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涓涓细流汇聚万古长河
将五千年历史比喻成长河,固不鲜见,但将长河描述得如此实际而又有气势恢宏,确实很难得。
黄河九曲,夭矫如龙,先是昂首北上,接着俯冲南下,然后迤逦向东,倾注大海,带走了万仞黄土,铺散在千里平原。天地玄黄常为中国宇宙的本色。黄河带给中国肥沃的土地,也携来一次又一次的洪患劫难。中国人歌于斯,哭于斯,聚国于斯,也积聚了文化的创造力。
长江源自巴颜喀拉山下的涓涓细流,先流向西南的深谷,袭夺金沙江,再流入四川接纳沱江、岷江、嘉陵江,汇集了藏边甘青的灵水,始成洪流。
看罢此等描述,大为惊叹,我感受到触动,是因为细节,有细节意味着真实。历史不仅仅只是一句上下五千年能够概括,历史是由具体的细节来推动。
编户齐民
在秦以前,发生在中国大地最重要的制度变迁,便是封建体制的崩坏,代替而起的是编户齐民的制度,或者大家更熟悉的一个词郡县制。郡县制下,除了少数君主家族及封有爵位的家族外,庶民都是国家的百姓。百姓即国家以户籍注录的人口,基本都有相同的身份,亦即所谓编户齐民。以前,经常不明所以,秦朝为什么就能突然创造性的实施郡县制。至少,现在觉得,郡县制并不是秦朝首创,在春秋战国的过程中,部分国家地区已经不同程度的在进行编户齐民,将部分百姓直接纳入国家管理。两千年来,中国最大部分人口,上不是贵族,下不是贱民,均是这些有户籍,服徭役,纳税完粮的一般平民百姓。
以线扩张
先前有两种困惑,一个是古代的行政区划,有以道、路等命名,第二个人口的扩张变迁,是怎么把中国的广袤大地填满。在走向南方的扩张过程中,我终于有了一定的理解。道是一条直线,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个面。从一条线,慢慢扩张,然后成为一个面,建立一个行政单位。这个过程也许是跟着贸易一步一步向前走,紧随贸易活动跟进去的是移民,移民后面跟进去的是军事力量和行政力量。因而版图的扩张,都是以重要道路和据点为依托,然后向两边以及山林融合,融合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冲突和妥协。
儒释道的融合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个杂家,换句话说,中国文化的形成,融合了多种本土以及外来文化。而所谓的儒释道三教,也在自身教义的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其他教派的宗旨和含义。周敦颐从道教思想中借来了太极图及参数之学,建构儒家的本体论。张载的天人合一,是将宇宙的本体与人生的伦理相互衔接。而佛道两家的发展也从精英层次走向普及的平民层次。儒释道三家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采撷,形成一个庞大中国思想系统。
在历史的过程中,或是一些重大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间或许有反复或者争论,事物的发展总是本着解决现实问题而出发,而最终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步一步慢慢尝试、改变,以致最后成为一种共识。