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百世”or“骂名千载”——英雄桓温
我对历史的最高兴趣就是乱,越乱越有趣,越乱越有故事,越乱越见情义。从夏朝至今日,我最喜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因为够乱且有趣的人多。在魏晋南北朝众多的历史人物中,其中我最喜欢桓温。 彼时东晋政坛,波谲云诡,几波乱政,虽人心未散,元气未伤,有江南丰腴的物产积累势力。但文人雅士居多,文武兼备者难求。因此桓温如同天降紫微星般的杀出来了,那可真是“杀”出来的,桓温佯装成素衣白衫的吊客手刃仇人三子于其灵堂之上,至孝猛毅又刚烈可怕。初读他的故事觉得他真是鲜衣怒马少年郎啊!而这位少年郎后来娶了皇帝的南康长公主为妻。升迁之路,一帆风顺,兴兵伐蜀,一战平灭,威名大震,此时他不过而立之年。后来,漫长的岁月里,我继续读他的故事,便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三次北伐”,这种困境如同读三国时诸葛亮的北伐,信得过又恨不公。桓温遇到的困境和老丞相是一样的,中原未定,内里君臣猜忌,世族斗争,成败得失都不过一念之间。以过来人的上帝视角去揣度他的心境,我未可知晓许多,但终究他不在是18岁的少年,孑然一身,消磨了他曾经拼死一搏的勇气,多了“持重”之心,未有远谋。有人说他此时想的是篡权当帝,我不这么认为,一个对着柳树慨然流涕言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人,一个对空谈误国深恶痛疾的人,一个北望中原叹息“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的人。脑袋里想的定是关中耄耋垂泣之音吧!后来他的故事并与我另一位喜爱的历史人物曹操的历史轨迹重合在一起。大权在握的他也有了“非分”之想。将军有异想,内部不齐心。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英雄终究霸业难竟。我也不知道喜欢这种历史人物什么,但就是在史书中多有偏爱。大概是“无完人”情节作祟,大概是英雄大夜不成的愁绪,大概是那个白衣少年的赤子之心。往事随风,黄沙蔓菁,英雄桓温既没有“流芳百世”亦没有“骂名千载”,只有烟消云散,人死树枯。其实能够在史书上留有一笔,已是非同凡人。流芳百世也好,骂名千载也罢,不过是后人对其一生的闲言碎语。去南京的乌衣巷,想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想起王、谢麾下的北府军;想起北府军里成长崛起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想起刘裕日后的江左“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啊!历史的车轮将永远向前:前人如此,桓温如此,后人如此。 刀光剑影转瞬逝,征缴讨伐终有散。历史上的华夏大陆总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几千年光阴如流水一般记录于纸上,扭曲于唱本人之口,或者埋葬在未来人之心。当春风向他们迎面吹来,些许的仪式感不足以满足所有人;当夏日的热浪滚滚而来,选择直面的人往往迫不得已;当第一片叶子知秋而落,见谁悟谁的情绪开始争论不休;当白色的太阳不再温暖大地,准备的蠢蠢欲动,未准备的弃之不可惜。故事是死的,人是活的。天地是不变的,人是变的。多么生动的人,多么奇妙的人。 桓温是英雄吗?我想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