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你这个不言自明的小滑头,来自于《发明人类》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么?——这里应该是一个大大的问好。
上帝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
不过,我们可以确定不平等是绝对的,平等只能是相对的。
世上原本没有平等这个词,是因为我们要描述现实中的“不平等”,所以才创造出了“平等”这个概念。
其实,我们就是生活在这个无中生有的世界里,而人类通过创造这些概念,努力实现人类共同。
有这样一本书《发明人类——平等与文化差异的全球观念史》,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追溯人类历史,以历史学家的视角解答了人类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共同人类」是要世人都相信彼此都是同胞,甚至相互平等,秉持共同社会的信念。当人们在不断进步的时候,一部分人会坚持「共同」和「平等」的信念,历经历史之后,成为社会事实,最终达成共同人类社会。
至少,中华民族从有史以来,不断证明了华夏的包容性。我们自尧始,便秉持兴灭国、继绝世的信念传让曾经在中华大地上生活过的部族、氏族、种族得以延续。汉民族与其它民族间的融合,无论是汉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文化趋同,都是行走在共同人类的路上。
从人类的历史上,不平等是自明的,甚至在城邦制的古希腊,开始寻求城邦内公民的平等,并始外邦人处于卑下的地位。其实,即使在城邦之内,可以称之为公民是有着严格要求的:有财产、父母均在本邦、能服兵役的男子。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所以,从中外历史来看,作为共同人类基础信念的平等就是被发明出来的,而不是不言自明的;平等是在不平等普遍存在的情况,附加以条件才有可能局部实现。如同本书中所述“不平等无处不在,真实可感,而平等则需要被想象、争论和凭空构想出来。
曾经我们视异族为洪水猛兽,高筑墙、广积粮也是为了抵御异族的入侵,而随着征伐能力的增强,曾经的洪水猛兽仿佛顷刻间成为了奴隶的来源。甚至时至今日,国家之间依然存在显而易见的精神奴役和经济奴役。
我们应当看到的是,人类在自然的不平等中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努力实现外邦人、奴隶、妇女的平等化,将之转化为同胞。
随着人性在文化、宗教、神话和历史中被不断的拿出来理论、批驳,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任何一个群体对内往往很容易觉醒以平等为代表共同人类的观念 ,而对外则始终坚持着戒慎的态度。这个群体可以无限的缩小,甚至缩至每一个个体。而当这些群体需要向外走的时候,往往又无限的宣扬着以平等为核心概念的普世主义,仿佛如同天降救世主。
神话中,无论是上帝、普罗米修斯就、湿婆和女娲,众神似乎都是从自己的形象出发,创造了人类,而且这个人类是共同的,也就是神愛世人中的无差异化人类。这些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仇恨、奴役、统治和阶级等观念。换句话说,就是从最初的开始,人们的神话,以及由神话延展下来的宗教都是将平等作为人类自明的信念,而不平等则是孳生出来的恶习。
我们讲人权,但我们所能探讨的范围却从没有超出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对人权的描述,这也是为什么《人类文明》书中直接采纳了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的观点:早在公元前的一千年里,人类境况的普遍愿景之根基就已被奠定。似乎也说明了平等之观念是人类自明的一种信念。
这种自然平等的普遍概念从产生开始就具备鲜活的生命力,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普遍化。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世界人权宣言》中的「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乃至将来的人类社会,坚守这些人类共同的信念正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并不断得到强化。
《发明人类》一书凝聚了作者四十多年的功力,发轫于作者在一次关于平等的演讲,成长于四十年间不断取得的知识的积累和眼界的开拓,最后历时五年的写作于2009年成书。从这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此书的注释部分竟然多达56页。不过这些并没有造成阅读的困难,只是书中述及诸多史实,难免让人唏嘘;又因论及的内容魁伟宏大,难免让人思绪万千。
这是一本打开阅读就有今夕何年,壮怀激荡的历史批判性读物;是一本足以满足任何人好奇心的读物;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思考起来深邃的政治史读物。想来,可以如此,也要得益于译者的行文并不枯涩,大有一气呵成的快感。
如同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着历史局限性,本书的作者,荷兰政治学家西佩·斯图尔曼也在书中不遗余力的为欧美蓄奴主义在美洲、非洲的暴劣行径做着辩护,坚称殖民主义者即使在书写血腥历史的同时仍然在为实现共同人类而努力,潜台词中隐隐透着人类共同的康庄大道上的杀戮依然是为了实现人类共同的理想。不过,我们相信,共同人类的信念从产生至今就没有熄灭过,而是不断壮大,未来一定会实现全人类的平等。
最后,让我们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共同人类的历史:即使在21世纪,人类仍在借鉴那个遥远时代产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