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情、无条件被爱、等价交换、孤独的四个随想

有人说“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和你共情或者感同身受”,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确实很难有人能真正与自己共情/感同身受,只不过这不是绝对的,共情是放在一个时间节点,或者某一个事情或者一个需要被理解的心情时去讨论和感受的,脱离了具体时间/事件,无法去谈共情,因为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找到一直共情自己的人。但在某一个时间/事件中,是有可能的。比如,对于丁克这个事,丁克人可能比你父母更能共情或感同身受你;一位残障者,可能比一个同为残障者的他自己的父母更能共情歧视这个词。 有人说“除了父母没有任何人能够无条件疼爱你”,在我的认知里,父母都是能无条件爱自己的孩子的,我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总是为孩子着想,比为自己多,竭尽所能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生活条件。但我也看过和听过真实的案例,这些父母相对自私,相对自利,甚至残忍、无情、恶毒,稍微举些例子,我们就会恍然大悟,比如有些父母就会把残疾/重症的孩子遗弃了;重男轻女式不给女儿好的教育机会;把孩子当做自己牟利/争权的工具;家暴、虐待、出卖孩子;性侵、致残、教唆等犯罪行为,这些行为和现象,不多,但客观存在。总结来说,无条件疼爱和理解你的,除了父母,也可能还有其他人,我想表达的是和血缘关系无关,至于自己值不值得,得不得得到他人的无条件疼爱,这是另一个话题。 也有观点说“任何关系都是等价交换”,理论上来说,是这样的,也只不过是一种“悲观的通透主义者”的结论。如果我们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等价交换,这也是上一个话题中的一部分,所以也可以被理解为“父母也很难做到100%无条件疼爱”的另一个阐述。 “等价交换”中的价,除了肤浅且简单的金钱(经济)价值,外延更多的是情绪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认同价值、性(生理)价值,比如情人/夫妻间的相互付出,是为了心情愉悦、门当户对、相互理解、满足性欲;朋友间是为了兴趣相投、相互帮助、彼此认同;同事/同学间是为了共同成长、融入同一社会阶层;这些是长期关系中的体现,也有偶发或短期的关系,比如你走进高档餐厅/奢侈品店,你和服务员之间的关系,比如你有钱了,就想着回馈社会捐点善款,比如你付钱买春或包个二奶,比如你有条件了想买个文凭镀镀金或者加入高尔夫球会装装逼,比如你一夜暴富后想融入上流社会。诸如此类,都是“等价交换”的范畴,也是不同关系中的价值取向,任何一方做不到,无法满足对方,就无法建立稳定和长久的“等价”关系。 有人说“活得通透、看得明白的人和孤独无缘” ,我反而觉得越是活的通透,看的明白的人,反而更孤独,因为这样的人,在整个人群中的比例相对较少,在现实中遇到并保持长久稳定关系的概率更低,所以才有老话“难得糊涂”过一生,“与世无争”过一生,“平平淡淡过一生”之类的感慨。不到人生终点,谁敢说自己是“潇洒走一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