骂。“我怎么这么笨,真是个没救的蠢才”
后来,我开始用评判自己的方式评判别人:
> “我确实没表达清楚,但她却这么不耐烦甚至莫名其妙发出笑声,这么不在乎别人感受的吗”
> “她这么喜欢跟我说别人的毛病,那她在外面肯定也会说我毛病,现在大学里怎么还有这种人”
这些想法一开始只会在脑海里,慢慢的会从脑子穿过声带越狱并脱口而出,祸从口出的道理也懂,只是被别人伤害后能过反击却让人心情愉悦。
直到有一天伤及无辜,才发现它是挥之不去的恶魔:
A:“这本书推荐你们听下,很有意思,准备下载原版再听一遍”
我脱口而出:“不错,特别是这句【读比听快,做比看快】”
我喜欢站在上帝的角度观察别人的言论/行为,不屑于听取别人的建议,觉得被别人小瞧,且看本尊如何呛回去教他谦卑。嘴瓢一时爽,对方很久没跟我聊天,我那个后悔啊。
直到看到卢森堡博士解释了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
当我们在分析和评判时,其实都是在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和需要。
(此处一个不屑的浅笑)简直离大谱,那姑且分析下本尊这句回呛背后的价值观和需要吧。
第一步:不带评论的观察。我观察到对方分享了一本书,推荐我看,而且他打算二刷。
第二步:体会自己的感受。此刻,我感觉在被对方教育。啊!不对,我又在评判别人了,让我再想想....
他人的言行或举止或许会激发我们的愤怒,但绝非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感受源自我们如何看到他人的言行以及我们当时的需要和期待。
第二步:再次尝试感受。嗯.......我希望对方知道炫耀读书多是很幼稚的行为,读一百本不如练习一件事。呸呸!!这还是评判。(抓耳挠腮中.......)啊!我在懊恼!!原来我在为自己既没读书又空有想法不实践而懊恼。
第三步:发现我的需求。所以我的需求是:希望自己能把想法付诸实践,而不是通过别人的一次次触发我的焦虑。别人“推荐书”这个行为使我更加自卑自责,出于自我防卫意识我做出了反击!!!
天呐,我学会了避免评判他人、挖掘内心需求并同理自己!!此刻,泪腺不受控制,感谢卢森堡博士!!他告诉我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坏,只是表达需求的方式不对而已!!!
如果大家也有类似的懊恼经历,也不妨尝试下这种方式,但愿能帮到一些人。我也将继续使用这几个步骤同理自己和身边的人,生活必将很不一样 (ง •̀_•́)ง
刚去翻了一下,原来他老人家15年就离开了,在此非常感谢他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他的理论一定拯救了无数人,读到他的书,我的荣幸。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