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自己
差不多时间了,忘记曾经听谁说过,如果想说点什么,先别急着,放一段时间,等一段时间后还存在脑子里的东西才是值得写下来的,和引起我写这篇日记的起因—《看见》里一段话不谋而合。“先别回答,要像一位苏联作家说的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再来讨论”。(这位苏联作家是阿·托尔斯泰,这句话来自其所著《苦难的历程》)
第三次看《看见》,仍然深深地为里面的故事和作者的提问触动。这篇东西不是读后感就不一一阐述各个故事的感受了,只说说自己对书中的思考和现实生活的链接以及对自己的思考。好像怎么都绕不开”自己“这个主题。大学的时候,曾经因为强迫症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不要总是关注自己,多关注其他人,其他事。我尝试这样做,甚至尝试忽略自己的存在和感受,只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观察世界。然而我是人,我永远无法做到以一个全然不同的思考方式去思考我的思考,没有人可以。一个真正的生命的旁观者不会有烦恼忧愁,愉悦幸福,所有的一切在其看来都不过是一个状态,一件事情,好的或者坏的,都不会永恒,永恒的只是矛盾。而矛盾是否也因人而异呢?在我看来,将一个人的一生拉长来看,是矛盾的。截取一段来看,也是矛盾的。生活中矛盾密布。人人都追求幸福,而人生注定矛盾。
我写东西是为什么?因为脑子里有一些想法,不写下来,总是窜来窜去。
我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事业上...不知道。家庭上,应该像大多数人一样,找一个差不多的人结婚生小孩,年复一年一地鸡毛的生活。那我呢?不属于任何形式组织的我呢?如何自持?
书里面有一个问题,直击我“你有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认识事物?坐标系?我好像没有。事和物是要分开说的,物为人所用,认识物的目标在于好不好用。事却复杂许多,因为牵涉到人,跟人有关的事儿就不简单。总讲“实事求是”,我理解是要客观地认识,首先客观是什么?柴静说,客观是体会涉及事件不同方的立场后,事件自称的制衡的状态。我暂时不明白,我想一件事的起因经过是可以被客观还原的,如果还没有,只是时间的问题。但事件中谁错,谁对却难以分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中国人讲究情分,常有一句话“不看僧面,看佛面”出现在各个矛盾的解决现场,无所谓好或者不好,一个游戏规则而已,你愿意遵守,那就一起玩,不愿意那就离开。大千世界,活儿法很多。正因为此,我认为没有必要对一种生活或者思考方式进行批判,或者说没有资格。就我看来,情分不是一件坏事,或者说我更希望宽容。但是宽容是否有碍于社会进步呢?如果对人宽容,对事认真是否会好一些?人的态度很重要,无心之失,有意改过可以被宽容,是否真诚或许也可以被作为一个参考因素。生活在一个人人自危的世界,没有人会想着奉献。
再说如何与人相处?我很少思考这个问题,一直凭着本能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五年,因为和大家都相处得还不错,我从未觉得与人相处会是一个问题。可是最近逐渐发现,人与人之间相处确是有些玄妙可言的,一些看似和谐的湖面,底下却暗流涌动。人与人的聚会,都逃不过对自己的夸耀,对他人的嘲讽和自以为的判断。人都倾向于以自我为重心,我要注意让自己不被自我绑架。自爱但不自恋,将自己放在地面上,感受实际,奉献真诚。
将自己放在地面上,感受实际,奉献真诚。
要不断地向自己发问,不断思考。思考的终点是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