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自己的“聂萨玛”
两个星期与《你也许找个人聊聊》的作者洛莉•戈特利布进行了时空的对话,心灵的共鸣,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于每天一个小时左右的心灵SPA回味无穷。
洛莉•戈特利布,1966年出生于洛杉矶,美国畅销作家,资深心理治疗师。
揭示我们共同的人性,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中找到每个人的“聂萨玛”,从而疗愈成长它。
作者从五个人的心路历程,讲述了怎样去面对自己的“聂萨玛”,又怎样成长、疗愈它。
1、否定自己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痛。但很多人却选择了对痛的反刍。而走不出痛苦。
很少一部分的人想去真正改变自己的痛苦,因为很多人没有力量能够真正的面对自己,他们会相信命运。
曾经荣格就说过,潜意识主宰着我们的行为,而很多人却把这称为命运。
书中20多岁的姑娘不停的否定自己。经受着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非常严重中的不配的感,在爱情中一次次的受挫。
人们都会启用无意式的防御机制而否定自己的一些行为,而不去面对真正的自我。
比如一个烟名,他感到胸闷气短,他会认为是天气的缘故,而不会去认识到是由于自己的抽烟而导致的。
2、产生愤怒的情绪
虽然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生活的痛苦,当真正去为痛苦负责的人却很少。
即使想改变自己的当下困境而选择了疗愈。而刚开始的咨询阶段。他们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多的去抱怨周围的人,愤怒周围的环境。
书中事业有成、自以为是,认为身边人都是蠢货的约翰就是一个愤怒的人。
人为什么会选择愤怒?因为不想让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把人推得远远的。不想让人看到她不堪的自己。
另外,要掩盖情绪,因为这些情绪自己也觉察不到。愤怒的背后有很多的无奈、害羞、孤独、后悔等情绪。
愤怒好像是洋葱最外面的一层。咨询师与来访者只能慢慢的去建立好关系。然后让来访者自己小心翼翼的一层一层。取剥开。
3、讨价还价摇摆期
爱因斯坦说过:在某一个意识层面上产生的问题,无法在同一个意识层面上得到解决。
曾经的熟悉模式、防御机制。让我们不想走出曾经的那种痛苦的模式。
书中69岁的老人瑞塔,她已经熟悉了自己的不被人爱、长时间自责的模式。但生活给了她美好。她在犹豫、她在摇摆。
一次次的与咨询师的探索,真正走出来的是自己。随着咨询室这个神奇的地方,在这个密封的空间有能量的流动,有人生的回忆,有美好的未来。一封封写给亲人的信,其实就是在疗愈自己。
即使到了70岁,你的心还是会像17岁时一样脆弱,容易受伤,充满渴望和激情。这些因素都依然在对你产生巨大的影响。
4、走向抑郁的难受期
每个人的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都会在关系中受伤。当我们在小时候的时候,如果父母没有教会了我们去修复亲密关系的本领。在成年以后遇到情感裂缝就会难受。甚至于有天塌下来的感觉,甚至走向了抑郁。
我们有些时候都是很脆弱的。也有退布的行为。不管有多么的成功,一路走来多么的艰辛。一不小心就会打回原形,甚至达到抑郁一蹶不振。
作者洛莉即使是咨询师,当她遇到难以接受的与男友分手,也会穿着睡衣不顾形象的来到工作室。
咨询师也有自己解决不了的人生课题,也需要找她的咨询师来让她走出人生的困惑。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像是一个鸡蛋,当我们脆弱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生鸡蛋,如果摔到在地上,蛋壳破了,蛋黄和蛋白四处飞溅。
当我们内心富足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全熟的鸡蛋。即使摔倒在地上,也不会完全破裂。不会把周围搞得一塌糊涂。
生鸡蛋走向熟鸡蛋也许是一个难受的阶段,但是任何凤凰都必须经历浴火才能够重生。
5、有勇气去面对接收
有勇气面对当下的一团糟,有勇气。去改变自己。
朱莉当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以后。他积极的面对,去鼓励自己。她虽然不拥有未来,当她却满意自己的过去,满意自己的当下,珍惜每分每秒。
来访者找咨询师,想让咨询师给灵丹妙药。但内心却又是排斥咨询师提出的任何建议。每个人都喜欢有自己的掌控权,话语权。而好的咨询师非常的清楚这一点,只是陪伴着来访者慢慢的去觉察,去帮助找来访者自己成长的方法。
我们如何改变?如何成长自己的“聂萨玛”。就像作者洛莉所说的:答案藏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但我更想说的是:答案藏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中。
书中讲述了五个人的成长历程。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好故事,每个人都会有收获。付出多少?收获多少?
更重要的是,你也能够收获很多。因为你既不是来访者,也不是咨询师,但你可以借助他们做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