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新议之一【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
何谓“叶公好龙”?我不太明白。
“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一定会有人这样质问,“连小学生都知道的成语,你一个读书人怎么会不明白哪?你的书都读哪儿去了!”
“叶公好龙”这则成语我当然知道,但我不明白的是:叶公真的“好龙”吗?他如果真的喜欢龙,又为何见到龙反而被吓跑了?我不太相信叶公真的好龙,也不相信叶公真的怕龙,更不相信叶公是一个虚伪的人。为此我们就要好好说说“叶公好龙”。
这则成语的出处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的著作《新序·杂事》中,为了方便讨论,我把它录入于此,好在不长:“叶公子高(子高是叶公的字)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从此,叶公就有了一个口是心非的恶名,以至于后人都认为叶公很虚伪,明明自己并不喜欢某一物,却自称自己非常喜欢,所以得出一个结论,叶公是个伪君子。就连三国时期的人都这样认为。《三国志·蜀志·秦宓传》说:“昔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徹天,何况于真?”一直到如今,人们都用“叶公好龙”来形容心口不一的人。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如果不是这样的,我们不禁要问:叶公,真有其人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龙代表着什么东西?叶公为什么会那么喜欢龙?龙闯入叶公的家里意味着什么?叶公既然喜欢龙,见到真龙为什么还要逃避?最后还要问问,刘向为什么要写作这则寓言故事?会不会是什么别有用心?
一、叶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带着这些疑惑我开始查找历史文献,这才知道——
叶公子高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是楚惠王的玄孙,为楚大夫,因封于叶,(古城邑名,据说在今河南叶县南有个古叶城就是叶公的叶邑。)故称“叶公”。由于他的恶名声,有人说他是自称“叶公”,是一种僭越的行为。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楚国是个诸侯国,它的国君称王,其封邑的大夫称公是再正当不过的事。
那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哪?或者说他是一个有着什么样品质的人,是象刘向说的那样不堪吗?让我们来看看真正的历史是如何记载这个人的——
《论语·述而篇》第十九小节说:“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曰:‘女奚不曰(女与汝为同义,当你讲。你为什么不告诉他),其(孔子的)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而。’”
大约在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一行还在流亡期间,(孔子为什么流亡说来话长,三句五句话说不清楚,就不在这里细说了。我将另写一文专论孔子流亡之事。)他们从陈国经蔡国来到叶邑(叶公的封邑)。孔子这么大的一个人物来到自己的地盘,那有不去拜见的道理?但由于叶公与孔子从未谋面,故而,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情况。也许子路是出于为尊者讳,或者是不愿意私下里谈论老师,或什么其它原因,子路没有回答叶公。孔子知道后说子路,你为什么不告诉他哪?根据孔子的原则:“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者,失人;不可与言者而与之言,失言。”(《论语》)明显证明,孔子认为叶公是一个可以与之言者——一个有德性的人,而不是伪君子。
又《论语·子路篇》第十六小节说:“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叶公与孔子见面之后,叶公向孔子请教为政(治理领地)的策略和道理。孔子对他讲,“要让离你近的人们都喜欢与你交往,愿意在你这里安居乐业;同时要让那些离你远的人们听到你的好名声而纷纷来投靠你。”宋代大儒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被其泽则说(悦),闻其风则来(投奔)。”就是这个意思。这么一个积极问政,想要管理好自己城邦的人会是虚伪的人吗?我表示怀疑。
又《论语·子路篇》第十八小节说:“叶公语(告诉)孔子曰:‘吾党(我的城邦,如今天陕西人说同乡为乡党一个意思。)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里的直躬是人名,攘(读壤)是指盗窃。朱熹集注曰:“有因而盗曰攘。”应该是看见好东西就起了贪念,因此而偷盗。证,是指其子直躬指证其父偷盗。叶公似乎没有弄明白究竟谁做得对,所以才请教孔子的。孔子认为,应该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才是正理。孔子说的是对是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我们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叶公是一个想要做一个公正的人,一个好的城邦管理者,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城邦。我想这不会错吧。
又《庄子·人世间》说:“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慄之。’”
叶公受王命将出使齐国,他知道此行责任重大,所以来向孔子请教自己应该如何才能完成好这次外交任务。他的原话是说,楚王对自己格外信任,让自己出使齐国。齐国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一定会好好接待,做表面文章敷衍自己,却不会急于答应楚国的请求,民众都有自己的主意,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何况是诸侯管理的是国家大事,怎么可能轻松答应楚国请求的事哪?我非常担心自己完不成此次出使齐国的任务,会有辱使命。孔子认真地回答了叶公的问题,说了长篇大论的话,就不引述了。总的来说,可以看出,叶公是一个极其负责任的人,有使命感、有责任心、有对君主的敬畏和忠诚。而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虚伪的人。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叶公好龙”之本事,孔子作为“百世师”既为刘向寓言中的龙。(张文江《<庄子·队世间>析义》,见《经典与解释24:雅典民主的谐剧》112页)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有些勉强。因为叶公在即将出使齐国这件大事上,只是有点不自信,责任重大,叶公怕办不好差事,有些着急而已,并没有畏惧之意,更没有推诿和逃避的想法。所以我说,叶公出使齐国之事并不是寓言“叶公好龙”的本事。
现在我们就说一说与“叶公好龙”这个寓言可能有直接关系的一件大事。
据《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楚国发生一件令人不安的事——楚大夫费无极诬陷楚国太子建,说太子建与家臣伍奢等人要以城父邑(在今河南宝丰县东)外叛。楚平王相信了,指使人杀太子建。太子建听说后,就从城父邑逃到了宋国。他的属臣伍奢与其子伍尚被杀,另一子伍员(伍子胥)逃到了吴国。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宋国发生了辟华氏作乱之事,太子建又逃到郑国。叛乱平息后又到晋国。晋国当时正谋划进攻郑国,所以太子建又回到郑国(可能受了某种委托,带有某种使命)。郑国人对他还是很好,但他却与晋国人勾结。由于太子建平时对周围的手下人很残暴,引起手下人对他的怨恨,所以就有人将他与晋国有联系的事告发了。郑国人到太子建家里发现了他与晋国联系的证据,就把太子建杀了。
太子建有一个儿子名叫胜,胜当时在吴国,楚国的令尹(执政大臣)公子西想把胜召回楚国。叶公知道后就劝公子西说:“我听说胜这个人奸诈并爱作乱,你把他召回来怕是有祸害吧?”公子西说:“我听说这个人诚信而又勇敢,不做没有利的事情,把他安置在边境上,保卫边境应该没有问题。”叶公答到:“我听说胜是个务求实、践诺言的人,而且还在招募不怕死的勇士,恐怕是有不好的企图和私心吧?不管什么话都要去践行,这不叫诚信;不管什么事都敢做,不怕死,这也不叫勇敢。你一定要召他回来,会后悔的。”公子西没有听从叶公的劝告,召胜回来,并封他在与吴国接壤的白邑(在今河南息县东)为白公,故而史称其为白公胜。胜封白公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公子西请求为父报仇攻打郑国,公子西考虑楚国的利益为重,没有同意白公胜的请求。后来,晋国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楚国与郑国结盟。白公胜因此大怒。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白公胜以献俘为名,领兵杀入楚国都,杀了令尹公子西、司马子期,并劫持楚惠王。事实证明叶公的分析是对的,公子西不听叶公劝阻,结果是招来杀身之祸。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
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叶公自蔡国率师回国平乱,联系国内的人们一起攻打白公胜。在战斗中,叶公没有戴上头盔,有人看见了就说:“你为什么不戴上头盔哪?国人盼望你就象盼望自己的父母一样,你如果被伤害了,岂不是让国人都伤心吗?”于是叶公戴上头盔与国人一起战斗。又有人看见叶公戴着头盔,就对叶公说:“你为什么戴上头盔哪?国人盼望你回来就象盼望一年的好收成一样,天天盼望你回来,人们如果能见到你的面,就会安心了,就会个个欢心鼓舞,与你一起战斗,就会把你的名字传告大家。如果你戴着头盔岂不是伤了民众的心吗?”叶公又摘下了头盔。最后,叶公与国人一起打败了白公胜。白公胜逃到山上自杀了。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之后,叶公当上了令尹和司马二职。等到国家形势基本稳定了,叶公把两个职位让给了其他人,自己回到叶邑去了。(我认为,这就是“叶公好龙”的本事,应该错不到哪儿去。)
根据《论语》、《庄子》和《左传》记载,我们得知,叶公与孔子、孔子与左丘明是同时代人,他们相互见过面,(《论语·公冶长篇》:“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他们的话和记载远比几百年之后刘向说的话更为真实可信。刘向讲述的故事荒诞不经,根本站不住脚。
从上面我们所引用的证据看,叶公并不是一个盲目张狂的人,更不是口是心非的人,他一点也不虚伪。虽然他也是个统治者(叶邑的封主),却有心向善,能虚心请教,积极问政,是个好的城邦管理者。同时,看他在平息白公胜叛乱时的表现,也是一个不想惹事也不怕事不躲事、敢于坚持正义的人,是一个受到民众广泛爱戴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亮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一切都能说明叶公是具有高贵品德的人,而不是一个口不对心的伪君子,与刘向在寓言中所描写的叶公完全不符。
二、何为龙
龙是我们古代中国人信奉的一种代表神祗的动物。考古挖掘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河南濮阳出土的仰韶文化器物中就有用蚌壳形塑的“龙”,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红山文化器物中也有“玉龙”,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皿中有“龙首玉镯”;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妇好墓中也有“玉龙”,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商朝器物中有青铜龙柱形器。另外,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中也出现了“龙”字;安徽长丰县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玉龙凤佩,河北平山县出土有战国时期的三龙蟠环透雕玉佩,等等。也就是说,从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如今的历朝历代对龙的信奉和崇拜延绵不断,龙的形象和意义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全过程,闻一多先生在他的《龙凤》一文中就曾说过: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左传·昭公十七年》就曾记载,“大皞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就是用龙来纪年纪事,用龙命名官名。可见,我们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和敬重源远流长。这种观念不单反映在陶器、玉器艺术品上,也反映文字上、典籍里。成语中的“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飞凤舞”,无不表明它是代表着阳刚之气,是正义和吉祥的化身。同时也成为人们的一种节日里的重要庆祝活动,比如划龙舟、舞龙灯等。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都对龙有着无比崇敬的心怀,把龙与自己的命运连在一起,比如有人姓龙,有人在自己的名字里带有龙字,在十二生肖里,只有龙是自然界没有的生物,足以见得龙对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因此,龙不仅是一种宗教观念,也是一种习俗理念,同时还是一种政治概念。
现在的我们接受过现代科学的教育,因此都知道,龙不过是人们在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现象时想象出来的一种生物,它对人来说是一种人有意创造出来的神物、崇拜物、吉祥物,用人类学术语叫图腾物,为的是求得它的庇护和保佑。古代的人们深信龙是天上的神物,是管水的神、如果惹怒了它就会发大水;如果天旱太久,就要祭祀神龙,祈求它降雨。当然,还有好多有关龙的传说和观念,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可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生物?
当我们看到宋代人陈容画的《云龙图》时,就会发现那飞舞于阴云中的龙,它有长长的躯体,尖尖的头角,锋利的爪子,粗粗的龙须,张牙舞爪地翻腾着,样子着实让人感到可怕。
众所周知,最早出现在中国古典文献记载中的是《周易》。《周易·乾卦》中说,龙有三种存在形态:潜于深渊,现身田野,“飞龙在天”。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群龙飞舞在天空云雾之中,群龙的身体缠绕在一起,看不见它们的首尾(群龙无首)。《管子·水地篇》说:“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刘向也在他的《说苑·辨物》中说:“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君子辟神也。”汉代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也说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足以见其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而且变化无穷。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过:“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费尔巴哈曾在他的《宗教的本质》一文中也曾讲过:“自然是宗教最初的认识和想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所以说,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历史的、文化的、自然崇拜的背景。从我们上面所引的刘向的话,就可以看出,他对龙这一特殊生物有着不同寻常的理解(“君子辟神也”,即君子避之如神,或视龙如神。)。
我们经常看电影和电视剧,都知道把皇帝看成真龙天子,帝王的儿子叫龙种,帝王的长相叫龙颜,帝王住的国都叫虎踞龙盘,帝王的床叫龙床,帝王的船叫龙舟,帝王穿的衣服叫龙袍,帝王的旗帜叫龙旗,由此可见,把龙当成帝王的化身是我们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但不一定谁都知道,是谁第一个把龙与皇帝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实际上,主动把自己与龙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个皇帝是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中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曾休)息于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孕,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可见,刘邦的母亲与“神遇”,此神即龙。因此刘邦就是龙种。《史记·外戚世家》中也说,刘邦掠夺魏王豹之妃薄姬于后宫,那时刘邦还不是皇帝只是汉王,还没有天下。他对薄姬一年有余没有宠幸。一天,他偶然听到两个自己宠幸的美人讲,年少时与薄姬相约的旧事。“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梦苍龙居吾腹。’高帝曰:‘此贵征也,吾为汝遂成之。’一举生男,是为代王。”从这里我们看到,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朝的皇帝都把自己看成龙种、天龙之子。从此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把汉高祖为榜样,把自己看成龙种、天子,甚至我们现在的普通百姓都把自己当成“龙的传人”。这我们明白了,刘向为什么会说叶公那么喜欢龙,因为龙代表着帝王、帝王代表城邦(国家、民族)。叶公作为一个城邦的统治者,他怎么能不喜欢龙哪?更何况,他贵为王孙,他的领地、他的一切都是帝王给予的。所以他在家里摆放了许多造型为龙的东西,这也正好解释了叶公为什么会那么喜欢龙这个问题。当然这只是刘向认为叶公一定应该非常喜爱龙的原因,但不一定代表叶公也一定就十分喜欢龙。关于这个问题让我们在后面再讨论,现在先讨论一下龙来到叶公的家里的事。
三、龙入叶家意味什么
既然我们知道了龙所代表的是一种政治符号——即帝王的象征、君主权力的意志。那么,龙突然闯入叶公的家里,这意味着什么哪?我们不能不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想想看,如果国家权力机关首脑或国君突然来到某个普通人的家里,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一定会惊慌失措的。
如果我们按照刘向的说法,神龙随意突然地闯入叶公的家里,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出现在堂屋里。龙的可怕面目、龙的巨大身躯、龙的变幻莫测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远远超出了叶公的理解范围和心理承受能力。所以他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和慌惶。他要逃走,逃避危险。这是我们能理解的人的一种正常心理和生理反应,也是刘向给我们呈现的场景和效果。刘向不就是想让人们知道叶公会害怕,会逃避吗?
但是,在叶公生活的春秋时代末年,龙还不是专制帝王的化身,还没有形成把龙看成统治者和君主形象的观念。那时的人们只是把龙看成有某种宗教色彩的生物,还没有把龙与政治意识形态连在一起。《左传·昭公十九年》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这一年,郑国发了大水,有人看见两条龙在洧河里争斗,人们认为发大水就是它们争斗造成的。所以有人建议应该搞祭祀龙的活动,祈求它们不要再争斗、不要再发大水。郑国当时有权势的大臣子产却没有答应,他认为,人们在争斗的时候,龙并没有管人们的事。现在龙在斗,人们为什么要去管它们哪?它们并没有请求人们祭祀,人们也没有请求它们的帮助,人们干吗还要到洧河那个它们居住的地方去搞什么祭祀哪?所以祭祀的事就不再有人提了。这就是春秋时代人们对龙的态度和认识,它完全可以证明,那时的人们并不把龙与帝王联系在一起,
在刘向的这则寓言故事里,神龙可能因为出于好奇心,想看看叶公以及他家里摆放的自己形象吧?那我们就按刘向的意思继续讨论。
神龙突然来到叶公家里,显然是它出于自己的意愿——神龙只在意自己的感受,而没有考虑到叶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说明在神龙的心里根本就没有尊重他人生活的习惯和概念,同时也证明神龙根本不理解普通人的生活,(它根本就不是人),它的心里只有自己的愿望和利益,他人的感受不在它的考虑范围之内。(神会考虑人的感受吗?)显然,“神性高于德性。”(亚里士多德的话,见于《政治学》)我们不能用人的思维去思考神的德性问题。因为神性已经超越了人的德性和苦难。当然,这是我们现代人的思想,在当时那个时代是根本不会有这种理念的。 “对我们是可悲的,对诸神是可耻的。”(《罗念生全集》第二卷索福克勒斯戏剧《特利喀斯少妇》)但是,用人的正常思维思考这一事件,毕竟是非常反常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正确理解刘向的说法哪?
关键在于我们已经知道,龙是象神一股的东西,比人世间所有的东西都神圣。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成语中的“龙”就代表着最严肃、最权威、最神圣的带有政治色彩的东西。所以叶公非常喜欢龙。那么我们不妨换一种说法来问,刘向为什么不说叶公喜欢牛、喜欢马,而偏偏说叶公喜欢龙哪?而且是如此地痴迷!只有一种可能——龙有一种十分特殊的指能——它代表着某种神圣的东西,(天上的东西,不是人间的东西。)也就是说龙象征着君主和城邦,象征着帝王和国家的权力意志。当然,这只是刘向的思想,并不是叶公的思想。按刘向的思想观念,神龙的突然闯入,就绝不仅仅表现龙的好奇心和所无不能的神奇。整件事给人的感觉是,神龙可以随时随地闯入任何人的家里,人们只能忍受神龙的粗暴。因为神龙是帝王和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它具有无比神圣和强大的权力意识。按刘向的意识,如果神龙突然出现在自己的家里时,我想没有人会不感到不安和危险,没有人会不产生一种恐惧感。神龙的突然闯入,这是叶公完全没有料到的突发事件,是叶公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也让他无法承受如此严重的心理压力。难道这还不足以造成叶公恐惧吗?
神龙突然出现在叶公的家里,这一情景是这则成语产生意义的关键,这其中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臣民的能力是无法与君王的势力相比较的,君主在臣民的眼里是非常可怕的,就象我们俗语常说的“伴君如伴虎”,龙不是比虎更加凶狠可怕吗。而在政治生活中,帝王和统治者的权威性和伤害力度也更厉害更肆无忌惮,“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这还不令人发抖吗?其二是,个人的家庭是个人的私人空间,它代表着个人的私生活,用自然法则来讲,个人生活也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而帝王(统治者)随时随地都可以闯入个人的家庭生活,就是严重地干扰了个人生活,粗暴地践踏了个人生活的神圣权利。
从哲学的角度讲,龙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并不能证明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不能说明龙可以随时随地闯入个人家中干预个人生活。也就是说,神圣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合法的正当的东西,反之,合法的正当的东西也可能不是神圣的东西。在这则成语中,神龙突然闯入叶公的家中就不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完全是神龙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是好奇心理驱使,是一种随意性很强的粗鲁袭扰个人生活的行径。由于龙的神圣性和它所代表的政治意义,就使神龙的突然出现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事件。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意义重大——这是不是表现帝王或者城邦可以对一个个人的生活进行粗暴干涉?算不算一种权力意志的僭越行为?
当然,这都是一个现代人想法,并不能说明什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四、叶公为什么逃避
我们再回到寓言中来。
通过我们前面的讨论分析“龙”所表达的意义,我们知道了,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满清,不,一直到如今,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龙”不仅仅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神物,它还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代表帝王(统治者)高贵的身份——龙种,天子(天之骄子)。如果我们把“龙”与帝王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我们就明白了,正是“龙”所能指的这种巨大势力和能量,才使叶公感到无比的恐惧,正是这种政治上产生的巨大震慑让叶公被吓得六神无主。如果我们正确理解了“龙”所代表的东西,我们也就明白了叶公为什么会害怕并且逃走。
其实,神龙为什么要突然来到在叶公家里?并不难理解,神龙看望叶公是出于自己的愿望,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但是,它的出现意味着神灵的东西无所不能,普通的人是无法与之抗衡的。在神灵的东西面前,凡人是那么的緲小、那么的无助。既然,在这个寓言故事里出现的神圣的“龙”是在暗指帝王的权力意志是无比强大的,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言行对待这种神圣的专制力量哪?这是不是也关乎人的生存性问题?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叶公的逃离就是逃避危险,逃避政治斗争,也就是他在实际历史生活表现的那样——即《左传》所表现的,在自己政治生涯处于巅峰时刻,却交出了自己已经掌握的“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的权力——令尹、司马二职,并回到自己的封地叶邑。对于他的这种表现,我十分钦佩他的明智的个人选择——激流勇退的节制。这是一种高贵的政治品德。这让我想起欧里庇得斯在他的戏剧《酒神的伴侣》中的一句话:“谁要是追求伟大之物,就会连得到的也失去。”象叶公这样聪慧的人一定知道,逃离政治漩涡就等于摆脱了礼法的束缚和政治的危险,就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叶邑——自己的领域——自由自在地随心所欲地生活。难道这样的生活对叶公来说不是幸福的吗?看来,叶公还真是一个十分务实、懂得进退的聪明人。叶公没有政治野心,这也恰恰说明他德性的高贵。
生活的复杂性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存在着遭遇巨大危险和损失的可能性——世界可能以意义重大的名义伤害和毁坏人和他的生活,造成人不应受到的苦难——面对专制的残暴,人性的道德是无力抵抗的。好品质只有哭的份儿。而智者经过观察思考可以事先做出预防的决策。令尹子西、司马子期被害的事实,让叶公吸取了教训——政治斗争随时随地会给人带来巨大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恐惧不是怯懦的表现;恐惧是人在遭遇到巨大危机时的正常心理反应。逃避是弱者面对强者带来的巨大压迫的正确选择。只有真正了解人的这种天性或者说人的本性,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言行,也就能正确理解这则成语。否则,很可能会造成南辕北辙的误读和曲解。躲避神龙和激流勇退是同一件事的两种说法而已。叶公的逃离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它是人性中趋利避害的自然生理反应,无可指责。
我的这种解读也许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成语的原初意义,不至于被迫地机械地被引申出来的意义牵着鼻子走。因为,引申出来的含义并没有从更深层面去理解,即从政治层面解读,或者说是被刘向的说法迷惑了。要知道,叶公毕竟是在政治漩涡中生活的政治人物。所以用政治的眼光去分析讨论这个寓言故事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刘向自己也说了:“君子辟神也。”——叶公的避退还有一些暗含的东西——他似乎在告诉我们,统治者都是愚蠢的危险的。所以他就是要避开政治的严酷性和复杂性,就是出于对自己的生存性危机的担忧而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有他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这种选择充分显示出叶公的政治智慧。
追溯到历史事实的源头,我们发现刘向的寓意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刘向在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和表述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不是用历史的观念即叶公所处的时代观念阐述和表达叶公的经验和选择,这是在歪曲历史事实。这种错误的表述让人们会产生有悖事实的误解,引导人们走向歧途。用一句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误人子弟,罪孽深重。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相信任何一个已成定义的理念,我们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也是我们对自己负责任——别让自己的思想总是跟着别人跑,要学会独立思考。有一些观念来源于历史事件,如果我们不去弄清楚它的事实真相,我们永远也不会真正理解这些传统观念,不知道它的是非曲直。只有当我们知道了事实真相,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观念,才能不让自己闹出笑话,才能用正确的观念引导自己的言行,走在正确的人生路上。
五、刘向为何写寓言
有点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寓言的写作意图绝不是字面意义的作用,而是用暗示、隐喻或旁敲侧击的手法表明作者心中的某种观点、批评反对某种事物,甚至是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政治意味。用古典政治哲学的观点来讲,讲故事就是在教育人,教育人就是政治行为。因为,把人们教育成什么样子就意味着一个城邦(国家或民族)什么样子,这关乎城邦的意识形态——难道这还不算是政治行为吗?实际上,所谓“讲故事”就是告诉人们,应该接受故事里所讲的意义,告诫人们必须按照城邦——政治共同体的要求统一民众的做人和行事的标准。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刘向为什么要讲这个寓言故事?难道他是在拿叶公开玩笑吗?我想事情不会那么简单,他一定是在拿叶公来说事。那刘向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哪?美国当代哲学家布鲁姆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意义的偶然。”由此可见,刘向一定是想说明什么、或暗示什么,刘向想向我们暗示什么哪?我个人认为,在刘向的这个寓言故事中,叶公不是主体,而龙才是真正的主体。也就是说,对“龙”的认识才是理解这则成语的关键所在。既然如此,刘向又与龙有什么关系哪?只有当我们看清楚刘向的真实面目,我们才能算真正理解这则成语的原初意义,而不是引申出来的意义。
刘向,约出生于公元前77年,卒于公元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今江苏徐州沛县人,汉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歆的父亲,正宗的皇亲国戚。他还是西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著有《别录》、《列女传》、《列仙传》、《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等,还曾编撰过著名的历史文献《战国策》。他曾任中垒校尉、光禄大夫、谏议大夫等官职。可以说是集学术与官员于一身。我们既然知道了他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我们不禁要问,他所写下的东西会不带政治色彩吗?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刘向所写的东西里有没有政治色彩。
汉代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鉴于当时外戚权位太重,影响刘氏宗亲,所以刘向就汇集上古时代以来的祥顼之符以及灾祸的记载,附会祸福,讥讽外戚,共十一篇,名为《洪范五行传》。又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刘向为讥讽汉成帝沉湎深酒色,摘取《诗经》、《尚书》中所记载的贤惠妃姬、贞节烈女事迹而编成《列女传》一书,呈献给汉成帝,汉成帝明知道他的用意,却没有怪罪刘向。由此可见,刘向所作文章都是有所指的。所以帕特森在《寓言的力量》中就说过,“寓言有着不可置疑的政治作用。……作为一种隐晦而审慎的形式在指责君主制方面能够发挥作用。”
刘向作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又身为皇亲国戚,他的职责不允许有丝毫的懈怠,他总是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是他的义务。因此他总是要眼睛盯着人们。可他又无法理解普通臣民与帝王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以及政治上的巨大区别。在刘向看来,一名臣子见到君主是作为臣子的荣耀;作为城邦的“护卫者”(柏拉图语,即国家事务的管理者),叶公为楚国的事务竭尽全力才是他的责任和义务。而叶公却在政治管理事务中选择了回避——激流勇退——这在叶公方面是一种政治智慧的表现,可在刘向看来,帝王就是我们刘家的神——龙,做臣子的必须对帝王效忠,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贰心,只有当臣子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算是一个正直的臣子,别管你地位高低。而叶公的行为在刘向的眼中,就是在逃避君主赐予他的责任,这是对帝王的不够忠诚,同时他侵犯了帝王的神圣性——违背圣旨——这是一种不可原谅的临阵脱逃,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所以他说叶公是胆小鬼,叶公的忠诚于君主、忠诚于城邦是虚假的,所以他是伪君子。这就是刘向这则寓言故事的真正涵义。
然而,二人置身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身份地位虽然相似,可二人价值观不可能完全一致。叶公的退却与刘向的讥讽是因为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所产生的。在叶公的时代——春秋时代——国君就国君,他只是一个诸侯国的统治者,身上没有龙的光环和神圣。可在刘向所处的时代——西汉末年——龙的神圣与帝王的威严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龙代表的是帝王的尊严和权威。这种权威是不容侵犯的。换句话说,叶公与刘向的德性和立场决定了他们对同一事物——帝王——的看法和感受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和不同的政治态度以及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叶公的意识里,自己可以为帝王服务而“兼济天下”,也可以退回到自己的领地“独善其身”。而在刘向的心里,龙的政治概念根深蒂固,叶公的退却就是逃避自己应该对帝王的效忠。他们的不同不是个人性情的不同,而是因为他们性情和经历不同而产生的政治视野的不同,也可以说是他们对待人性和政治性的态度不同。叶公的退却是出于对自身的生存性安全考虑而作出的决定,而刘向对他的讥讽是出于维护帝王利益的角度出发而产生的。二者的不同既是视角的不同,也是立场和政治态度的不同。就象现在的我们看待几百年前的人们一样,认为他们对待封建皇帝的态度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同样,几百年后的人们看待今天的我们,也会认为我们不可理喻。对于叶公与刘向的关系,道理是同样的。
我个人认为,故事不能代表事实,“故事就是故事,故事里的事是从来没有的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用一种非理性的形式、极不公正的态度描绘一件事、刻画一个人的性格,认定叶公口是心非,是伪君子的观点,似乎是太自以为是了。这种作法和观点流于肤浅,不足为信。
尽管刘向在历史上、学术史里是一个有着很好名声的人,是受到人们尊敬的著作家、学问家,但他也是对叶公发出责难的制造者,他应该为两千多年带给叶公的恶名声负责。生活中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刘向恰恰没有看到这一点。而刘向的这种做法让人坐卧不宁——用个人道德标准判定他人有罪,这是极不道德的行径。当然,一种思想也许只是在言辞中产生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任何力量。当一个人的正常行为也要受到专制的监管,自由就被剥夺了。因为自己已经无法保护自己的自由了。
叶公怎么也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会有一个名叫刘向的人给自己戴上一顶“伪君子”的帽子,让自己受尽了耻辱!
讨论到这里,我才明白了“叶公好龙”的真正意义——它所表达的是一种政治智慧——知进退,知躲闪,方能免于伤害,立于不败之地。
底层的灌木必然会抱怨
头顶上高大的树冠遮挡了
属于它们的
阳光,它们没有办法
长大长高
那不是它们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