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过很多名著是怎样的人生体验
我是个特殊的小孩,我爸爸是全国十大通缉犯之一。所以,我很小就懂很多东西。我常常看得懂名著,并且觉得,只有名著懂我,它们是我唯一的避难所。在一帮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小孩子没有痛苦,小孩子甚至不是人的大人中间,我知道这些写名著的大人懂,他们写出了我的痛苦。小孩子是有感受的,并且他们的痛苦特别的剧烈,比大人的还要混乱、可怕。永远不要低估小孩子的痛苦,他们也会自杀。
我记得我第一次读《简·爱》,刚翻了个开头就哭了,她和我一样寄人篱下,被亲戚嫌弃;她和我一样喜欢看书,对一切都形成了自己模模糊糊的看法。“我爬上窗台,收起双脚,像土耳其人那样盘腿而坐,将红色的波纹窗帘几乎完全拉拢,把自己加倍隐蔽起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段,我也很喜欢躲起来看书,只有离开所有人的视线,才能自得其乐一会会儿,拥有片刻的喘息。
怎么会看不懂呢?这就是我的人生啊!简·爱那时候是小孩子,我也是小孩子。除了那些童年幸福的孩子,世界上还有大量的童年不幸的小孩,有的就算和亲生父母在一起也像寄人篱下一样可怜,他们看得懂很多。
我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可是小孩子对妈妈怀着怎样的依恋啊!我无法跟任何人说,他们不但不懂,还会哈哈大笑。
只有读到《追忆似水年华》,我发现普鲁斯特是懂的:“我上楼去睡,唯一的安慰是等我上床之后妈妈会来吻我。可是她来说声晚安的时间过于短促,很快就返身走了,所以当我听到她上楼来的脚步声,当我听到她的那身挂着几条草编装饰带的蓝色细麻布的裙子窸窸窣窣走过有两道门的走廊,朝我的房间走来的时候,我只感到阵阵的痛苦。这一时刻预告着下一个时刻妈妈就会离开我,返身下楼,其结果弄得我竟然盼望我满心喜欢的那声晚安来得越晚越好,但愿妈妈即将上来而还没有上来的那段空白的时间越长越好。有几次,妈妈吻过我之后,开门要走,我居然想叫她回来,对她说:’再吻我一次吧。’可是,我知道,这样一来她马上会一脸不高兴,因为她上楼来亲我,给我平静的一吻,是对我的忧伤、我的不安所作出的让步,已经惹得我的父亲不高兴了。父亲认为这类道晚安的仪式纯属荒唐。妈妈也恨不能让我早日放弃这种需要,这种习惯。她决不会让我滋生新的毛病,也不会允许我等她走到门口之后再请她回来亲亲我,况且,只要见到她面有愠色,她在片刻前给我带来的宁静也就受到彻底破坏。她刚才像在领圣体仪式上递给我圣饼似的,把她的温馨的脸庞俯向我的床前。我的嘴唇感受到她的存在,并且吸取了安然入睡的力量。总的说来,比起客人太多,妈妈不能上来同我说声晚安的那些晚上,她能在我房内待上一会儿,哪怕时间很短,也总算不错了。”
小孩子不能亲近妈妈的愁肠百结,真正的小孩怎么会不懂呢?也许没有看到这些名著,不知道这些感情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被人理解的,它们就真的消失了吧。小孩子不再是小孩,人也不再是人,大家都变成了会说会动的石头、木头。
我有爸爸也和没有一样。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可是没人看得见。相反,他们还会极其残忍地嘲笑这件事。
“这一下他觉着什么都完了。他们比他强大,他们把他打了,而且他没法回答他们,因为他知道自己真的没有爸爸。他自尊心很强,想忍住往上涌的眼泪,可是才忍了几秒钟,就憋得透不过气来,不由得悄悄地抽噎,浑身抖个不停。
敌人中间爆发出一片残忍的笑声。像在狂欢中的野人一样,他们很自然地牵起手来,围着他一边跳,一边像唱叠句似的一遍又一遍地叫:’没有爸爸,没有爸爸!’
可是西蒙忽然不哭了。他气得发了狂,正好脚底下有几块石头,他拾起来,使劲朝折磨他的那些人扔过去。有两三个挨到了石头,哇哇叫着逃走。他那副神情非常怕人,其余的孩子也慌了。像人群在情急拼命的人面前,总要变成胆小鬼一样,他们吓得四散奔逃。
现在只剩下这个没有爸爸的小家伙一个人了,他撒开腿朝田野里奔去,因为他回想起一件事,于是下了一个很大的决心。他想投河自杀。”
摘自《西蒙的爸爸》。你看,莫泊桑是懂的,他知道孩子的痛苦也会强烈到想要自杀。我想,如果我给他看胳膊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割痕,那些缝了针的伤疤,他肯定不会无动于衷。
只有看到这些书,才让我知道,世界上有好的大人的存在,只不过他们都在很遥远的地方。他们懂小孩子,他们知道小孩子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他们是真正由小孩而长大的人。其他的大人好像都是从天上掉下来或地里长出来的,一冒出来就是大人似的,他们好像没有童年;否则,怎么会对小孩子这么残忍呢?
人的认知总要有个来处。
“世界上有多少父母,就有多少做父母的观念。这些观念是我们从精神上感知外部世界的骨骼,覆盖于骨骼上的肌肉便是我们的情感和行为。骨骼决定了肌肉的形状。中毒的父母给我们提供的是扭曲的观念,因此我们的情感和行为就会像它们所依附的骨骼,也是扭曲的。”摘自《中毒的父母》。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很可怕的环境中,周围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扭曲的。如果我的骨骼来自家庭和社会,那我现在肯定已经不成人样了。
所幸我的骨骼是名著给的,既不来自家庭也不来自社会。这副骨骼让我扛住了所有的痛苦,至今还站着。
我爸是冤枉的,现在已经无罪释放了,所以我从小就知道世道黑暗。犹记得看红楼梦,宝玉厌恶仕途经济,我立刻引为知己。“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众人见他如此疯颠,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当时的宝玉也不过是个十岁出头的小孩儿罢了。只是宝玉有黛玉,黛玉有宝玉,而我谁也没有,身边围绕着满口“正经话”的大人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宝钗,只能假装自己也生活在大观园里,想象他们是我的朋友。我有时候会装作是湘云,就也能和他们聊天了。
我厌恶大人和宝钗们,因此不自觉地就和坏学生们混在一起。他们跟我一样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他们跟我一样愤世嫉俗,恨这个世界,恨不得毁灭它。但我们又不一样,他们没有营养滋养他们的骨骼,他们没有汲取力量的源泉,没有东西指导他们的行为。他们充满了死的力量,却缺乏生的力量。他们自暴自弃,不好好学习。
我依然看不起学校,那是因为我不愿同流合污,为虎作伥。我不想在这个邪恶的体系里走什么青云路。我瞧不起那些崇拜权威、打压学生、品格低下的老师。
我很容易就发现了“人天生就是无知,教育会让人愚昧”和“教育就是摧毁孩子的意志”这两点;就是那种老师最厌恶的不接纳权威,不接受观点灌输的小孩。我的自我意志一直倔强地存在着,并且在名著的滋养下越来越强壮。我也不好好学习我不想学的东西,我却知道学习一切我想学的东西。
我的改变世界的火种从小就熊熊燃烧了起来!我从小就有了广阔的精神世界。就是这个精神世界让我不会被小孩子们禽兽般的残忍打垮,也很难懵懵懂懂地被带坏。
相反,总是我影响别人。我和那些坏学生们在一起,我会引导他们去学那些我觉得值得的东西。老师强迫他们,他们会恨;我也让他们学习,他们只会尴尬地讪笑。他们也能感到我和他们一样,又不一样。他们有时候在我面前像小绵羊一样乖。
不光是小孩子,大人也能感觉得到。我有个亲戚总是想逼死我,我冷冷地跟她说:“我将来肯定比你有出息!”那时候她在我眼里,就是死鱼眼睛,活死人。
他们肯定看得出来我很特别,一个小学生那样说话;有时候他们怕我。有思想,有主见,特别聪明的小孩就是怪物!
如果我有幸福的家庭,爱护我的爸爸妈妈,生出这么聪明的小孩他们该有多高兴啊!
可惜我是别人家的孩子,还是被迫害被抢夺的人的孩子,太聪明了就让人害怕,恨不得立刻毁掉、杀掉。
可惜他们只成功了一半,我虽然得了严重的抑郁症,但我还活着,还站着,没有像其他坏学生一样垮掉。我有名著铸就的骨骼,我没那么容易倒下。
为什么要跟身边的人一样呢?习得了他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我的一生就真的完了;就正中某些人下怀,这孩子废了。
孤独又何妨?“我仿佛是人类中的第一个人或最后一个人。”摘自《瓦尔登湖》。
小孩子的心灵可以是最纯净澄澈的,如果读了名著这么美的东西还惧怕孤独,渴望融入身边庸俗的恶,那真是心灵浅薄得容不下任何真挚的东西了!
如果还因此告诉别人不要读,因噎废食,那就更过分了,不是蠢就是坏!
小孩子需要怎样强健的骨骼才能在这个世界立足啊!特别是原生家庭不幸的小孩。
我很难忘记一个片段,大人们聚在一起聊天,他们在讲一个孩子,爸爸老在外面拈花惹草,妈妈就把爸爸杀了再自杀。说话的是那个孩子的婶婶,说他没出息,坏孩子,抱怨他奶奶偷偷给他钱。她认为老人的财产和小孩父母的财产都应该是她的,孩子奶奶给他点钱都是十恶不赦的,因为孩子是个坏孩子。我的亲戚在旁边附和她。
发生这种事,一个孩子还想正常生活很难了,心理创伤太大了。可是那些残忍的人,只想趁机把这个孩子抢个精光。我突然听不到她们的声音,只看到嘴巴一张一合,她们突然都变成了无比丑陋的妖怪,在向井底扔石头。恍惚间,他们仿佛扔的就是我。
我在心底呐喊着,一定要爬出来!不能被砸死!不能如了他们的愿!爬出来之后要把梯子扔给井底的人,让大家都爬出来。
我永远也不想做他们那样的妖怪!没有自我意识,特别丑陋。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叔本华的这段话曾给过我多少安慰啊!无数个黑暗的迷惘的夜晚支撑着这个和身边的一切水油不相容的乖僻的孩子。
可是那些没有名著撑着的孩子呢?他们听不到这些话,他们得不到这些安慰,家庭和社会只能给他们扭曲的孱弱的骨骼,他们要怎么才能不被这个世界压垮?他们要怎么才能不活成一滩烂泥?
那些说孩子看不懂,不要让孩子过早看的人特别搞笑,好像孩子生活在真空里似的。
孩子的真实世界有时是很残酷的,从幼儿园开始就会被老师打,那些幼儿园虐童的新闻大家都当不存在吗?在我小时候,老师打孩子家长都不认为是虐待,家长自己也是乱打。从小学开始,霸凌就存在。到了青春期,性教育缺失,猥亵、性侵层出不穷。以及最近耸人听闻的失踪案。
不论是我成长的那个年代还是现在,孩子都很可能从幼儿园就开始经历人间黑暗了。不让孩子看好的东西,不教给孩子正确的面对现实世界的方法,让孩子怎么去理解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呢?
并且孩子会不自觉地像海绵一样疯狂地吸收周围的知识。你不给看名著,孩子就接触不到别的东西了吗?我小时候,同学们都会偷看电视,动画片、金庸、琼瑶、古惑仔……这些就比名著更好了吗?
我很奇怪很多大人真的没有经历过小时候吗?他们也不生活在现实世界吗?还是从小已经被破坏得很麻木了早就失去了观察和反思的能力?
“谎骗和谬见已被高估为最健全的真理,现实倒是荒诞不经的。如果世人只是稳健地观察现实,不允许他们自己受欺被骗,那末,用我们所知道的来譬喻,生活将好像是一篇童话,仿佛是一部《天方夜谭》了。如果我们只尊敬一切不可避免的,并有存在权利的事物,音乐和诗歌便将响彻街头。如果我们不慌不忙而且聪明,我们会认识唯有伟大而优美的事物才有永久的绝对的存在,——琐琐的恐惧与碎碎的欢喜不过是现实的阴影。现实常常是活泼而崇高的。由于闭上了眼晴,神魂颠倒,任凭自己受影子的欺骗,人类才建立了他们日常生活的轨道和习惯,到处遵守它们,其实它们是建筑在纯粹幻想的基础之上的。嬉戏地生活着的儿童,反而更能发现生活的规律和真正的关系,胜过了大人,大人不能有价值地生活,还以为他们是更聪明的因为他们有经验,这就是说,他们时常失败。” 摘自《瓦尔登湖》
我小时候什么都看,便能很清晰地感觉到,名著是有力量的,而流行文化缺乏力量。
名著能给人一个瑰丽的世界,让人知道精神生活是存在的;坚毅的,伟大的,善良的,敏感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是存在的。身边没有不代表这个世界上没有,稀少不代表没有。给人希望!开阔了眼界!
我这样的小孩,从小就被肆虐的浪头卷进了生活的暴风雨;一夜长大,几乎就是一夜之间,从一个梳着两个小辫子、穿着花裙子的小公主,变成流浪儿了,什么都没有了;从此再也没有哭闹过,也没有撒过娇;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所有狂风暴雨。
永远都是一个人对抗全世界,真的好累好累!
一切的沉沦好像都在向我招手:太累了,不如去死吧;为什么要这样苦苦咬牙撑着呢,不如堕落吧;头好疼好辛苦,太痛苦了,为什么不干脆醉瘫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太累了,为什么不直接跟小混混走了,抓住一个救命稻草离开这里,有个依靠,我太理解这种诱惑了,好多女生就是这样被渣男毁掉的;……
我永远记得列文和基蒂的爱情,来自《安娜· 卡列尼娜》;还有娜塔莎和皮埃尔的爱情,来自《战争与和平》;我身边没有这样的爱情,甚至没有幸福的家庭;但是名著让我相信这样的爱和幸福是存在的,如果我跟着小混混跑了,我可能就会永远地和这样的生活失之交臂。
并且基蒂和娜塔莎都曾被人引诱过,和我一样;她们最终也得到了幸福;让我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人都会犯错,并不是一旦犯错就永无翻身之地了;只要闯过这些诱惑和难关,依然可以抓住幸福。
我看得出来那些小混混谁也不是列文,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不知道劳动的快乐,对家庭生活也没有憧憬和向往。所以,我最终还是挣脱了他们,奔向了我的列文。
我这样的小孩,生活荒凉到抱有希望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如果看到的都是虚假的希望,那我要怎么活下去?所幸基蒂和娜塔莎都是真实的,她们脆弱、迷惘,经受不住诱惑,经历了艰难的心理成长,才最终得到了幸福。我走上了一模一样的路。
如果我没有看到名著呢?我只看到了金庸、琼瑶、古惑仔呢?我只看到了现在这样的网文呢?那我这样的小孩:父亲是罪犯;亲戚是秃鹫;周围的人都故作深沉或假装惋惜,“这孩子完了”,其实隐蔽地幸灾乐祸;我有一千种一万种可能变坏,初中辍学堕胎的那个可能就是我,抽烟喝酒吸毒过量的那个可能就是我,无家可归被强奸致死的那个可能就是我,一闪而过的学生自杀新闻里的那个可能就是我,金钱至上出卖肉体麻木不仁的那个可能就是我……;而只有那么微弱的一丝丝可能会变好。
名著让我抓住了那仅有的一丝丝可能。它们好像在我心上印了一个力量强大的保护印记,护着我走到今天。
就算生活再累,我都咬牙撑下来了,没有放弃自己,一直扛着,一直扛着,哪怕经常都差一点就死掉!我心里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和他们不一样,那不是我,不是我的路!我不知道我的路在哪里,但我知道堕落不是我的路。
我有时候会想象,这些伟大的作者,他们就是我的保护神;每个迷惘的夜晚,他们都影影绰绰地围在我的床头,谆谆教诲;每当我碰到什么难题,这些伟大的灵魂就冒出来,站在我的身边,和我并肩作战。他们保护着我度过艰难的童年!他们守护着我没有被黑暗侵袭。
因为读过名著,我好像能召唤出远古的,最纯粹,最真挚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守护自己的心灵。
可是那些同样没有人保护也没读过名著的孩子呢?谁来守护他们透明易碎的心灵,谁来避免他们过上一种心碎堕落的生活?
有的人嘲笑书读得多的人清高。这种清高不正是一种好事吗?堕落不下去。
从小通过阅读名著编织成的底层思维就像一张网,兜住了我,让我堕落不下去。很多事情的后果,需要通过漫长的人生之路,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之后,才会显现。并且即便在后果没有出现的时候,堕落的痛苦依然不会放过任何人。
这种清高能像一个能量罩一样,让人护住自己清白无暇的良心,让人护住自己心中的那一道光,护住自己本来的样子;让人永远都能历经千辛万苦把自己找回来。
名著让人在被生活一拳又一拳打倒的时候总能站起来,不会堕落下去。每一拳,名著的意义就会被打出来一点。在我以后的人生中,我永远衷心感谢小时候读过的那些名著。
小孩子没法保护自己,如果再没有父母亲人的保护,那受到伤害几乎是必然。
我小学时就被猥亵了,时不时地陷入一种狂乱的痛苦里,看《红字》的时候能得到一些模模糊糊的安慰。“她虽然面孔红得发烧,却露出高傲的微笑,用毫无愧色的目光环视着她的同镇居民和街坊邻里。她的裙袍的前胸上露出了用红色细布做就、周围用金丝线精心绣成奇巧花边的一个字母A。这个字母制作别致,体现了丰富而华美的匠心,佩在衣服上构成尽美尽善的装饰,而她的衣服把她那年月的情趣衬托得恰到好处,只是其艳丽程度大大超出了殖民地俭朴标准的规定。”
我也会面颊烧得通红,担心所有人都知道了我的遭遇。我会想象我胸口也有一个隐形的发烫的红字,那不但是耻辱,而且是徽章。
我有时候觉得我就是珠儿,“珠儿可是个谁也不怕的孩子,她在皱眉、跺脚、挥着小手做出各种吓人的姿势之后,突然朝这伙敌人冲去,把他们全都赶跑了。她怒气冲冲地追着他们,简直像个小瘟神——猩红热或某个羽毛未丰的专司惩罚的这类小天使,其使命就是惩处正在成长的一代人的罪孽。她尖呼高叫,其音量之骇人,无疑会使这些逃跑的孩子心儿狂跳不止。珠儿大获全胜,不声不响地凯旋,她回到母亲身边,微笑着抬眼望着母亲的脸。”,我谁也不怕。
我其实看不懂这整部小说,但不妨碍我一会儿觉得自己是海丝特,一会儿觉得自己是珠儿。我是勇敢的,高傲的,大理石一样的,天不怕地不怕的,我不怕受到任何伤害。
特别是当我听到那些中年妇女恶毒地嚼着舌根,辱骂某些女孩时,我都会感到胸前有红字在发烫。这个红字保护了我,我从来不觉得自己脏,可怜,有什么错。我是海丝特,我是珠儿,我毫无愧色,我什么都不怕。
我没有处女情结,我也不会物化自己,否认自我价值。我从小看的是名著,这些文化糟粕进不了我的心。如果我心里都是这种糟粕,被猥亵的事会给我带来极大的痛苦,也许会活不下去。我的生活已经够难的了,实在是不需要再加上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我看过了《红字》,所以完美受害者那套对我没用,荡妇羞辱也被我胸口的隐形红字反射出去了,所以我活了下来。你可以伤害我,但是我什么也不怕,我永远会是那个坚强的幸存者。
虽然我从小处境艰难,总是像砧板上的鱼肉一样任人欺凌;但我神奇地没什么受害者心态,没有弱者心态。我常常想象自己是侠客,去救人,去推动社会进步。就像《悲惨世界》里的卞福汝主教一样。即便是现在,我也在写文,做我力所能及的,想把像我一样的人从地狱里拉出来。
我心里也有恨,我小学时就常幻想世界毁灭了。所以我很能理解那些报复社会的人,我自己去看犯罪心理学,觉得很简单,好多想法、情绪和冲动,我都有过。但我从来没有成为那样的人。
鲁迅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无论我处于何种境况,名著给我锻造了一颗强者的心。
红楼梦里说:“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物而已”,“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我从小就听得懂。并且我知道,很多人,虽然活着,但他们已经死了。我从小就能看得出谁是死的,谁是活的。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僵尸横行的活死人的世界里。
我觉得那些活死人才可怜,我是比他们强的。我甚至试图去救他们。从一开始,我所有的悲愤和仇恨,都被名著提升了格局。名著潜移默化地让我总是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去看世间,世人多有可怜。
也许我也被他们杀死了,但我却变成了《海的女儿》里的泡沫。我原来有个网名就叫泡沫公主。“但是天空的女儿,她们虽然也没有不灭的灵魂,却能够通过善行为自己创造一个。”我也要通过我的善行为自己创造一个不灭的灵魂。
并且我能复活。被虐待如何?被猥亵如何?抑郁症又如何?总能走出来的!哪怕每一步“便感到像踩在针尖或者锋利的刀刃上”,也能走过来!托尔斯泰的《复活》会教会大家如何复活。我早就结了婚,我依然活着,也没有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还是那颗无价之宝珠,还在写着这些真挚的文字。我总是比他们要强的,比很多人都强。
遭受过巨大痛苦的人,要么变成施虐者,要么成为拯救者。我很幸运地成为了拯救者。命,是没的选的,我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遭遇了这样的悲剧;但运,可以选择。是去报复社会,欺凌弱小,变成施虐者;还是去拯救自己,帮助别人,成为拯救者;是我们后天的选择。感谢名著,潜移默化中给了我一颗强大的心,让我成为了一个拯救者。
“她胸前绣着的字母闪着的非凡的光辉,将温暖舒适带给他人。那字母本来是罪恶的标记,此时在病室中却成了一支烛光。在受难者痛苦的弥留之际,那字母甚至会将其光辉跨越时间的界限:在现世的光亮迅速黯淡下去,而来世的光亮还没照到死者之前,为他照亮踏脚的地方。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海丝特显示了她那可贵的温厚禀性:那是人类温情的可靠源泉,对任何真正的需要都有求必应,哪怕需要再大,也绝不会枯竭。她的胸口虽然佩着耻辱牌,对有所需要的人却是柔软的枕头。她是自我委任的’慈善的姊妹’;或者,我们完全可以说,人世的沉重的手掌曾经这样委任了她。但当时无论人世或她本人都没有期待着她会不负所望。那字母成了她响应感召的象征。由于从她身上可以得到那么多的支援——她深富同情心又极肯助人——许多人都不肯再按本意来解释那红色的字母’A’了。他们说,那字母的意思是’能干’;海丝特·白兰只是个弱女子,但她太有力量了。”摘自《红字》。很多名著中都有类似的段落和句子,虽然我读的时候不一定看得懂,也不一定记得住,但它们无声无息地潜进了我的心,在我每一次人生抉择的时候悄悄地发挥着作用。
现在,回忆往昔的时候,我后怕连连。如果我没有看过名著,没有这些春风化雨般的内容滋养着我的三观,我太容易成为一个坏人了,因为自身遭受了不公便去报复社会。那我的人生就全毁了。
当时,其实我并不觉得自己可怜。“然而,在我们人类的本性中,原有一条既绝妙又慈悲的先天准备:遭受苦难的人在承受痛楚的当时并不能觉察到其剧烈的程度,反倒是过后延绵的折磨最能使其撕心裂肺。”摘自《红字》。只是现在为了写文而回忆时,细细想起才哭得透不过气来,觉得那个小女孩简直可怜极了!
但哭完也就好了,已经没有了那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时无刻的痛苦了。我现在已经是个幸福快乐的人了,每天开开心心地起床,有好多自己想做的事情要做。有我爱的人,也被人爱着!我终于守住了自己,也抓住了想要的幸福。
可是那些没有看过名著的孩子呢?当他们被不公的待遇煎熬着,满腔愤恨横冲直撞的时候,谁来替他们化解,谁来阻止他们毁掉自己的生活,谁来引导他们成为拯救者而不是施虐者?
在我还没学心理学的时候,我就把自己从抑郁症里救出来了。我不知道我自己那些自救的办法哪里来的,我一度狂妄到觉得自己天资聪颖,生而知之了。直到我为了练英语重看了一遍《黑美人》。看英文原版,听有声书跟读。选择儿童文学是觉得这样可以简单一点,让自己更有动力练习。
我发现我的很多观点,《黑美人》里都有。虽然我早把这些内容忘光了,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这是约翰开的一个小玩笑。他常说,经常吃一顿’伯特威克马尾草球’,几乎可以治好任何一匹恶马; 他说,这些球是由耐心和温柔、坚定和爱抚组成的,每一种球要用一磅和半品脱的常识混合在一起,每天喂马。”书中Ginger(马的名字)被恶劣对待时便会脾气暴躁,被好好对待时就不会。这伯特威克马尾草球不就是基本的心理学小常识嘛。
黑美人第29章里写到,他们不把马当马,把它们当做蒸汽机,要求它们不论在什么样的路面,上坡还是下坡,都要走得一样好。只要他们给钱,想让马驮多重的东西就驮多重的东西。我的工具人的概念,和这个不是很像吗。不拿人当人,当做工具,不许休息,不能低效,玩耍有罪。马尚且受不了,很快就废掉了,何况是人呢?难怪现在心理疾病如此之多!
在第36章里,黑美人的某一任主人不愿意拉七天车,“我很乐意帮助这位女士,先生,但我曾经有过七天的执照,这工作对我来说太难了,对我的马来说也太难了。年复一年,我没有一天休息,也没有一个星期天与妻子和孩子们在一起; 我从来不能去做礼拜,而在我开始当马车夫之前,我总是去做礼拜。所以在过去的5年里,我只拿了6天的执照,而我发现它在各个方面都更好。”就很朴素地道出了人需要休息的道理。不能为了钱损害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我一直有判断大势的想法,通过对大势的判断来做人生规划。我觉得我很聪明,直到再看一遍《战争与和平》时,我才发现托尔斯泰曾清晰地讲过大势的作用。那个俄国将军就是靠大势赢的。
你看,我把那些书的内容都忘光了,我看的时候甚至肯定没有看懂。我不觉得我小学的时候就能看懂托尔斯泰论述的大势,我仔细回忆也是一点印象也没有。但我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了大势的观点,并且用它指导了我的生活。
这让我觉得,只要看过,就有用。看不懂也没关系,记不住也没关系。
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觉得看名著是很有用的。我大概是很少的那种会教人怎么把名著实际应用的人。我有朋友说我是她碰到的唯一一个这样的人。
我也会鼓励我的朋友们让他们的孩子从小读名著。
我小时候家里有两大书橱名著,他们买了却从来不看,只有我一个人看。装逼有时候也是有好处的,利于后代。我把这个办法传授给了朋友,他说他儿子果然会偷偷看他书架上的书,这样不需要强迫,孩子就自然而然地看名著了。
并且这样的孩子很幸运,身边有依然记得自己童年经历的大人,可以和他们聊天、畅谈,不会孤单。他们能在快活的童年里塑造强健的骨骼,强壮的心和健康的三观,在这个世界里坚定地立足,不惧怕以后生活里任何的风风雨雨。
百里初灵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搬家记-记录从抑郁症中恢复,重建自我的状态之2025.03.06 (8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