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一个《この世界の片隅に(在这世界的角落)》

花了很长时间,终于读完了《この世界の片隅に》(在这世界的角落)——一本饱受争议的“反战?反战败?”小说。听说国内买了动画电影的版权却迟迟不敢上线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其中有一段戏:女主得知日本宣布战败反应激烈,大哭大喊着,“ 为什么没有胜利!我们为此忍受了那么多为什么没有胜利!我们不是白白遭罪了吗! ”于是本身就对日本没有好感的一众网友纷纷跳出来抨击这部作品,说这就是披着反战皮子的反战败垃圾。
的确,以国家的身份立场看到这个片段我直接就是一个啧加大白眼。但是真的应该以这一句话来评判这个主人公和这本书吗。
私以为有些激进和肤浅了。
所以前一阵熬夜翻看了某乎、豆瓣、B站、D音,以及外网的影评后,我想借鉴前辈们的解读,以我自己的方式去演绎一下这本书,以求得到新的理解。
【注意:以下演绎涉及严重剧透。】
我叫小铃,来自日本西边的一座临海小城——广岛。我出生于昭和年代,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我读过小学,但也仅此而已。我喜欢画画,用画笔描绘这个世界、分享我的经历让我感到欣喜。
1944年,18岁的我被提亲了。于是我嫁到了20公里外的吴市,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吴市也是一个海滨城市,并且是海军根据地。我的丈夫周作在海军军事法庭做书记,是军队文职。虽然做军嫂的日子我们聚少离多,独自面对婆家和周作严厉的姐姐也有些辛苦,但只要周作不上战场,我便安心的多,也能独自面对这样艰辛贫苦的日子。
时值战乱年代,作为海军基地的吴市多次遭遇空袭。我们全家一起挖了防空洞,躲避了一次次的轰炸,甚至早已习惯于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比起不知何时落在头顶的炸弹,还是今日碗里零星的几粒米饭更令人紧张啊。
然而,战争逐渐露出了它凶狠的獠牙。食物日渐减少,人人营养不良;哥哥在长崎加入军队,回来时早已成了一盒骨灰(还是用石头代替的);发小(初恋?)北原哲加入军队,从此有去无回;身为艺伎的朋友白木也随着战争愈演愈烈,被军官带走后杳无音信;出门时遭遇轰炸,手里牵着的外甥女被流弹撕碎,自己也失去了握画笔的右手;一朵蘑菇云在老家的方向升起,从此我在这世上几乎举目无亲……战争后期,连身为文职的丈夫也被迫上了战场。求求你,我的丈夫,一定要平安归来啊!
我看着身边无数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我本以为自己只是注视着战争的漩涡,可当我回神才发现,自己早已深陷漩涡之中了。
可是,他竟然,他竟然。
说我们战败了。呵,可笑,怎么可能。
怎么可以!他知不知道为了这场战争,我付出了多少?
我的父母,我的兄弟,我的朋友,我的亲戚,我的身体……!
我的爹妈被炸得尸骨无存啊!
我的长兄为国捐躯了啊!
我的朋友身不由己成了艺伎,还被外国狗兵带走,凶多吉少啊!
外甥女晴美,就在我眼前被炸成了血花啊!
还有我的右手!我的右手……我再也不能握画笔了啊!
之前不是一直都在赢吗?不是会一直赢下去吗?
我是为了赢才会付出这么多、忍耐这么久的啊!
你现在告诉我不打了,认输了,宣布战败了?
凭什么?你凭什么!给我打!哪怕只剩最后一个人也给老娘打下去!
之前说的那么好听,说一定能赢,说我们有厉害的大船。怎么了,船呢?打坏了就再造啊!不是很厉害吗?怎么就认输了?
怎么可以这样……
其实写到这里的时候代入感就很强烈了。作为一个小学学历的乡下妇女,一位年轻的全职太太,一门心思就扑在家庭上,没有多少知识、阅历、眼界、自我意识,只能看到自己面前的一亩三分地儿,惦记的只是每日的吃穿用度,脑子里装的净是些人云亦云的玩意儿。于是那些JG主义的宣传,周围人对战争的热情,都在缓慢侵蚀着女主的思想。随着战争的深入,她不论主动被动,都要为战争做出牺牲——从节衣缩食,到生存环境逐渐恶劣,到失去亲朋好友、身体残疾,都是她为此做出的牺牲。而人类的劣根性也在此:我付出了,我就想要回报。既然是战争夺走了我的东西,那就用胜利来回馈我吧。
如果没有战乱的话,小铃这样的女孩子会过怎样的生活呢?
其实书中早已给出了答案。那些对生活细枝末节的描写:洗衣做饭打扫屋子,和邻居家的太太讨论怎么把各种蔬菜做成可口的菜粥,在婆家应对挑剔的大姑姐和好奇心满满的外甥女,拎着小草筐上街买菜(然后迷路到红灯区,被好心的艺伎送回大路,从而结识了一位善良的朋友),和休假回家的丈夫卿卿我我、吵吵小架、和好又一起逛逛街,拿着素描本出门画画山海画画游船……虽然没有多少学问,但也没有多少担忧。安然自得地在这世界的小小角落,做一个认真过日子的小小主妇。柴米油盐酱醋茶,五味杂谈都是生活。
战争打乱了小铃本该拥有的日常。她开始被迫去思考一些所谓的“国家大事”——比自己是生存还是毁灭更加高尚的话题,国家是战胜还是战败——而她本不必为这样的事情烦恼的。
所以,综合全书的描写来看,我认为单把小铃听闻战败后情绪激动的喊话挑出来说这是本“反战败”的作品有失偏颇。甚至我觉得这本书强调的都不是“战争”,而是“战争中的人”。不管是介绍海军战舰时将视点放在此岸边的小铃夫妇身上,还是描写空袭时将笔墨用在躲进防空洞的民众身上,亦或是花费大把时间讲述小铃的日常生活,都是为了淡化“战争”的概念,将战争从画纸上的图案变成画纸的底色,以此来描绘一个有关战争中的“人们”的故事。
因此,我认为这是一部有人本主义态度作品,它旨在强调战争中努力生存的小人物身上的生命光辉。不必去评判这些人怀揣的家国情怀正确与否,不必以敌对或友好的态度抨击或支持这些人,只需要看到:哪怕生存在这样的乱世,哪怕自己微薄的力量阻止不了任何人、事、物的离去,在这庞大的世界上小小的一隅之中,仍有人怀揣着希望,执著地与生活斗争、与命运抗争,咬紧牙关,努力活下去。
仅此,就足以鼓舞读者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与跌宕起伏了吧。
——至少对我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