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华(南开)
著作论集
1.《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年,主编。
2.《中国环境通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9年,独著。2021年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评选2019年度史学前沿五部重要著作之一,同年获天津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
3.《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增订版)生活读书生活三联书店2018年,独著。
4.《人竹共生的环境与文明》,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三联书店2013年,独著。
5.《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论文集)第2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年,主编。
6.《中国史新论·生活与文化分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3年,作者之一。
7.《徘徊在人与自然之间:中国生态环境史探索》,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独著。
8.《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主编。
9.《中国家庭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人民出版社《人民联盟文库》2013年再版,第一卷作者。2009年获全国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图书奖),2009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外译丛书》。
10.《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论文集),三联书店2007年,主编。
11.《中国学术史》,张国刚、乔治忠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参编,撰写第三章)。
12.《兴亡明鉴录》,学习出版社2001年,主要作者之一。
13.《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独著。
14.《大地的乐意――中国古代农业》,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合著,第一作者。
15.《民国时期的农业》,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1994年,合著,第二作者。
论文(含学术短论、评述、访谈和翻译等)
1. 《关于中国近代环境史研究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2期,《北京日报》理论版2022年5月23日转载。
2. 跨越“两种文化”鸿沟——环境史的学术图谋和实现路径,《学术研究》202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要。
3. 《环境史学本质上是致用之学》,《历史评论》2020年第3期。
4. 品味“他乡之水”——沃斯特《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收入夏明方等主编:《灾害与历史》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20年8月。
5. 迷魅与祛魅——《自然》《科学》上的中国史,《澳门理工学报》2020年第3期。
6. “盲人摸象”的隐喻:浅议环境史的整体性,《史学集刊》2020年第2期,《新华文摘》2020年第11期转载。
7. 思想与行动的距离——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观,《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收入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成果要报提交有关部门。
8. 中国环境史研究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提供资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13日第6版。
9. 历史学家为何关心生态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环境史学理论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历史文摘》摘要。
10.学名•义理•骨架——中国特色环境史学理思考之一,《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9期。
11.用历史理性之光烛照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杂志专访),《环境教育》2019年第12期。
12.以生命为中心展开历史思考——王利华漫谈中国环境史研究(高森专访),《历史教学》2019年第12期(下半月刊)。
13.历史视野中的生态文明,收入《美丽中国:新中国70年70人论生态文明建设》下册,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9年版。
14.“山泽之利”和“林泉之乐”:中古地主庄园问题再探讨,收入《中国区域文化研究》(第1辑·创刊号)2019年。
15.“资源”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第4期。
16.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生态文化,《人民日报·理论版》(大家手笔)2018/8/2/7,《南方日报》等8家报纸转载,约200家中央地方网络媒体转载。
17.探索一带一路上的历史生态关联,《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7/10/2。
18.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人民日报·理论版》(大家手笔)2017/6/21,《甘肃日报》(2017/6/23)《贵州日报》(2017/7/12)摘录;《太行日报》2017/8/15转载,数十家中央和地方网络媒体转载。
19.环境史研究的时代担当,《人民日报·学术版》2016/04/11,该报副主编批示表扬,中央和地方数十家网络媒体转载。
20.环境史观,要极端还是理性?《中国生态文明》2016年第2期。
21.如何历史地认识环境问题?(下),《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16年第4期。
22.如何历史地认识环境问题?(上),《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16年第3期。
23.Listening to bamboo: the Chinese literati's attitude and behavior toward the sounds of nature in the premodern era(听竹:近代之前中国士人对自然声响的行为和态度), in Local Rea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 pp.1-26, Edited by Ts'ui-jung Liu, Published by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London and New York, 2016.
24.环境胁迫与社会应对——论古代南方城市房屋建筑材料的变迁,夏明方等主编:《生态史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16年5月。
25.全球史与环境史的交集,钞晓鸿主编:《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6.《环境与民俗-武安传统物质生产研究》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27.追寻吾土吾民的生命足迹——浅谈中国环境史的“问题”和“主义”,《历史教学》2015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5年第9期转载。
28.伊懋可(Mark Elvin)《大象的撤退——一部中国环境史》中译本序言,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
29.马立博(Robert Marks)《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中译本序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版。
30.《月令》中的自然节律与社会节奏,《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31.如何历史地认识当今环境问题?《中国环境报》2014/5/12。
32.生态史的事实发掘与事实判断,《历史研究》2013年第3期。
33.Book Review, Robert B. Marks, China: Its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Environment and History,(SSCI)Vol.19, No.3, Aug.2013。
34.从环境史研究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知”与“行”,《人民日报·理论版》,2013/10/27,原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批转环境保护部门参考学习,《生态经济通讯》(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14年第1期转载,收入《人民日报》理论部编:《人民日报理论著述年编2013》,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
35.生态文明: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抉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5/3。
36.古代《竹谱》三种考证与评介,《中国农史》2012年第4期。
37.中国环境史学的发展前景和当前任务,《人民日报·理论版》2012/10/11,原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批转环境保护部门参考学习。
38.食为政首:历史的经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4/23,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转载。
39.经济转型时期的资源危机与社会对策――对先秦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重新评说,《清华学报》,2011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转载。
40. 在“吾土”“吾民”历史思考中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1/06。
41.《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序。《学术研究》杂志社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
42.历史教育要调治两种矛盾,《人民日报》2011/12/2。
43.“生态认知系统”的概念及其环境史学意义,《鄱阳湖学刊》2010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1期转载。
44.环境史将给我们带来些什么?《清华历史讲堂》(三编),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年。
45.中国如何走向低碳生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4 /29,《浙江日报》、《贵阳日报》转载。
46.求故实之新知——环境史研究的旨趣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1/07。
47.环境史视野下的自然物种人格化――论竹子与古代士人的心灵交契,《学术月刊》2010年第5期。
48.学术人生在摸索和坚持中前行(采访人:曹牧),《学术月刊》2010年第12期。
49.《桃花源记》的社会-生态史意义,《中国文化与环境》第一辑,2010年8月。
50.浅议中国环境史学建构问题,《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收入《〈历史研究〉六十年论文选编》。
51.全球学术版图上的中国环境史研究,《南开学报》2010年第1期。
52.区域开发与环境变迁历史的多维观察——评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53.“三才”理论: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转载。
54.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北内河航运与军事活动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第1期转载。
55.历史坐标上的生态文明,《南开学报》2008年5期,《光明日报》摘录。
56.端午风俗中的人与自然—基于社会生态史的新考察,《南开学报》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2008年第7期摘要,《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光明日报·史学版》、《文摘报·学林漫步》摘要。
57.环境史作为一种新史学,《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学术月刊》等评选2008年中国十大学术热点问题的主要参考论文之一。
58.“生态-社会史研究圆桌会议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转载。
59.上古生态环境史研究与传世文献利用,《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5期
60.中古华北水资源状况的初步考察,《南开学报》2007年第3期。
61.江河湖泊的休养生息:历史学者的解读和期盼,《环境保护》2007年第7期(B辑)。
62.社会史研究的现代视野——从环境史研究的跨学科谈起,《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5期。
63.生态环境史的学术界域与学科定位,《学术研究》2006年第9期,2006年十大学术热点问题评选主要参考论文之一。
64.中国生态史学的思想框架与研究理路,《南开学报》2006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3期转载。
65.《南开学报》“环境史研究专栏”(2006-2013年,共10期)“主持者言”。
66.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天津社会科学》2006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6年第4期转载。
67.文化与环境互动作用下的中古经济与地理变迁,《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5年第5期转载。
68.古代华北水力加工兴衰的水环境背景,《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69.中国中古茶文化的展开――关剑平著《茶与中国文化》评介,《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五卷,商务印书馆,2005年。
70.周秦社会变迁与“友”的衍化,《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71.三至九世纪华北地区的水环境,《大东文化研究》(韩国),2003年。
72.关于桃花源所在地的争论——兼述中古豫西地区的生态环境,《史林》(韩国)第18辑(2002)。
73.中古华北的鹿类动物与生态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曾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2002年第8期摘要。
74.中国家庭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3年第2期转载。
75.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1年第6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76.思想、社会、家庭的历史互动(与张分田合作),《历史教学》2001年第7期。
77.思想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与张分田合作),《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3期转载。
78.中国中古社会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1年第4期转载。
79.中古时期的乳品生产与消费,《中国农史》2000年第4期。
80.农业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81.历史研究需要理论思维(上、下篇),《光明日报·理论版》2000/02/18、2000/02/25。
82.认识中国社会的历史特性,《人民日报·理论版》2000/01/17。
83.黎虎《汉唐饮食文化》(书评),《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84.《社会生态史:一个新的研究框架》,《社会史研究通讯》2000年第3期。
85.中古北方地区的水环境与渔业生产,《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4期。
86.魏晋—隋唐时期北方地区的果品生产与加工,《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
88.中古北方地区的饮料,《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89.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意蕴及其生衍背景(与张国刚合作),收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
90.“照田蚕”探析,《中国农史》1997年第3期。
91.竹筒与连车,《农业考古》1997年第1期。
92.潘译(许倬云著)《汉代农业序论》恳谈(附校正译文),《农业考古》1997年第1期。
93.古代江南历史名茶繁荣发展原因试析,《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
94.吴地农业文化,收入王友三主编:《吴文化史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5.唐宋以来江南农业巫术述论,《中国农史》1996年第4期。
97.略述中国古代的竹笋开发,《中国农史》1993年第2期。
98.范成大诗所见之吴中农业习俗,《中国农史》1995年第2期。
99.《广志》辑校(一)果品部分,《中国农史》1994年第4期。
100.略述中国古代的竹笋开发,《中国农史》1993年第2期。
101.从《竹谱》看中国古代对竹子的开发利用(署名王乾) ,《古今农业》1993年第3期。
102.古代江南蚕俗述略,《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转载。
103.早期中国社会的犬文化,《农业考古》1992年第3期。
104.历史上亚洲季风区再生稻栽培(译),《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
105.人口压力与农业起源(译),《农业考古》1990年第2期。
106.文化进化与农业的起源和传播(译),《古今农业》1990年第1期。
107.农业文化——农史研究的新视野,《中国农史》1989年第1期。
108.竹子与中国文化,《文史知识》1988年第10期。
109.《竹谱》与中国早期的竹文化(署名王乾),《古今农业》198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