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誌 | 當我們談論日本時,不妨先沉靜片刻......
編按:白洲正子(1910-1998),日本現代隨筆家。白洲正子本姓樺山,婚後隨夫改姓白洲。白洲正子身為“貴人”階級,卻沉醉於東奔西走,到日本各地的山海部落去探尋民俗事象,並以其作為民俗學者獨到的洞察力、審美觀和知識見解,創造了一種意蘊深沉的文字風格。曾二度獲得日本讀賣文學賞。
本期《讀書雜誌》,曾留學日本並於日本文化和文學有深刻觀察的孫海玉小姐,以白洲正子《かくれ里》(中譯《尋隱日本》)為中心,帶領我們一同尋蹤這位日本作家的思想歷程與腳下的土地,一窺日本文化傳統中“雅”“俗”同源的美學內核。
本文作者:孫海玉,編輯、出版人、書業管理者,曾於中國內地、香港與歐美的出版機構工作。曾出版翻譯作品,其中《愛的歷史》榮獲2015年度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津獎」。最新譯作為《我的香港小旅行》(日譯中)。並有日本文化觀察相關文章刊於報章。
一、
《藝術新潮》月刊1969年1月號,與往期一樣,薈萃著當時最活躍與高產的一批作家、藝術家以及文化評論家。這份創刊於1950年的藝術雜誌,屬於新潮社的「月刊」系列,早期以向日本社會介紹西方藝術為主旨,隨著經濟崛起,擺脫了戰爭陰霾的戰後藝術家群體開始積極思索與實踐日本藝術,《藝術新潮》成為他們發表思想的主要刊物之一。

1969年1月這一期的專欄中,刊出了白洲正子以「かくれ里」為名的系列遊記第一篇,這是她探訪近畿地區旅程的開端,雖然她稱不上是一位好的旅行者。她這樣描述自己:「每個月的外出採訪,相比於計劃中的目的地,我常繞去其他地點,那些地方著實有趣,但也因此很叫編輯頭疼。不過,好似能劇中的橋掛,歌舞伎中的花道,我覺得相比結果,那路途之中的風景富有魅力。人生也是這樣吧。」
白洲正子沉醉於這種散漫的旅途,為一睹保存於民間寺廟中的能劇面具,她經山野小道,途中偶遇古樹便下車研究一番;尋訪櫻之寺、石之寺,她思古直至遠山變為剪影,只好摸黑下山;歸隱人整飭的草藥園,瓷藝家愜意的山居歲月,她樂在其中,更遙想與追憶曾經在此留下痕跡的歷史人物。與她同行的是月刊編輯山崎省三,山崎在旅途中拍攝了大量照片,這些寫實風格的照片與白洲正子糅合遊記、考古、人物訪談、民間傳說的文體,形成了一種韻律深沉的遊記風格,即是後來廣受稱頌的白洲正子式隨筆。
從地理位置上,近畿地區位於日本中部,儘管區內有天下名城級別的京都、奈良,有水面遼闊如海的第一大湖琵琶湖,卻難稱其為觀光名所。因為多崇山峻嶺,加上山間河流縱橫蜿蜒,此地給人以幽深神秘之感。位於地區中央的吉野山歷史上曾接納避難皇族,山間星羅棋佈的寺廟、神社、山民的聚落,交織出一個神、佛、人與自然共存的地方。白洲正子稱這樣的地方為隱莊。在她之前,谷崎潤一郎(1886-1965)等名作家曾到訪此地,留下尋訪隱秘之所的優美文字,但她的起心與立意並非文學性的,她試圖澄清的是日本美學標準之所在。
二、
白洲正子的美學探尋初期,民藝運動正濫觴於日本。哲學家柳宗悅(1889-1961)與陶藝家濱田庄司、河井寬次郎等有感於從西方引進機械化的複製生產對日本傳統工藝帶來的危機,通過推崇朝鮮的李朝民器,提拔民間工藝的地位,賦予民間器物以觀賞價值。柳宗悅認為美的方向盡在與生活的融合中,這個理論的確極大地鼓勵了地方工藝,但在民藝潮席捲之下,全國各地的匠人們拋棄了在地的原料、傳統與工藝,扎堆生產符合民藝審美的器具,一時間全國上下到處流通的都是所謂民藝範兒卻缺少個性的用品。
白洲正子最初也為民藝的理念所傾倒,但她很快地省思於民藝運動的排他性,在1955年發表的《我的藝術家探訪記》一文中,她如此質疑:「舉例來說,這裏有一個叫做井戶茶碗的器物。正如柳宗悅先生經常寫到的,這是朝鮮農民過去使用的一種飯碗,是利休在眾多平庸茶碗中首先發現了它。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朝鮮農民的藝術整體上是好的,而是利休的眼光好。說得極端一點,井戶茶碗與朝鮮農民沒有關係。」
美,無關乎高級古董或民間用具,區分二者的不是價值高低,而是器物呈現的形態之美,而這種形態之美是切實存在的,它不應被虛無化,更要警惕的是器物不因其來自民間而具有超越性的美。民藝運動的初衷是呈現彰顯民間工藝的美學價值,隨著它發展成為一場運動,這場運動發展為一股裹挾一切的潮流,以至於之後的很多年間,要找到質疑的文章都頗費工夫。在此背景下,白洲正子的這一番提醒更顯得難能可貴。
三、
如果民藝未能代表日本的美學內核,那是什麼呢?白洲正子轉向那些鮮少人知的隱匿村莊。她行走於其間的,新綠的山野,無人的河谷,沉默的巨石與孤島,山嶺深處的寺廟與佛像,這些靜態的畫面,卻翻騰著歷史的跌宕。廢黜的皇族,失寵的武士,求道的僧侶,苦役的行者,失愛的情侶,流亡的詩人,這塊土地是失意者的庇護所。
遙想松尾芭蕉在《奧之細道》中的記錄,尋訪偏遠之所的傳統可歸為日本專有。在成為大眾遊樂之前,旅行是以壯遊、朝聖、漫遊的形式展開的,發軔於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款壯遊(grand tour),是少年人透過行萬里路完成的成人禮。朝聖者行走在以宗教意義的地點串聯而成的道路上,期待被洗滌與救贖。而漫遊者(Flaneur)在城市邊緣的無目的浪蕩,最終表現為對現代文明的刻意疏離與反叛。1927年,日本民俗學家柳田國男(1875-1962)精準地區分了「旅」(たび)與 「旅行」(りょこう)的不同,他將自由性、帶有一定的苦役以及從行走中學習提煉為「旅」的精神性,以此區分於觀光性質的旅行。

尋覓隱世之所的緩慢之「旅」在比計劃延誤的1970年12月進入終章,白洲正子將收尾的筆觸投射於吉野山的苦行者,苦行者要挑戰的千日回峰被稱為世間最艱難的修行之一,他們用腳步丈量著日本佔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山地,那一片自然與人相處的世界,數不清的神社與寺廟,氤氳林間的晨曦與霧靄,蒼勁老樹上綻放的柔嫩櫻花,正是日本的原風景。 白洲在《かくれ里》中清楚地表明,日本的文化是不同的東西整合而成的美。這不是說每一個東西不完美,而是說它們在某種機緣下殘存、聚集在一起,組成一個整體的世界。這個世界是歷史與風土、人與自然、神靈與佛源的交織,是彼岸與此岸之間的迷離。這正是白洲想留住的日本之美。留住之際,如手中握沙,如新幹線從遠方飛馳而過的隱喻之意,它們正隨著時間流逝,如同日本之哀愁。 後人以目利き(懂得鑒赏的人)稱許白洲正子。出身於貴族,13歲學習能劇,17歲留學美國,文化交融給予她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讓她懂得以最樸素的文字描述在眼前展開的美。她以扎實的日本古典知識,不帶虛飾地描寫日本的原風景,探索日本人的精神故鄉,創造出書寫日本風景的風範。 1998年,白洲正子在東京過世。1999年12月號《藝術新潮》創刊600期紀念特輯全部給了白洲正子。2002年,新潮社出版《白洲正子全集》14卷+別卷,完整呈現了她畢生對日本美學的追索與記錄。

今日再讀白洲正子的經典名篇,可反思當我們談論日本美學時,我們該談論些什麼。是侘寂、陰翳的極端簡化,還是櫻花、枯山水的過分視覺化,抑或是以民藝作為生活美學背後的唯一精神動力?如果以此滿足於美學尋蹤,則未免失於思維懶惰,再難潛入日本美學的深刻之處。當我們談論日本時,不妨先沉靜片刻,認識白洲正子筆下的那塊土地,那些隱藏在故事之外的沉默。自此,我們可將旅行作為預備,當內心準備好了,那片景色才將向我們真正打開。
本文節選自《讀書雜誌(第五期)》,原標題為:<心的風景—— 《かくれ里》與白洲正子的日本探尋>,更多內容,詳見原書:

京東: 《预售 读书杂志 第5期 港台原版 香港三联书店》【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jd.com)
《讀書雜誌(第五期)》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50914
2022年10月
電子書購買鏈接:
http://books.google.com/books/about?id=pMmZEAAAQBAJ
《讀書雜誌》是由香港三聯書店創辦的一本文化季刊,內容由“文化焦點”“書人書事”“名家專欄”“共讀雙城”“出版人語”“書評”“閱讀前線”等欄目構成。
本期“文化焦點”主題為元宇宙與文藝創作,香港青年作家米哈為讀者梳理元宇宙與文藝創作的十個關鍵詞,並採訪涉獵元宇宙創作的三位新銳藝術家,分享元宇宙時代的創作心得以及對未來的思考。
“書人書事”本期致敬越南史、華僑史專家陳荊和先生,歷史學家牟潤孫先生,語言學家、出版家陳原先生和澳門南音說唱家吳詠梅博士。
“名家專欄”由雷鼎鳴、孫海玉、林沛理、馬華靈、蔡思行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和文化人撰文,分享各自的閱讀心得與對社會、人生的思考。
本期“共讀雙城”,設計師韓湛寧帶我們認識深圳本土研究和寫作者南兆旭先生。
“出版人語”,出版前輩李昕先生憶述陳樂民資中筠兩位先生與三聯的深厚書緣;港三聯資深編輯梁偉基與大家分享現今在香港做學術出版的心得。
本期“書評”為讀者朋友評介四本文史新書。
“閱讀前線”推介30本新近出版的好書,涵蓋香港、台灣、中國內地以及外文新書。
往期精彩

京東: 《预售读书杂志 第4期 港台原版 香港三联书店》【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jd.com)
《讀書雜誌(第四期)》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50372
2022年7月
電子書購買鏈接: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_8V6EAAAQBAJ
本期“文化焦點”主題是故宮文化,從故宮的創建歷程、香港與故宮的淵源、傳統與現代的連結等角度,暢談博大精深的故宮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
“書人書事”本期致敬錢鍾書先生、牟潤孫先生、唐德剛先生和張灝先生。
“名家專欄”由蔡思行、楊小彥、林沛理、尹昌龍等文化名家撰文,分享各自由書引發的人生思考。
本期“共讀雙城”欄目,鄭培凱教授撰文講述蘇東坡在嶺南的流放歲月。
“出版人語”,分別由三聯兩位不同時代的優秀編輯,分享他們編書背後的故事。
本期“書評”為讀者評介五本好書,涉及諸多學科領域。
“閱讀前線”推介24本新近出版的好書,巡禮2022香港書展。

京東: 《读书杂志 第二期 港台原版 香港三联书店》【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jd.com)
《讀書雜誌(第二期)》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620449321
2022年1月
電子書購買鏈接: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E8%AE%80%E6%9B%B8%E9%9B%9C%E8%AA%8C?id=MTJaEAAAQBAJ
本期「書人書事」陣容可謂豪華:有資中筠憶述與翻譯巨匠許淵沖之際會因緣,馬群林講述與李澤厚因出版結下的情誼,鄭培凱借重讀舊作追懷老師史景遷,馮偉才漫說《羅孚友朋書札》內外,楊天石回顧與傅高義共襄中日戰爭研究的歲月,汪家明懷想與林西莉的過從種種。
「名家專欄」邀得陳萬雄、林沛理、周佳榮、蔡思行、趙殿紅、郝雨凡六位,暢論其說。
「出版人語」由資深出版人曾協泰親撰,講述鮮為讀者了解的版權交易故事。
「書評」有李子建、黃培烽、馬華靈、黃宇翔、韓望喜五位,評述與教育理念、時代熱點、社會發展相關的五本好書。
「閱讀前線」仍為讀者帶來24本精選好書,面向廣泛,題材豐富。

京東: 《读书杂志 创刊号 Reading Magazine 港版 香港三联书店 李焯芬金耀基陈万雄推荐》【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jd.com)
《讀書雜誌(創刊號)》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48874
2021年7月
電子書購買鏈接:
香港乃中西交匯、華洋雜處之地。
創刊號的「文化焦點」欄目,聚焦中西文化在香港的碰撞。身兼文化學者和作者雙重身份的米哈,化身成學徒,將這個宏大的文化命題落實到衣食住行的日常四維,帶領讀者一窺香港亦中亦西、中西合璧的神妙之處。
本期「書人書事」,向影響時代的學人和文人致敬,有金耀基述楊振寧百歲人生,問學於冼玉儀的張圭陽探問漢學家柯文的中國路,認識戴天逾半世紀的黃子程關永圻對談,暢述其人其事,張學明梁秉中憶念余英時的新亞情緣。
「名家專欄」本期邀得陳萬雄、陳平原、鄭明仁、林沛理諸先生講述各自與書的情緣,更有鄭政恆深度評析香港文化博物常設展覽「瞧潮香港60+」。
「出版人語」則由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和香港商務印書館的兩位資深編輯,分享他們與好書相遇的幕後故事。
「書評」請唐睿、雷雨、曾瑞明、黃宇翔及黃杰華五位,為讀者評介五本好書。
「閱讀前線」推介新書24種,題材豐富多元,地跨兩岸三地,中英文書兼而有之。
—延伸閱讀—
◆讀書雜誌|楊振寧的百歲人生:記一位偉大科學家的心路歷程(節選)
◆讀書雜誌 | 香港文化名家趙廣超:我與故宮共度的無數個晨昏
◆「美國意識」與世紀性困惑—— 劉小楓《波士頓的長電郵》讀後
◆名家專欄 | 從 Plain Jane 到 Jane Austen
還可以在這裡追蹤我們:
今日頭條:@香港三聯
小紅書:@三聯Joint Publishing
微博:@三聯書店香港
公眾號:@香港三聯
B站:@香港三聯書店
Facebook:@三聯書店 Joint Publishing
Instagram:@jpbooks.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