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提及的四种政治
1 《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本文解释这句话。 这里提出四种政治,其特征分别为“(民)不知有之”、“(民)亲而誉之”、“(民)畏之”、“(民)侮之”,而有从高到低的评价等级。 “不知有之”是最高、最好的。 顺便说,有的版本是“下知有之”。根据后文“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我选择“不知有之”这个版本。 “不知有之”和“下知有之”其实差别也不大,就像10分和8分的差别,对理解老子主旨没有大差。 “不知有之”这种政治,在大自然中可以找到。在人类社会中,并不存在。 老子所说的“圣人”,在很多时候都应该理解为“上天、上帝、天帝”。凡人是做不到的。 又,我说“在人类社会中并不存在”,其实不准确。因为从广义说,人属于自然,“天帝”的统治遍布自然界和人界,亘古至今。而多数人对“天帝”的感知,就是“不知有之”。 以下三种政治,都是人类社会所有的。 “亲而誉之”,可以对应儒家的政治。 统治者亲民、惠民,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爱戴。 “畏之”,可以对应法家的政治。 又,很多人对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抱有误解,以为和今天的“法治社会”是一样的。 二者实有很大的区别。韩非的“法家”,法治的对象是君王以下的臣民,对君王是毫无约束的——君王被默认为“明王”。 儒家政治和法家政治的区别,在于儒家要得民心,而法家不必得民心——使用暴力强迫人民服从。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中,很多时候是“儒家和法家的混合体”,而往往是“儒家为表,法家为里”(某:如果反过来,则更好)。 “亲而誉之”、“畏之”的政治,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之,在他国的历史上也有之——但名字不是“儒家”、“法家”。 “亲而誉之”、“畏之”以下的政治,还有“侮之”。 当政治衰败,人民对上位者越来越不信服、也不害怕,就会出现“侮之”。 这个对应什么呢? 我觉得,当今的美国,已经出现这样的情况。人民在互联网上,对总统直言不讳地奚落、嘲讽,就是“侮之”。相比之下,美国最初几任的总统,就比最近的这几位颇得民心。 2 这几种政治,也可以在家里找到。 顺便说,各种政治制度,都要首先能应用于家里,才能应用于更广大的社会。 在家里,父母天然就是“家长”。 “亲而誉之”。子女爱戴父母。 “畏之”。子女畏惧父母。 “侮之”。子女轻蔑、侮慢父母。 这种关系,是怎么形成的呢? 《易》曰:“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按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说法,在养育子女的最初几年(一般在5岁前),亲子关系就基本定型了。之后,并不是不能改,但是改起来就比较难了。 “畏之”,会疏远亲子距离。但是,“亲而誉之”的度若是把握不好,未来就很容易滑向“侮之”。 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应该是“有敬有爱”。但是,父母凭什么获得子女的“敬爱”呢? 这个问题,需要为人父母者好好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