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未来 - 何谓“有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
万维钢在高手中提到: “马克思生活在工业革命早期,那是一个大机器、大工厂时代,普通人无非是吃饭干活,谈不上什么创造性,劳动都是”无差别“的。可是如今这个时代早就变了,按固定套路干活、无差别的劳动工作,早晚都会被机器人取代。”
接着他举了专栏作家的例子,专栏是杂志给予作者的平台,但是在这平台上发表文章的每个作者的收入不同,为什么呢,在这里,收入不是根据数量来决定的,而是根据其文章能给其阅读者带来的价值而决定的,那么每位阅读者的需求都不定相同,所以未来我们也将会是精细化分工,各种小众受面的需求因为互联网的连接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且能够很快召集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们组织参加某种活动,摇滚音乐节便是这样的例子,不是人人都喜欢摇滚,但是通过平台举办组织的商业音乐节去做营销,吸引爱好者参与后,两方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而在这其中,关键不是平台举办的商业投资筹备者和参与者来创造价值,是那个想出这个点子的人。
那么人工智能有可能想出这样的点子吗? 每个代码都有灵魂的,写代码的人创造其供后人复粘贴来利用,但是达到同一个目的的程序代码却可以写的不尽相同,因为它代表了创造者的思维模式,谁将是那个点石成金的人?机器人可以创造代码自己写程序吗?可以,但是它不如人类聪明。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以前发现的问题,在不经意间有了解决办法,很多设计师,创作者,艺术家都是频繁的经历这种情况,这叫做“突然涌现的灵感或奇思妙想”,那就是大脑在运行后台程序,我们在表面处理别的任务的同时,大脑在开展“多任务处理的进程”,也可以将其划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 正是潜意识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无穷能量和智慧。
如果说写机器人程序的代码是一个过程,那就是在有限空间中去创造的过程,就像我们画画,规定了已经用笔和纸张的工具去作画,它是机械且缺乏灵活变动性的,但人类不一样,人类会突破常规路径,比如我用其他材质其他工具作画, 甚至我可以创造一个不太像画的画然后称其也算作画的范畴,比如“波普艺术”刚开始看到你会以为其是一个杂志的设计插图和人物肖像拼接而成的图片,跟传统艺术家的画画大相径庭,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人欣赏艺术界也开始认可这个“流派”,大众的认可和欣赏,从而测试新生事物的价值的过程,这些步骤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最终还是需要人的参与才能完成,所以最终人才是智能化社会中“点石成金”的那只魔术手,而并非机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