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族被认为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尽管其人口中有多种语言和习俗?
本文翻译自reddit上的一个讨论。
这里可能有很多角度,而且我们可以称之为 "带有批判性的汉族研究“ 的领域在视角上相对多样化,请记住我在这里提供的观点角度并不是唯一存在的角度。我的观点是,汉族身份的广泛性是由以下因素组合而成的。
- 汉族作为一种身份,在历史上是一种政治构建,也是一种文化构建。
- 汉族身份的建构并不纯粹是基于公认的群体内的相似性,也是通过与“同样建构的他者”的对比。
- 目前形式的汉族身份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建构,在特定条件下出现,使其具有扩张性,因此对内部变化相对宽容。
先抛个引子,reddit 网友 Drdickles 和我都在这里讨论了一个类似的问题( 现代中国国家的民族和种族概念是如何发展的? ),网友hellcatfighter在这个问题下面( 为什么清朝如此扩张? )的答案中涵盖了一个类似的话题。不过,这个问题的具体构思上还有一些深入的空间,我们可以按照上述观点的顺序进行。
首先,从根本上说,汉族身份的构建一直有一个政治层面,特别是如果我们采取相对国家驱动的、自上而下的方法。例如,在 11 世纪,当中国除了一小部分由契丹辽国统治的北方地区外,大部分由宋帝国统治时,汉族身份往往被定义为来自与宋国的关系。虽然宋朝在与辽国的正式交流中确实使用了 “汉儿 ”和 “汉人 ”来描述辽国统治下的 "汉族",但内部写作通常将辽国统治下的中国人归入 “蕃人 "或 "北人 "的标签,与汉族的主体分开。然而,国家强加的汉人类别既可以是扩张性的,也可以是限制性的:蒙元用“汉人”一词来涵盖被征服的金帝国的所有臣民,其中包括 传统意义上的“汉人”,但也包括女真人、契丹人以及渤海国人和高句丽等朝鲜民族,以及南宋的臣民。 我们稍后会再讨论这个问题,但请记住,"汉人 "的可替代性和重建的历史十分悠久。

但我们可以从一个更自下而上的角度提出一个类似的论点。在 "汉族 "标签内的包容和排斥可能与政治和社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中国南方的疍家(疍家,又称艇户,是对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沿海水上渔民的一个统称,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世代以打渔为生,而不在陆地上置业。)到了明朝时期,在语言或种族上与广东或福建的邻居并无明显区别,虽然没有直接排除在“汉族”标签外,他们还是被归类为与闽族标签不同。这样做的原因是疍家人没有满足某些标准:他们在岸上没有财产,特别是没有维护墓园。由于对祖先的崇敬在汉族文化规范中根深蒂固,缺乏可识别的埋葬做法是一个特别的差异点。但是,作为疍家人的身份可以通过购买土地和采取定居的生活方式来摆脱,尽管是在几代人的时间里,给那些较富裕的疍家人(特别是那些能够通过沿海贸易积累财富的人)提供了一个机会,以确保在当地主导民族群体中的地位。这不是汉族群体边缘化流动民族的唯一案例,但也许是最突出的例子。
其次,汉族身份的定义往往是与一个被认为是外部的他者相对立,而不是纯粹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例如,我们可以从明朝的案例中看到这一点,明朝对汉族的分类同时具有扩张性和限制性:扩张性是指它试图包括金朝和元朝这两个超级群体的 ”中华民族“,限制性是指在这样做时,它排除了几个世纪以来构成中国北方社会和文化结构一部分的各种内亚民族。在许多方面,"汉族 "与所谓的 "民族 "群体的重新组合是明朝的建设,它是在有意的行动中出现的,有些人称之为中国机构和社会的 "去蒙古化",以实现一种新的自生的理想。汉族之所以是汉族,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书面语言,有某些基本的文化习俗,如祖先崇拜,有大致相似的社会经济基础,即定居农业,而且还因为他们共有的这些东西是那些被视为非汉族的人所没有的东西。
排斥也是晚清民族话语的特点,因为汉族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力量出现,挑战满族领导的清国多元主义:像章太炎和梁启超这样的民族中心主义作家抓住了各种形式的种族谩骂——可以肯定的是,前者比后者更多——并强调汉族与满族统治者的区别。辛亥革命前的这段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强调汉族本土主义的行为为特征的,其中最明显的是对清朝要求汉族男子采用满族发型的法令的反抗。
最后,正如前面链接的答案所详述的那样,汉族身份作为一种现代建构,是一种有意的、有点扩张性的身份。正如元朝接管了金朝和宋朝对民族分类的定义一样,清朝在很大程度上也接管了明朝对汉族身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重构。
18 世纪,清朝,特别是在乾隆皇帝的领导下,强调对汉族和其他群体之间的界限进行更有力的重新整合,例如通过大规模(尽管不完全)解散汉族旗人,他们在汉族和满族之间存在着模糊的界限。19 世纪的反清运动往往很快就会采取一种相对宽泛的民族方针,尽管往往是由被边缘化的汉族亚群体的成员领导。太平天国的领导层以客家人为主,但很早就采取了广泛的泛汉族立场,特别是倡导汉族自治和结束满族统治。孙中山也是客家人,他同样呼吁汉族人实行多数统治。梁启超和康有为是立宪派领导人,是广东人。他们在 1898 年试图从内部瓦解满清国家。
这些人认为持有总体的汉族身份和其中的次级身份并不矛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政治目标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进来,同时仍然拒绝接受满族人。这反过来又解释了梁启超和孙中山后来在修辞上的转变,他们转向了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理想是尽可能地包容,同时仍然保留某种概念上的界限,使持有这些个人身份的人有意义,同时也继续在民族政策上诋毁清国。对中国民族主义者来说,中国将是一种 "民族帝国 "或 "帝国国家"——汉族作为数量上的超级多数,将把不同的民族捆绑在一个单一的民族保护伞下。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我们可以把这个模式再往下推一层:汉族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某种特质的复合实体,尽管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文化联系更紧密。
汉族身份,像任何其他可比较的身份一样,本质上是一种人为的身份,但它是人为的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意义。一个民族身份存在的唯一真正标准是人们持有它,而就汉族而言,这一标准基本上得到了满足,至少在中国大陆是这样。然而,在全球范围内,事情就比较复杂了:很明显,在中国形成汉族身份的政治动力是地方性的,因此,漂泊海外的华人群体和香港人、台湾人对于“汉族的概念或单就中国人的身份”的看法是大相径庭的。在这些社群中,汉族这个标签下的身份差异所带来的压力会更大:考虑到香港对内大陆情绪或一些客家社群的持续封闭性,以及台湾的外省人与本省人之分。虽然说起来很奇怪,但中国并没有在中华民族这件事做到垄断的程度,当我们谈及这个话题时,我们也不应该对中国的民族结构一概而论。
资料来源: Pamela Crossley, A Translucent Mirror (1999)
Pamela Crossley, Donald Sutton, and Helen Siu (eds.), Empire at the Margins (2006)
Thomas Mullaney, James Leibold, and Stéphane Gros (eds.), Critical Han Studies (2012)
nanren:Chinese social class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nan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