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摘要和笔记(20221123)
所有这些尝试都预设了一个或多或少是明确无疑的想法,那就是认为主体与客体相比,主体更容易为我们所理解,而客体由于受到许多不同的解释而变得过于模糊不清。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只要有可能就必须以经验为依据,在我们比较容易控制的主体中重建思想发生之源。即使在人们偏重于各种经验观察和日益重要的发生学标准的这种态度中,也显示出摧毁权威主义原则的意志在起作用。……唯一具有有效性的就是我能在我的感知中加以控制的东西,是我在自己的经验活动中得到证实的东西,我自己能够产生或至少在概念上把它当作可由我自己产生来加以构想的东西。
我们的确可以意识到,这种通过主体的迂回方法是一种替代品和权宜之计。只有当一种超人和永远正确的精神对我们思维的价值提出判断时,这个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完全的解决。……因此,能够深得人们喜爱的方法就是这种在对世界的自然定向中和在自然科学中能够同时证明自己是最适当的方法,也就是经验的方法。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当哲学和历史学得到深入研究和详细阐述时,就有可能在对思想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利用历史的演化过程的世界概念,依据各种世界观得以形成的发生学过程来理解哲学和宗教的世界观这笔财富。
诚然,在某种意义上说,内在经验是直接给予的,而外在经验则不是这样,而且,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得到更加可靠的领悟,只要人们除了其他方面的联系以外,还能够对产生某些行为的动机有相应的理解。然而,人们不可能完全避免陷入某种本体论的危险,这也是很清楚的。而且,心灵及其所有可以内在的直接感知的“经验”,也是实在的一部分。
一个人只有专心致志的关注自我而又不破坏那些具有个人意义和个人价值的成分,他才能够为那些涉及意义的问题找到答案。……从根本上说,这种心理内省所涉及的是表现人们体验和思考外部世界对象的同一个过程。这些在性质上具有丰富内容的赋意性的解释,都已被焦虑、内心冲突的知觉、孤独的体验以及“力比多”这样一些形式化的实体所代替。
这些依据原因和功能进行研究的形式化科学等,其丰富成果还远未穷尽;因而若阻碍它们的发展则可能是有害的。对一条卓有成效的研究路线进行试验是一回事,而把它看作是对一种对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唯一途径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就后者至今仍然是争论不休的问题来说,今天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仅仅是形式化的研究,并不能穷尽对世界的可认识的内容,尤其是不能穷尽对人了的心理生活的认识。
机械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理论作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潮流是很有价值的。然而,倘若它被放到生活经验的整体联系的范围中,它就不起作用了。因为它根本没有谈到有意义的行为目标,因而也不可能解释与之相关的行为的各种成分。只有当目标和价值是从另一个来源给定的,只有“手段”需要加以研究时,这种机械论的思维方式才有所助益。然而,思想在生活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为行动必须做出决定时提供指导。每一种真正的决定,如一个人对其他人的评价,或者如何组织社团,都包含着有关善恶的判断,或者是有关生活和精神意义的判断。
如果我们没有任何评价性的观念,没有任何最起码的有意义的目标,那么,我们无论在社会领域还是在心理领域都不可能做出什么成果。我们这样说的意思是,即使一个采取纯粹的因果观点和功能观点,他只能在后来发现原来隐藏在他所依据的本体论中的意义是什么。这种本体论防止人们使经验原子化为种种孤立的观察,也就是从活动的观点出发进行原子化。
我们能够比以往更清楚的看到,我们无论从哪种来源获得我们的意义,无论它们是真是假,它们都具有某种心理的——社会的功能。……由于从心理学理论中广泛的排除掉那些有意义的成分,结果越来越明显的是,在心理学中,离开了有意义的背景就不可能理解那些心理情绪,更不用说内在的生活史了。【知识和思想是不同层面的事,只有包含了价值观、情绪等非理性因素在内的理性的成果,才可以称为思想,特别是在人文社科领域。】
在同一个社会中关于一个既定对象的各种意义有极多的互相冲突的来源,这种情况最终会导致每一个意义系统的瓦解。在这样一个对任何具体的意义系统都存在着内部分歧的社会中,人们只能依照对象的形式化成分来建立共识。
群体中每一个特定个人的经验和感知在最初的社会关系中得到培育和发展,这一事实从来没有得到分析和理解。生活过程中各种成分原初的相互依存与劳动分工类似,但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原初的相互依存的情况,在农业社会中的表现,不同于它在城市世界中的表现。……只有在集体的进行思考和活动,既互相支持又互相对立的次级群体开始出现——只有从这个角度看待事物,我们才能够理解,在同一个包容广泛的社会里,怎么会由于整个社会中不同成员的不同社会根源而产生多种多样的意义的。【只是关注于个体的表现和心理,得到的就是分裂的原子化的形式,只有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出发,在群体的环境中寻求对个体行动的解释,才可能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理论。】——“第一章 对问题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