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丨《新神榜:杨戬》考点预测,中国动画学派、东方蒸汽朋克……

“国考延期”上了热搜,我们又双叒叕见证了历史,这是首次推迟国家公务员考试。大家可能在担心,考研会不会延期?
可能性不大!并且,无论延不延,学习进程都没有延后一说,准时开始就积极应战,延期了就当作额外赚得一些学习时长,切勿自乱阵脚。
今天,阁楼继续带大家一起用考试的思维看电影热点:上次推送的春节档上映的《奇迹·笨小孩》,大家都看了吗? 热点丨《奇迹·笨小孩》考点预测,什么是传奇式现实主义?
这篇推文是暑期档上映的《新神榜:杨戬》,由片名就可以看出来,“新神榜”关乎一个传统IP的改编,还有一系列“新国风动画”,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考点。话不多说,笔记记起来!
目录
01 对“封神题材”的延续与“重塑”
02 国风美学的视听盛宴
03 赛博朋克+东方神话
延伸考点01:中国动画学派
延伸考点02:蒸汽朋克、追光动画、封神宇宙
考点预测
- “新国风”动画/国产动画电影
- 中国动画学派
- 追光动画公司/彩条屋影业
- “封神”宇宙/传统IP改编
追光动画近十年来持续深耕精品国漫电影市场。目前,已经推出《小门神》《白蛇:缘起》《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2:青蛇劫起》,以及今年8月19日上映的《新神榜:杨戬》等一批优秀国产动画电影。
这些电影都取材于中国古典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以特定的历史时代(殷商或魏晋)为故事背景,充分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和国际视野,“重述” 并“重塑”了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了一个穿越古今、联通中外的“新神话宇宙”。

《新神榜:杨戬》作为追光动画“新神话宇宙”的新拼图,也是2022年暑期档国产电影大制作梯队中的佼佼者。总体上来看,它进一步扩大了国产神话电影宇宙的版图,不断充实国产动画电影“封神宇宙”的故事线,将一种关于中国远古神话和历史文化的新经验带给电影观众,也再次提升了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品牌效应与艺术价值。
01 对“封神题材”的延续与“重塑”
《杨戬》延续了追光动画的《新神榜:哪吒重生》以及《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作品对“封神题材”中的核心角色的“魔改”与“重塑”,构建了源自中国上古神话但又隐含着现代生活气息的“新神话人物”谱系。
在电影中,杨戬不再是“封神宇宙”里的那个不败战神,而变成为一个身世成谜且背负着心理困境的普通人。经典神话情境所赋予他的所有神性光环和神秘面纱都被影片的“重述”消解殆尽,留给观众的只是一个和他们一般无二的平凡人物。

从战神到凡夫,从秩序的维护者到引导后辈成长的守护者,再到挣脱虚伪道义枷锁大胆反抗的救赎者,不仅颠覆了观众对传统神话故事的固有认知,而且也让影片的人物塑造更加饱满充实。
这种人物形象及其故事线的“重述”,连同着追光动画对白素贞、哪吒、小青等形象内涵的“再生产”一起, 共同塑造了国产“封神动画宇宙”人物谱系的新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当代动画电影工业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有机缝合传统精神与现代生活、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的有益尝试。
02 国风美学的视听盛宴
片中无论是建筑、服装、美术,都尽可能多从传统文化中取材,将东方式的美传递给观众。例如对于水墨动画技术,追光动画的探索从未止步,从《白蛇:缘起》中用三维技术做水墨质感的人物形象,到如今《新神榜:杨戬》里二维水墨太极图的灵动呈现, 技术不断升级。
此外,片中还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古与今高度契合,突破性地打造了一个中国元素的“未来现代世界”。电影中对于仙界的呈现让人眼前一亮:整体地貌、建筑设计,以及细节方面的刻画,能够感受到主创团队的严谨与考究。
而极富想象力的情节也让人印象深刻,如神仙们都需要加“油”的中味十足的现代交通工具、杨戬伤后靠做赏银捕手为生的职业设置、四处可见的人形动物妖怪在一起生活等,这是一个现代感十足的古风奇幻仙界。

还有一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乐舞戏则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敦煌壁画中的绝美奇景,东方古典美学诠释得含蓄优雅。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配乐也在古风和现代之间切换自如流畅,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一场国风美学的视听盛宴。
03 赛博朋克+东方神话
在新神话主义魔幻电影热潮影响下,耳熟能详的神话、志怪传说等被改编、重述,从而开辟了全新的神话世界。东方神话元素增加了蒸汽朋克风格的魔幻色彩,实现了新神话的标新立异,激发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和志怪审美情趣,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倾向,同时展现了东方文化历史底蕴、文化传承的价值与内涵。
《杨戬》同《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2:青蛇劫起》等一样,充分地借鉴了现代西方艺术中的“科幻叙事”与“蒸汽朋克”创作风格,洋溢着一种科技与重金属质感。结合中国传统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玄幻叙事的内容,以本土动画创作手段——水墨铺开太极图和折纸效果完成真实与幻境的转场,打造了一种融汇中西文化的精致艺术拼盘。
结语
从《小门神》开始,到《白蛇:缘起》初步奠定自己的行业地位,追光动画就有着自己独具一格的产业追求。电影与剧集的产业联动,有效地发掘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形成了“封神宇宙”“西游宇宙”“民间宇宙”等代表性作品,将国潮风格与古典美学精神发扬光大。
而且通过对新媒体文学、现代生活理念和西方艺术手段的融合与改造,中国动画艺术产业已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格的品牌宇宙。《杨戬》不是这个品牌宇宙的开拓者,但是它却更明晰地凸显出中国动画电影工业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以及继续推陈出新的产业化革新路子的决心。

延伸考点01:中国动画学派
“中国学派”是中国动画学派的简称。指“发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熟于六十年代,收获于七八十年代的一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这个界定比较准确地框定了中国学派出现兴盛的历史时期。
50年代中期,中国动画片基本解决了视听技术问题,已经从最初的制作无声默片过渡到有色有声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动画片掀起了创作的两次高潮,分别是1955年至1966年文革前的民族之路的开创,再就是文革后的复兴,这个兴盛期一直延续到90年初。
这一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中国动画片的创作数量和艺术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频频在国际上获奖。
一、背景
195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中国第一家专业创作、生产动画作品的电影制片厂——中国上海美术制片厂正式诞生(中国学派的摇篮)。这一时期的动画片部门从最初建组的十几人发展到二百多人,集中了中国动画界一批优秀的人才和精英。
50年代中期宽松的文艺创作氛围客观上也为“中国学派”提供了一个良好而自由的发展空间。1955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获奖的尴尬事件(因对苏联风格的全盘仿照,如内容的说教,形式风格的写实等,以至被国外的评委误认为是苏联的作品)成了中国动画人开始反思创作之路的直接导火线。

此次的“中国制造”,却没有“中国韵味”,徒然为他国赢得国际声誉,不仅大大地刺痛了中国动画人的民族自尊心,而且促进了他们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亦更加坚定了他们“立民族之新,标民族之异”的决心。
二、代表作品
从中国传统艺术资源中吸取营养,冲破模仿的牢笼,创作了真正中国气派的传世之作《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突破既定技法,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新片种:雅致清新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质朴活泼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渔童》以及稚趣盎然的折纸片《湖光歌舞》等,为中国动画片赢得了“中国学派”的国际声誉。
三、特点: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著称于世界
1. 题材:大多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民间故事、寓言、古典小说等,具有浓厚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
2. 美术设计:创作灵感直接来源于丰厚的本土传统艺术形式,如传统绘画、壁画、民间剪纸、皮影、年画、版画等等,重点突出本民族的审美意趣。
3. 造型设计:角色造型成功地借鉴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突出角色主要特征,简约而含蓄,传神而生动。

4. 布景环境:与美日动画追求的再现角色活动的典型环境迥然异趣,“中国学派” 更着意背景设计的装饰风和写意化。
5. 音乐:使用中国独特的艺术种类戏曲音乐和民乐,雅俗共赏,别其韵味。
6. 配乐:京剧锣鼓点和民乐的加盟,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中国韵味。比如在武打场面使用京剧的打击乐器,在抒情时则使用弦乐或吹奏乐,锣鼓点在动画的运用,犹如神来之笔。既在配合角色的程式化动作时增加动作的表演性,节奏感,又发挥了音效叙事抒情的功能。
四、评价
“中国学派”响应了时代的号召,坚守着“走民族风格之路”的朴素信念,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改变了中国动画片的面貌,创立了中国动画片鲜明的民族风格。
其对动画片民族身份的自觉追求,即把“非本土”的异域文化贴上“中国”的标签,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受众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对本土动画的精神需求和接受期待,也确立了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史上独特的地位,功不可没。
延伸考点02:蒸汽朋克、追光动画、封神宇宙
一、蒸汽朋克
蒸汽朋克风格最初由文学作品而来,20世纪60年代的新浪潮科幻运动中涌现了大量的新类科幻题材文学作品,但是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蒸汽朋克风格才被提出。由代表英国维多利亚工业革命巅峰时期的“蒸汽”科技和体现人们对科技发展担忧而具有的叛逆、反乌托邦精神的“朋克”组合而成。
而后蒸汽朋克风格逐渐被改编或融入到电影艺术中,发展得如火如荼,不仅局限于独特辨识力的视觉表现,也在于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形态——视觉元素上巨大机械、精密仪器的交互存在,人物造型上复古与优雅、朋克与先锋的艺术结合,在故事类型上呈现出现实与超现实奇幻拼贴。

所谓“东方蒸汽朋克”,是指东方古典美学的复古、优雅之美与西方蒸汽朋克所代表的反抗、反乌托邦精神之融合,复古中既有新颖,优雅中又显叛逆,将两种极具差异的风格彼此包容,从而散发出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这是东方文化持续展现魅力的新突破口,国漫应积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试图打造融合中国元素与表达中国声音的中国风动画。 例如近年来掀起的国产新神话动画热潮,《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一经上映就获得极大反响。
二、追光动画
追光动画是由土豆网创始人王微于2013年3月在北京创立的动画电影公司,志在创作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一流水准的动画电影。
“追光动画”的创作历程可分为以王微为主导的合家欢阶段和以其他成员为主导的年轻向阶段。前期有《小门神》《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三部作品为“追光动画”的内部沉淀打下良好基础。《白蛇:缘起》之后,追光动画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艺术层面都相对成熟。2021年推出《白蛇2:青蛇劫起》,开始了“新传说系列”的打造。

“追光动画”深谙文化在创作中的分量并敏锐察觉出时代对动画作品寄予的灼热期待,于是在顺应当下审美趣味的方向下,进行了传统文化融入动画电影的不懈努力与尝试。
三、“封神”宇宙
“封神宇宙”是指将中国的封神榜神话故事用多部电影方式展现出来,为大家还原出一个封神榜中的世界。如乌尔善的真人待映电影《封神三部曲》;在动画电影创作方面,继孙悟空之后,《封神演义》接档成为新的热门 IP,《姜子牙》《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杨戬》等都是以“封神世界”为背景的改编作品。
(一)反英雄、反传统的人物颠覆
如在《哪吒》中,哪吒既不是灵珠子转世,也不是观众在《哪吒闹海》等动画片中认识的少年英雄形象,而是魔丸转世,失去父亲管教而又天生神力的哪吒在三年中调皮捣蛋,顽劣不堪。
而原本作为反派的敖丙则是灵珠转世,是一个背负了龙族希望的正直英俊的少年,敖丙与哪吒最后成为挚友。传统的哪吒形象被解构了,但这一生活在他人成见,命运不公,最后喊出“去他的鸟命”的乖戾哪吒,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二)浅层化叙事与视觉文本的强调
首先是浅层化叙事。在国产动画电影中,不乏如《山水情》《牧笛》这样的意境幽深,显然属于高雅文化之作,也提高了观众欣赏电影的门槛。而《姜子牙》的主旨则是“一人不救,何以救苍生”,整部电影围绕姜子牙对小九的帮助与拯救展开,观众在理解的时候便没有过多智识和情感上的负担。

其次则是对图像的高度重视。在“封神宇宙”中,由于选择了神话世界,动画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制造绚烂、奇幻、壮观的视觉效果。如《姜子牙》中狐妖和苏妲己一起在元始天尊的力量下魂飞魄散,姜子牙则愤而斩断这世间最后一根“宿命锁”,即连接天界与人间的天梯。这些场面极为宏大,技术与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完美结合,冲击着观众的视觉神经。
(三)戏仿、拼贴的艺术范式
“封神宇宙”还运用了戏仿、拼贴等具体范式,张扬着其戏谑、颠覆的艺术个性, 让观众得到新的感官刺激。戏仿也叫戏拟,指的是在作品中对其他作品(包括作者本人之前的作品)的元素进行创造性的,有调侃、戏谑、游戏意味的模仿。在《哪吒》与《姜子牙》中,戏仿也无处不在。
如在《哪吒》中,殷夫人生产之时,太乙真人却醉得人事不省,为了让他醒来,李靖口喊“我打”,对太乙真人施以一连串老拳,这一场面无疑是对李小龙招牌武打动作的戏仿;太乙真人看的书《神仙的自我修养》则显然戏仿自周星驰《喜剧之王》中尹天仇看的《演员的自我修养》等等。

(四)总结
不难看出,无论是在背景建构、内容传达,抑或是美学选择和具体范式运用上,“封神宇宙”的几部电影都凸显着后现代性。这对于不仅属于“文化圈层”,而被定性为大众消费品的国产动画电影而言无疑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我们大可不必将后现代转向视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唯一出路,但应该说,结合时代特征与我国国情,总结与参照具有后现代性的“封神宇宙”的成功经验,对于国产动画电影寻找更佳发展路径,更有效地应对进口动画电影的挑战,是极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陈可红.《新神榜:杨戬》:互文性、拼贴与奇观制造[J].电影艺术,2022(06):78-80.
[2]李鸿明.借鉴与融合: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的民族艺术风格研究[J].文艺争鸣,2014(08):174-180.
[3]田维钢,刘倩.蒸汽朋克电影视听美学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07):28-35.
[4]张宇欣.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姜子牙》:“封神宇宙”的后现代主义重构[J].视听,2021(04):75-77.
[5]王颖.多元与对立语境中的“封神宇宙”——以国产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姜子牙》为例[J].四川戏剧,2021(09):87-91.
获取更多电影学考研信息,可私信我或关注公众号【电影学考研阁楼】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