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日记(一)
——“我有的时候在想,如果我以后有孩子,我的孩子跟我抱怨不想上班的时候,我该怎么回答呢。此刻的我只想回答说,妈妈也不想上班啊”
——为什么想起来写日记呢,毕竟现在已经有“正经人谁写日记啊”的传说,可是我想,不记录现在的心情与想法,人是这么健忘的动物,我很想以后的我能够理解现在的我。
关于我的工作经历,目前毕业短短几年内,就已经换了三个东家的我,先简单提一下为什么离职的原因吧。第一家公司主要是年轻人(我)好吃懒做,吃不得苦。第二家工作内容与公司部门氛围非常不认可。举个例子,年会的时候,需要抽中奖的人上台满灌一杯酒,无论男女,没有选择权,还要表现出非常的荣幸,在台上领导与台下同事的目光注视下一饮而尽,满带笑意。我其实内心是充满震惊的,因为我认识到整个环节,没有人不识趣的提出异议,也没有人认为有什么不妥。隔壁组的一个女同事,跟我刚毕业几年,也抽中了奖。他们组的男同事立刻为她灌了满满的一杯,其他人说,你这不太地道了,那个同事回答说,女生怎么了,女生就不能喝了吗。这位男同事有妻有子,男女平等倒是贯彻执行了。然后我所在的部门同事很多是从国企跳槽过来的,身上就带着一点世故,让我觉得很不适应,也融入不进去。当时面试的时候,直属领导劝我来,说团队年轻人很多,氛围很好。其实进去了真是一言难尽。从第一天进去的时候,就觉得非常不适合我。后面火速选择了跳槽。
下面来到了第三家,也是这个日记系列的重点描述对象。那么为什么是一个系列呢,这取决于我的老同事是一个非常作妖的人。之前我对同事的认知是,一起上班的,一个组的,backup,爱表现的,喜欢奉承领导的等等,但我的老同事身上的特质远远让我长了见识。
一开始对老同事的印象就是,喜欢加班,见我第一面就说,他试用期的时候,天天加到晚上九点十点,跟我说,过了试用期就好了。我的内心大为震惊,毕竟HR跟我说的是,加班不多,除了偶尔赶项目。其他的印象就是很喜欢写PPT,什么材料都要写PPT,这一部分也来源于他不够专业,需要收集足够多的知识来写PPT,这是每个人的工作方式差异,不置可否。
关于PPT这部分,我工作第一二年的时候,带我的指导人总是说我的PPT没有组里另外一个同届同事的写得好,我在这几个月大概领会到一点精神了,这点是要感谢我的老同事的。
关于其他,我们觉得他有点心术不正。
事情的主要矛盾在于采购。我这位老同事对其中一家有比较好的印象,尤其这家销售还从一年前一直服务态度友好。因此他在领导面前大力渲染这家有多么多么的好,话术诸如“我只是希望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推...我只是希望最后项目能做出来...我只是想把风险提示出来...既然他们觉得这个问题不是问题的话,我们也不用对最后能不能做出来负责了...”。其实从技术角度看,他认为的“经验”,也是N年前的经验,可参考性很弱,基本上很难说,不用某家就做不出来,毕竟我们也没那么高精尖,也不是lithography。
然后他的表演也不仅于此。有几件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某次组会他去参加后,回来告诉我们,领导倾向于某家,让我们按着某家去写。我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时候,恰好参加了组会的其他部门的同事过来了,直言,这家不是交期太长被否了吗。而交期过长这个事情也并不是我的老同事汇报给领导的,是其他部门的同事告诉给领导的。他甚至不在向领导汇报时,体现这个关键要素,而是自己单方面承诺供应商交期不用考虑,既瞒上欺下,也让供应商为此白白付出努力。我大开眼界。后续他继续一意孤行,在组会汇报时,单方面向领导承诺该家交期可以缩短,蒙蔽性地得到领导的承诺后,才回来问供应商是否能缩短交期。 人家供应商当然不乐意了啊,我们第一件事就问的是,交期是否介意,介意根本不会有后面的事情。
供应商的销售们,都很希望安排双方的高层会议,或者借着“战略合作”、“学术会议”等由头,安排与我们高层领导的见面,希望能够通过高层来促进决定,但是领导太忙,一直让我们这些小喽啰出面。这时我的老同事在半月一次的组会上预定了领导下周的时间,包括会议、晚宴、学术研讨等行程。结果在下周预定的时间段,对方公司高层前天晚上奔波来我们公司所在地,受到了我司所在地城市疫情管控各种转运,然后第二天下午陪我们几个小喽啰尬聊三个小时,约的三个我司领导全部都是“在忙”,那个下午一个都没有出现。我在那场会议很充分地体会到什么叫如坐针毡,不得不对我的老同事心生敬意,从开场的灌水,到后续对对面领导倒苦水,说你们公司员工怎么怎么不配合。对面副总连说几遍,我充分理解你工作的困难了巴拉巴拉,想要止住他不能被遏制的抱怨。我事后跟其他的同事讨论,我的其他同事提出了非常正确的意见,对于这种事情,只能让厂商自己去活动,去接触高层,而不是我们出面去跟领导协调时间。不然作为中间人去协调,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事情最坏,就是当前这个情景,非常之尴尬。
这里插一句,打工仔还有一点难处就是领导的意愿还不如天气,天气可以预测,但是领导的意愿不可预测。在两三个月前商量的事情,可以在两三个月后轻易被推翻。而那个时候,我们也言之凿凿,对每个厂商进行了承诺,转头就成了空头支票。在这里短短工作的几个月,时常觉得很尴尬。这大概就是风雨吧,工作久了,脸皮自然能厚,也理解了甲方的可恶之处。
然后有次我把PPT交到其他部门,发之前,还特意问他有没有其他地方要改的,他说没有。转头过了几分钟,跟对接的人说,暂时不要把我的PPT给领导看巴拉巴拉。我感到很愤怒。其他部门给他推的微信,我不问,他就不发给我,我问了,拖了一两天才发给我。很难不让人觉得这个人别有用心。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他喜欢“念经”,“我没有倾向,爱用哪家用哪家”“我很谨慎”“我是为了领导考虑“不能给领导挖坑,不能让领导背锅””结果他挖的坑最大。我也不喜欢跟他闲聊,喜欢煽动我的焦虑,“你要怎么怎么样,不然会被人怎么样怎么样”。
而且这个人情绪控制能力极差,喜欢一顿输出,但是不喜欢别人反驳。否则就是不尊重他。简直就是情绪黑洞,时刻对人造成精神污染,总的来说,弊大于利,尽量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