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读书回顾之五】杂览主义之入坑+自己动手
06 入坑
今年在读书方面入的最大的两个坑,一个是4月份定了全年的《读库》,并一路从S套餐升到了L套餐,还在中途买了《大商人》和《医学大神》两套小书,并加入了《中国古典文学阅读计划》,断断续续读了《匏瓜》《达尔文发现了什么》《人体极限》《四百年后的真相:伽利略审判》《棋局》等几本选题非常新颖的小书;另一个是“坑”是开始逛潘家园旧书市场,这其实是一个旧坑,之前在清华西门往北走,路边的一个小胡同里有一个前流书店,是一个很好的老书店,在那里我也找到了一些品相不错的上个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一些书,可惜后来关门了。
我是通过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认识的《读库》。它作为一种桥,是雅趣、新知和情怀的载体。让我感觉新鲜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选题,一方面是这个形式本身。选题方面,以非虚构为主,每一期里面总能有那么几篇文章拓展你的知识外延,不断挑战着自己的“阅读舒适圈”。读这些文章就像是体会各种各样的人生,有的喜欢收集旧书信,从收来的书信里还原了八九十年前一个香港女性的生活,有的用近乎流水账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父亲的一生,有的则深入思考了互联网与后现代性的关系。我有时就在想,希望哪天自己也能攒一篇不错的文章投稿。形式方面,《读库》跟读者约定的是每两个月出一本,但延期往往会成为常态,但就是这种“不守约”给了我一种更为亲切的感觉,让我有了去臆想出版人日与夜忙碌画面的“资料”。
我先前很不理解为什么要买旧书,因为特别有历史的线装书也买不起,那种半新不旧的似乎也没有买的必要。改变我这种想法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本1964年版的64开的袖珍本《毛泽东选集》,封面是红色塑料皮,里面的字很小,但要是想看也不算太费力。看到的时候我就决定买了,花了大概十块钱。从此买旧书就一发不可收拾。在前流书店,我买到了1977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商务印书馆1975年出版的《超级大国:美苏对比》和北京三联1978年版的《世界编年史手册:现代部分(两册)》。后三本封底都标注了“内部读物”的字样,所以基本上都是一版一印,同时扉页都盖着公章,有的是北京医疗器械厂政治部宣传科,有的是北京市光华木材厂政治处宣传科。最近在潘家园还淘到了人民出版社80年代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辞典》、《毛泽东思想辞典》、《马列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两册、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各一册)和《资本论注释》,这些绝大部分都是大部头,但其实很便宜,加起来大概200多块,还是比较值得的。我理解的旧书的价值,一方面是内容的不可复制性,一方面是载体的不可复制性。我想我买的这几本之所以便宜,一方面是书中大部分内容在网上完全找得到,有几本就是直接翻译过来的,另一方面是五六十年的历史,对于一本书来说也算不上太长。两个方面都不具备稀缺性。
逛旧书店和读旧书,就像一场时空穿越之旅,这些旧书或许不知是怎样的机缘巧合,才从几十年光阴的缝隙中溜出来,用一种出其不意的方式出现在你的视野里。这一点跟逛书店一进门就摆着畅销书的模式截然不同,这完全是一场被安排的“邂逅”,而不是自然的偶遇。读旧书还有一个乐趣,就是会跟这本书以前的读者产生交流,虽然我会刻意选一些批注少、品相好的旧书,但有时也不可能没有一点批注,无意中翻到隽秀的字体、深邃的洞见,再在边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也颇有意趣。逛旧书市场的时候我最喜欢翻扉页,六七十年代的书的扉页往往会有有趣的话,例如这本书是赠予谁的、对被赠予人的期望等等。
07 自己动手
今年7月,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有一系列的企业调研,最初是找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中关于调查研究的几篇文章看了看,发现毛主席有很多关于调查研究的表述散落在不同的文章里,而且除了《毛泽东文集》外,还有书信集等别的书籍中也有大量材料。我尝试着整理了一些,但量实在太大,搞不动。我当时冒出一个想法,那个时代的人们难道没有搞过类似于今天的专题论述摘编的小册子吗,于是我到旧书网上一搜,果然有,叫《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共全书分为九编(含副编),摘编毛泽东重要论述共约六千段,包括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内容主要摘录自《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外交文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毛泽东文艺论集》、《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等公开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等内部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公开的材料。
这可以说是非常齐全了,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部分,有专门的讲调查研究的。这套书虽然很厚,但价格也实在不便宜,就在纠结要不要买的时候,我又意外的找到了这套书全部的PDF版,我简单算了一下,自己在TB上找一家印刷店,用好点的32开纸张胶装成9册,不仅便宜更适合阅读,于是我决定自己印出来。
整个过程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首先是找一家可以用书籍纸张印刷的店并不是很容易,普通的A4纸那样的纸张印刷出来太厚还重;其次是9册这样的量很小,就算能印人家也未必印;第三是我找到的PDF是一个完整的大文件,需要根据主题自己拆成9个文件,并做一个封面。还好上面三项工作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自然就很快就收到了书。印刷质量比我预期的还要看,纸张偏米黄色,字体大小适中,虽然内容是“拿来”的,但翻起来还是有一点点小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