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大地行(之一:安阳)
引子:
一天,M自言自语,又有点像在提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出游啊?
我一听,悲愤交加:别问我这个问题!
M噗呲一笑:好像也没耽误你啊?
我一听,不禁也有点好笑。是啊,我依旧出行了,就这么回事。
——————————————————————
“燕赵”之地,指现在北京、天津、辽宁以及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南部、朝鲜大同江北部的燕赵周边部分地区。
刚开始,我是把山西列为重头戏,都不知几次把山西拿起又放下了,这次依旧,还是放下了。

安阳殷墟遗址 李济的《安阳》,我看了个寂寞。后来找到一本《甲骨文是什么》,总算知道甲骨文是什么了。我的读后感是:甲骨文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份!
大家都知道夏朝是存在的,但算不算中华文明就有争议,因为学术界公认:文字是判断文明与否的标志之一,但至今尚未发现夏朝文字。
甲骨文被解读之前,人们对商代文明一样心存怀疑。直至甲骨文成功解读,商文大白下大。
“如果国宝会说话”,我脑海里那位甲骨文宝宝急都急死了:本文一直在这里啊,可你们只知道挖我、吃我、磨我、熬我,睁大眼睛仔细看我哇!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夏代甲骨文的出现。“任何一种古代文明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毕竟那么成熟的范式、文字、内容,不可能是商代的腾空出现,它一定承上而来。
夏文明一定存在,只是还未发现而已。想到它们就在某个地方待着,就是件很幸福的事。这就是地大物博、家里有矿吧?
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欧美对东方、非洲等文明古国一直垂涎欲滴、趋之若鹜。
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向往历史、文化等老东西,而他们缺的正是这个,偏偏又有钱、枪炮、话语权,自然就放眼世界了。
刘鹗、罗振玉时代,中国还没考古这门专业。殷墟最初的正式发掘,也还是在美国财阀资助下才展开,等梁思永、李济等人学成回国后加入,中国才开始了自己的考古。
目前,国内外现存甲骨15万余片,可以确定的甲骨文单字超过4000个,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文字2000个左右,可见商代的文化已经非常发达。

殷墟,我来了!其实我想多了,展览的甲骨不过百十来片,我还以为可以看到一摞一摞的呢!

一片甲骨文形成的基本步骤:1、先在龟甲上刻好要占卜的内容;2、在背面用火烧出一排排孔洞,烧时发出卟卟声,故名“占卜”;3、灼烧后龟板的正面出现裂纹;4、商王根据裂纹解读上天给予的答复;4、将神谕刻在龟板上。


龟板上的文字其实既细又小,挤在一块,咋一看,不觉得有什么书法美,再放大看每一个字,又很有意思。


这个人脸模型很有意思。模子是石材,向内挖空,看上去是一位很man的那人,但用石膏倒出来的却是一位典型的劳动女性。林西莉在她的《汉字王国》中说,殷墟发掘出来后,这件人脸模型就摆在桌上,她觉得很有意思,拿来把玩。后来回到瑞典,她将人脸照片放在书桌上,写作时与这张两千多年前的人脸互望,平添了不少想象。
我想,这位林西莉大小姐、大学者不知什么来头?困难时期想来中国就来了,想学什么就安排最好的大师,想去殷墟就去殷墟,还亲临发掘现场,有点不可思议。

出得甲骨文馆,往妇好墓方向走去,沿途很多祭祀坑,我们像提前过万圣节。光天化日之下,一具具骷髅,手持棍棒、斧子,就差个黑披风了!很难相信,就让这些几千年前的尸骨暴露在烈日下,仅隔一层玻璃,里面都长草了。这是文物吗?我怀疑是水泥浇筑的。
从宫殿区去陵墓区,有免费中巴。我们享受了专车接送待遇,哈哈哈,偌大一辆面包车,就我们两人。司机师傅快马加鞭,一路狂奔。沿途见围蔽施工,问建啥?新博物馆!因为太多宝贝都放在库房里,没法展出,现在还在挖!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殷墟博物馆,典型20年前的设计和布置,完全没有凸显出甲骨文应有的伟大地位。
看罢司母戊大方鼎出土的陵墓,司机在门口等我们,一阵风又把我们拉回原处。
袁林 袁林,其实是袁陵——袁世凯的陵墓。看罢袁林,觉得袁世凯真人生赢家啊!
活着炙手可热,保皇派、军阀、国民党...... 哪哪都需要他,离开他还不行,孙中山这么辛苦闹个辛亥革命,还要把革命成果——大总统位置——请他来坐。
最后想当皇帝了,也确实当了83天。只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如果放在汉、魏晋,不就成了?
生前是非成败也就罢了,关键在他死后,还能享受帝制陵墓、移灵、下葬...... 一样没拉下!
想想,那么多皇帝的陵墓,建好后又躲又藏的,埋地下千百年,不见天日,早弄得乌七八糟,不堪入目。眼前这袁世凯陵墓之格局、格调、气派,真是令人啧啧称奇!





袁林前还有一片宽阔、长长的甬道。如此制式完整、保存完好的陵墓,如果不告诉他的主人是谁,谁猜得到是袁世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