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和《禅者的初心》读后感
一次和天二约饭,可能又是我思绪比较纷扰的时候,他看出我的不安,告诉我,其实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重要的是在当下。他问,现在你有好好呆着这个空间里和我对话吗?
天二的话多少让我觉得有点玄乎,随后他说最近在看一本书叫《当下的力量》,我很好奇,向他要了豆瓣链接,他将《禅者的初心》一起发给了我,说他感觉两本书讲的是一会儿事。看完《当下的力量》以后,我完全理解了为什么会在那次的聊天中说了那样的话。
- 《当下的力量》
之前多多少少也接触过“spiritual teacher/mentor”一类的词,但是看《当下的力量》一本书是第一次实实在在地接触这个概念。翻开书页以前,我对书本的预期大概停留在“个人成长”类图书的范畴,开始了读了以后,却发现了里面时不时透露出的的“神秘主义”意味,以及天二对我讲话时散发出来“玄乎”的感觉。但不得不说,书的开篇直击我的痛点,指出了我非常想要摆脱的状态。
You are not your mind
指出真正的“自己”并不是我们脑袋里面思考的具体内容,因为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倾听”我们大脑思考的内容,很多时候它们是杂乱无章并且不受我们控制的,这种时候我们就会被我们的思维所掌控。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一个例子,说我们在路上看到自言自语的精神病人大多觉得很可怕,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一样——只是我们没有把脑海里的想法说出声而已。
针对这个问题,书里给出的具体建议是这样:
- 对于自己的思考有所意识,找到其中的存在的模式,不要分析,而是做一个自己思维的观察者,这样才不会被自己的思想控制,这十分接近冥想的状态;
- 处理情绪同理,当你感受到自己产生情绪的时候,要提醒自己观察体内发生了什么,情绪不会消失,但是这样你就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let it be。
基本上这就是我阅读的时候能够抓住的书的核心内容了,在第一章就讲得很清楚了,所以当我继续读下去会觉得后面读起来很疲累,感觉作者在反反复复说同样的内容,而且对于别人的提问,他的回答大多是“这是事实”、“你不要去思考这个”、“只有当下,关注当下”。这样的回答是很难说服人的,但最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以后,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书的后半段读起来这么费劲了,因为在超出了作者可以直接给予建议的“经验”的部分,他想要讲述的内容就掉入了类似于禅宗里面“不可说”的部分了,在这一点上《禅者的初心》作出了补充。
- 《禅者的初心》
相比《当下的力量》,《禅者的初心》好读多了。书的内容是曹洞宗铃木禅师在加州讲禅的语录。铃木禅师的语言非常的质朴同时穿插很多比喻,传达的内容也很简单,“只管坐禅就是了”。之所以说《禅者的初心》在“不可说”的部分上作出了补充,是因为我认为更近一层次的内容是无法再用语言言说了,去“做”、“体会”、“感悟”才能到达,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铃木禅师说“只管坐禅”以及无论你在做任何事情都是在坐禅吧。
- 《中国哲学简史》
不知道是机缘巧合还是互相作用,看完这两本书之后我紧接着开始看了书架上放了很久的《中国哲学简史》。在今天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中国哲学简史》帮我梳理了很多读前两本书时遇到的困惑,而且意外地,在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回顾了《当下的力量》的一些阅读感受,也让我理解了《中国哲学简史》里面提到的哲学多多少少都会落入“神秘主义”这个意思。灵修也好,禅宗也好,哲学也好,最后都是要回到关于“形而上”的讨论的,尽管形式可能不太一样。
总而言之,我认为《当下的力量》和《禅者的初心》都很好地教会了我学会接受、观察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性修养的过程。
*摘抄
《The Power of Now》
p.133
“Being the knowing” rather than “being the reaction” and the judge.
- Enlightened Relationships
p.141
Do not use the pain-body to give you an identity. Use it for enlightenment.
这句话来自Dissolving the collective female pain-body的讨论,解释女性往往很容易有传承于集体记忆的痛苦,但作者建议大家不要被受害者姿态束缚,而是将之作为启发。这段话让我想起了现在很热的女权话题,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并不喜欢一些女权主义者摆出来的充满戾气或是抱怨的状态。
《禅者的初心》
庐山烟雨浙江潮,味道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 苏轼
p.128
关于沟通
听别人说话时,要把自己的所有的成见与主观意见摆在一边,只是聆听对方说话并观察他说话的方式,不可以有太多对与错、善与恶的价值判断。我们应该只是聆听和接纳,这才是我们与人沟通的正确方式。
另一种危险时拘泥于言词的表面意义。要是你不能了解师父言词的真义,很容易就会被自己的主观意见所蒙蔽,或是被某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所蒙蔽,你只会把师父的词当成字词,而没有了解字词背后的精神,这一类危险经常存在。
*名词解析 (摘自维基百科)
神秘主义(英语:Mysticism),也有较模糊的称为密契主义,包涵人类与神明或某种超自然力量结合为一的各种形式、经验、体验,并且强调这是一切宗教共有的现象。神秘主义者的基本信条是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或隐藏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通过特殊教育或者宗教仪式获得。神秘主义的两大特征:
- 形而上力量或日常生活不可遇的神奇事件,是存在的。
- 这种力量或事件可透过某种人为方式让人亲身体验。
Mysticism is popularly known as any kind of ecstasy or 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which is given a religious or spiritual meaning,[web 1] but may refer to becoming one with God or the Absolute.[1][2] It also refers to the attainment of insight in ultimate or hidden truths, and to human transformation supported by various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web 2]
灵性(英语:spirituality),综合学术与宗教解释为“个人在各种相处关系中达到平衡的最佳状态”,类似儒学《易传》、《中庸》所说的感通、中和(和谐)、诚等身心状态。而这些周遭关系包含了本身个体、自然环境、神、他人等。虽说学术界多有探讨该平衡关系,也多有对于灵性引申为个人生命意义的完整认知探讨,但是一般说来,宗教信仰仍是灵性探讨的主要内容,而讲求灵性平衡及和谐的场合,也多与宗教事务相关。简言之,今多数宗教都自诩可成就灵性平衡的信仰及实践系统。
Traditionally, spirituality referred to a religious process of re-formation which "aims to recover the original shape of man",[note 2] oriented at "the image of God"[4][5] as exemplified by the founders and sacred texts of the religions of the world. The term was used within early Christianity to refer to a life oriented toward the Holy Spirit[6] and broadened during the Late Middle Ages to include mental aspects of life.[7]
In modern times, the term both spread to other religious traditions[8] and broadened to refer to a wider range of experience, including a range of esoteric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Modern usages tend to refer to a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a sacred dimension[9] and the "deepest values and meanings by which people live",[10][11] often in a context separate from organized religious institutions.[6] This may involve belief in a supernatural realm beyond the ordinarily observable world,[12] personal growth,[13] a quest for an ultimate or sacred meaning,[14] religious experience,[15] or an encounter with one's own "inner dimension".[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