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摘要和笔记(20221117)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是德裔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的代表作。
所谓意识形态,是指“维持现行秩序活动的那些思想体系”,所谓乌托邦,是指“产生改变现行秩序活动的那些思想体系”。按照曼海姆的思路,即探寻人类“思想混乱的基本因素及其过程”。
为此曼海姆首先探讨了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何以成为一个问题。这次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节点的出现,源于人们对教会设立的“客观世界秩序”的价值观念的崩溃。对存在与意识关系的探寻,在对客观世界秩序产生抵触之后,走向了客观世界的另一极,即是偏向主体的一极,即走向以主体为出发点的人类认知行动。从此,人类开始有了强烈的主体意识,也开始了对世界的发现之旅。这一主体性意识的生成,最终成为理性主义思潮的源起。之后的人类,似乎是对偏向主体的模式的矫枉过正,于是又回到了偏向客体的道路。这一次从主体一极向客体一极的偏移,见证了自然科学逐渐崛起的历程。偏向客体的道路受到好评的原因,使人们开始认识到主体也不完全是安全的出发点。
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起点,究竟应该是偏向客观世界,还是偏向主体认识,开始模糊不清。这种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在随后崛起的心理学科内部认知取向完全不同的分支的呈现。在这个深刻的断裂处,曼海姆认为走出这种认识困境的前提是认识到这样一种实际情形:“外部客体的世界与心理体验的世界处于连续流动之中”。着重研究个体的心理学,已经无法对这种流动状态的世界给予分析。在此背景之下,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崛起。它的长处在于,它能将作为个体的群体生活的背景嵌入以求对流动的事件的理解,即是说,社会学诞生的理由和它努力的方向,是想在主体偏向和客体偏向的非此即彼的认识关系中,加入第三种办法,这种办法看似是一种折中,其实更是一项思想史上的重大发明,它标志着一种新的探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方式,终止了作为个体的人类在思考时习惯于将自身思考经历和经验与群体相分离的做法。
他提倡避免从心理学的层面去分析作为以刻意的谎言而存在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学说,而应该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考察作为总体性概念而存在的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在这里,曼海姆试图展示他所倡导的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路径。任何一个研究者,在进人这个路径时,都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带有价值预设的立场,并不一定就比自己对立的价值立场更高明。
从这些不同的立场中,他总结出了一个由各路观点综合而成的社会学问题:在认为政治科学因受观点立场的直接影响,因而似乎导致了政治科学的不可能时,“恰恰是在困难变得最明显的这一点上,我们达到了转折点”。……正由于相互对立的观点和立场的呈现,才使作为一门科学的政治学成为可能,因为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立场给了我们实现包含整个政治领域的可能,因为只有这个多元的立场给了人们全局的视野。在这个判断之下,再次看到了曼海姆本人的立场:正视和理解各种观点背后的价值判断而非回避价值判断,以求更准确和全面地对事物的理解。
曼海姆经常评论,思想受环境条件限制的性质,既是真理的源泉又是真理的局限。他认为有发展意识形态理论自我批判的需要。而他把意识形态概念扩展到一般的总体表达,很大程度上是对卢卡奇关于“无产阶级立场奠的教条式实体化的反动。”曼海姆曾经宣布“任何时代的任何政党的思想都有意识形态的特征”。他认为,无所不包的意识形态概念会弱化真实意识和虚假意识之间的所有关键性差异。曼海姆持这一观点的意图是何意,且不论。但他已做出了先验性的断言:所有知识都是有视角的,因而是意识形态的,并以此先验性断言取代了对知识的真理内容的实质性评价。
所谓乌托邦是指“往往产生改变现行秩序活动的那些思想体系”。曼海姆说:“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来自政治冲突的一个发现,即统治集团可以在思维中变得如此强烈地把利益与形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以致它们不再能看清楚某些事实,这些事实可以削弱他们的支配感。”“乌托邦”这一概念反映了政治斗争中相反的发现,即某些受压迫的群体在理智上如此强烈地对摧毁和改变特定的社会条件感兴趣,以致于他们自觉地在局势中仅仅看到那些否定它的因素。
与“意识形态”相比,乌托邦遵循一种未来逻辑,一种可能性演绎必然性的逻辑。因此它的表达方式是理性的,而它的萌生点却常常是非理性的向往与假想。而且乌托邦必然是以突破集体潜意识、突破个人思维定势、突破原有的社会规范的个体的思维成果来启动的。而且,由于意识形态是一种纯粹在场的形式,包括理性的在场、社会的在场和权力的在场,所以乌托邦只能是于在场的包围之中以不在场的形式建构自己。它天生的弱小就决定了它只能是内在地武装自己。
曼海姆始终强调他是在一种相对的意义上使用“乌托邦”这个术语的,而且力图使它的含义最为广泛。“它不以某种‘实在本身’作为出发点,而以某种具体的、从历史角度和社会角度得到决定的、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之中的现实为出发点,所以它力图把现实所具有的动态特征考虑在内。”他希望把他的“乌托邦”理论建基于“某个既定时期的历史转化和社会转化所具有的、具体的丰富性”之上,希望“把那使鸟托邦的发展与某种现存秩序的发展联系起来的、活生生的原则挑选出来”,以最终呈现出一种“乌托邦”与现存秩序之间的动态、综合、辩证的关系。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一书可称为知识社会学的经典名著。曼海姆是知识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他于1929年完成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从而奠定了他在意识形态问题研究领域不可忽视的地位。
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1893-1947),德裔社会学家,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述有:《知识社会学问题》(1925)、《保守主义》(1928)、《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929)等。
本书是商务印书馆2014年7月出版,译者是李步楼、尚伟、祁阿红、朱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